付秋林++錢新杰++胡桂香
摘 要:本文針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理論內容多、實踐性強的特點,結合機電專業所涉及到的職業領域、崗位定位調查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并根據高職院校學生認知規律,提出理論“必需、夠用”與實踐“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因勢利導,以期達到該課程高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造基礎 理實一體化 項目教學 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b)-0152-01
《機械制造基礎》是機電專業、近機類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在傳統的工程材料、金屬切削機床、金屬切削原理、金屬工藝學和公差與技術測量五門課程的基礎上整合的一門綜合課,具有理論內容多、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工程材料與熱處理、金屬切削加工、鑄造、鍛壓、焊接等,要求學生在較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前提下,具有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將直接影響后續課程學習的質量,也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加上理論知識枯燥、抽象、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認知能力較差等,傳統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就該課程實施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 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特點與意義
理實一體化教學即將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進行教學的方法,它打破了原本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強調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該教學模式將理論學習和項目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并借助對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的設定,充分使學生與教師互動,達到“教中學,學中做”,把技能培養和素質教育全程構建在課堂中,較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理論內容繁多、抽象,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很容易感到興趣不高、乏味枯燥,再加上實訓課程與理論相脫節,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2 《機械制造基礎》理實一體化課程實施
任課教師首先要把《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設計成以學生為中心、工作過程系統化、情境化的學習領域課程,并依據實際的工作過程,遵循科學性、情境性、人本性的原則,把該課程的內容進行順序化,將學習領域細化成具體的學習情境,并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來開展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對機械制造相關的職業內容與工作環境有一個較明確的感性認識,進而獲得和工作過程、工作崗位緊密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了實施好《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把握好理實一體化教材的選擇、理論“必需、夠用”取舍、實踐“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結合、評價體系構建等四個方面。
2.1 理實一體化教材的選擇
選擇好一本優秀的教材是實施理實一體化教材的基礎,目前市面上《機械制造基礎》教材種類繁多,但基本都是按照知識點的銜接關系進行編排,不能很好的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需要。任課教師要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學校的設備、實訓基地、師資結構等情況來開發教材或實訓任務指導書。編寫時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工作過程系統化與情境化,并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驅動,強調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注重實用性、可操作性,同時與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也要做到淺顯易懂,簡潔明了,使教材可以更好的滿足教學需要。
2.2 理論“必需、夠用”取舍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理論知識內容繁多、抽象、面廣。如果還是傳統教學的那種面面俱到灌輸式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容易感到疲倦,興趣不高。因此,任課教師必須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對該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取舍,在取舍的時候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以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實踐技能、注重實際應用為重點??,兼顧學科間知識的整合,對理論知識進行優化與重組,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做到理論與實訓教學的一體化。
“必需”不但包括實踐中必需的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知識,也包括對教材優化重組后的理論講清講透,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夠用”主要是指減少課程中繁瑣的理論推導、分析與計算,并刪除偏離教學目標的內容,保留突出應用型內容。
2.3 實踐“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結合
項目選取時要以教材主要的知識點為依據,以典型的制造加工項目來覆蓋主要的機械制造基礎知識,每個項目的教學實施又是通過若干個教學任務來實現。另外,選取項目時要考慮到項目的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完成項目過程中所涉及技術的先進性。鑒于這些情況,對項目做了以下選擇:以減速器中的主要零部件為載體,如軸套、減速器傳動軸、齒輪軸、箱體等的加工制造為項目,按照任務分析、制定工作計劃、選擇機床、選擇并安裝刀具、選擇材料、安裝工件、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的質量檢測以及教學考核這幾個方面來完成每個項目任務。在實訓的時候,教師要親臨現場,利用任務驅動法,將企業中機械加工常用的量具、工件、夾具的工藝原理,金屬切削加工、鑄造、鍛壓、焊接等內容演示說明,并讓每一位學生直接面對對應的設備,這樣學習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學生興趣高,有利于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和實作能力。
2.4 課程評價體系構建
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目的就是體現直觀性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因此評價體系也應淡化理論知識而突出對實踐能力的考核,同時還要輔助學生平時表現以及學生對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這樣既可以很好的考察出學生實踐能力,又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引導,實踐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3 結語
不可否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性更高,學生對課程的知識掌握更好,對相關的技能掌握的更牢,培養貫徹了能力與素質,實踐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同時,高職教育還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探索的過程,任課教師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改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為生產一線培養更多的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中明,羅勇武.以能力為本位構建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程群教學體系[J].職教論壇,2010(3):53-56.
[2] 方雁.《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考試周刊,2011(7):144-145.
[3] 賈國華.一體化模塊式教學法的探索與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7):108.
[4] 張新建.多媒體教學在機械制造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0(35):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