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 要:現代漢語語序問題的研究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從狀語語序研究入手,回顧了狀語語序問題的研究歷程,選取單項時間狀語語序為研究對象,并且針對其易位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發現其制約要素,最后做出結論。
關鍵詞:語序 單項時間狀語 易位 機制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b)-0245-01
1 狀語語序問題的研究歷程
狀語語序問題的研究源于呂叔湘先生的論述。他指出動詞附加語一般的順序遵循四點原則。第一,具有狀態描述功能的形容詞緊靠著動詞。第二,表示位置或方位的詞或短語,接下來是與狀態無關的形容詞和一般概念的副詞。第三,也是距離動詞位置最遠的詞匯或短語,其主要功能是表示時間或者原因、目的等。此外,關于多項狀語的順序問題,劉月華(1983)指出:“多項狀語的順序與充任狀語的詞語的類別沒有直接的關系”。進而她將狀語分為描寫性與非描寫性兩種類別。其中描寫性狀語又涵蓋兩種類別。第一種,描寫動作者的;第二種,描寫動作。而非描寫性狀語其目的在于表明動作行為、變化或事情發生的時間、處所、范圍、程度以及對象等等,其功能為限制作用。其他語言學家對于狀語的語序問題也提出了很多的見解。如朱德熙(1984)指出對于狀語語序的描寫相對于定語而言,其次序較為自由。朱教授提出的順序為:(1)表示時間的名詞或介詞結構;(2)表示位置或方位的名詞或介詞結構;(3)副詞;(4)形容詞或動詞。后來的著名學者邢福義(1996)又針對如果出現不同類型的狀語如何排列提出了建議:“因由—時地—語氣—幅度—否定—關涉—性態—數量”。郭中以多項狀語共現時的語序及其移動情況的描寫為基礎,歸納出現代漢語中多項狀語共現時的語序等級,并且基于這個等級,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得出了現代漢語中多項狀語共現時的語序自由度等級。此外,黃伯榮、廖序東等人也對狀語語序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是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對狀語語序進行全面的詮釋。實際上,不同類別的狀語其內部也蘊含著豐富的語序研究價值。
2 時間狀語語序研究
通常而言,結構較為簡單的句子它所附帶的狀語多為單項。研究單項時間狀語語序需要對句子結構進行分類,一般而言時間狀語的語序一般在句子結構中可以出現在三個位置,第一,即位置一,全句之前,即位于句首;第二,即位置二,謂語動詞之前;第三,即位置三,全句之后,即位于句末。
2.1 位置一
時間狀語的位置為整個句子的前面,它的功能是整個句子的狀語。因此,它的語義范疇涵蓋它后面的所有行為主體和事件。具體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的語義范疇為同一行為主體發生的單一事件,也就是一個簡單句。第二種類型為句首時間狀語的語義范疇涵蓋同一行為主體發生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事件,這意味著該時間狀語負責一個復句。第三種類型是指句首時間狀語的語義范疇包括多個行為主體發生的不同事件。
以下面的句子為例:
(1)那時,我最盼望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鋼琴。
這種時間狀語在于句子的首位,在程度狀語之前,強調時間的觀念。
2.2 位置二
處在位置二的時間狀語大多與謂語的關系非常密切,而且這些狀語都是與謂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凸顯了時間的重要意義。例如:
(1) 她下周去北京培訓。
這句話之所以時間狀語位于謂語前,充分反映了句子命題中,想表達時間概念與動作發生的密切聯系。
2.3 位置三
時間狀語位于句子的最后面,這種情況多發于口語的表達之中。不但會有單音節的現象,還會出現多音節的副詞和名詞,這一類型的時間狀語后置時,在口語表達中要輕讀。但是,如果表示時間的名詞性結構及介詞短語也能夠后置,并且不要輕讀。
3 時間狀語的易位
如果狀語位置一改變,其成分也發生變化,或居于謂語的位置,或居于補語的位置,這被稱為狀語易位。那么時間狀語的易位代表時間狀語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時間狀語的易位較為靈活,通常表現在位置一與位置二之間的易位。
以峻青《秋色賦》中的一個句子為例:
(1) 六十年前,這兒還是一片荒涼的沙灘,那赭黃色的沙地上什么也沒有。
又如魯迅《故鄉》中的句子:
(2)下午,他揀了幾件東西……,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是將時間狀語前置,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第二個例子,不僅有效凸顯了時間的意義,并且多個時間狀語發揮了前后呼應的功能,讓句子的意義上具有連貫性,語言層次結構也十分鮮明。
4 時間狀語易位的制約元素
時間狀語之所以發生易位,是受以一系列原因所影響的。首先,語義管轄原則是易位的主要影響因素。因為不同的狀語與謂語及全句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所以時間狀語處在句子結構中的位置意味著其管轄功能的差異。因此,必須是轄域范圍相近的狀語才可以發生易位。部分時間狀語其語義管轄范圍差別較小,所以可以在位置一和位置二之間發生易位。在位置二上的時間狀語的轄域僅僅表示同一行為主體的一個事件,或者同一個行為主體發生的不同時間,但是在位置一上的時間狀語的轄域涵蓋的內容則不同,它代表不同行為主體的不同事件。其次,信息焦點原則也制約了時間狀語的易位。在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句子呈現語義的過程中,他們會自然選擇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但是由于人們會對某種成為作為焦點,深度強化,因此會產生焦點易位的情況。這種焦點易位是與語境,以及言語者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和強調的意圖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六十年前,這兒還是一片荒涼的沙灘,那赭黃色的沙地上什么也沒有。”這個例子中,作者強調時間的變遷,所以將時間狀語易位。再次,就是話題補充原則也影響了時間狀語的易位。這種易位多發生在口語表達中。因為言語者將主要事情或動作交代后,發現時間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會在表達完主要意圖后,再附加上時間,從而實現句意的完整性,下面的句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他離開了,剛剛。
此外,對于時間狀語易位的約束還有認知原則。因為所有的句子表達都要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人們的認知首先具有一個整體的框架,然后,才能夠實現局部的強調和凸顯,也就是認知的側重點。總之,句意的表達要符合認知習慣。
5 結論
處于位置一的時間狀語大多強調時間緊迫的概念,并且其管轄的事件主體是唯一的。處于位置二的時間狀語是修飾謂語的動作或狀態,對此加以限制。而處于位置三的時間狀語則是發揮其語義補充的功能。對于時間狀語的語序分析,有利于對其語義的深入研究,以及轄域的明晰,并且通過研究發現時間狀語的易位是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王文藝.從語法偏誤看華語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以菲律賓華校學生作文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79-83.
[2]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C]//江西省語言學會.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