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華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較好努力的過程,在教學中關注知識崇尚智慧的教育是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關注崇尚;知識智慧;四射活力
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的基礎性學科,我們必須樹立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理念,要想促進我們初中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發展,尤其需要注意教學過程要永遠保持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態勢,只有這樣我們學生的探索才能凸顯出主動性,對文本內容發現的空間才會更為寬敞,機會亦將會是越來越多。
一、關注知識崇尚智慧解讀文本應當是第一需求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要想關注知識和崇尚智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教師要去有效地解讀文本。有效解讀文本第一要整體解讀,我們應當看到的是蘇教版語文教材首先在編寫體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每冊書都由“整合優化單元,專題,名著推薦與閱讀”三大板塊構成,單元前的介紹某種讀書方法與習慣的短文具有很強的點撥性。每篇課文后的探究練習與單元后的綜合學習與探究利于學生提高自主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些都應當屬于我們所必須去認真解讀的內容,切不可去隨意放過。第二當然是每篇課文的解讀,也許有人會這樣去說教了這么多年的書,怎樣的文本我們不是滾瓜爛熟,再說我們又有哪個教師沒有點解讀文本的硬功夫,只要一拿到文本又有誰不是胸有成竹?但是,筆者卻不是這樣認為,竊以為即使文本內容我們能夠了如指掌,但不等于說就已經能夠去實現了對學生的知識的高效關注乃至于智慧的崇尚。還需要去科學的解讀文本,要切實找到最佳切合點,進而手中握起啟開學生智慧的金鑰匙。實踐讓我們感到學生的智慧是動態生成的,現在學生的智慧已不同于以往,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學生的能量,如果不去正確對待有效解讀文本的問題,有時我們的課堂則會出現招架不了的尷尬局面。筆者就曾吃過一虧,因此于情于理也就長了一智,平時的教學我總要去花上很大的氣力解讀文本,課堂教學時也就顯得游刃有余。
二、關注知識崇尚智慧學生積極參與應當是重要需求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既然是主體那么我們就要把他們當做課堂教學所必須唯一關心的對象,教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兩者應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教學合一、教學相長說的就是這些道理。
筆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首先是讓學生去進行充分而又認真的前置性學習,學生如果是在真正的進行前置性學習的話,課堂學習的活動學生的參與率乃至于參與學習的效果也就顯得十分的顯著,因為在打有準備之仗。其次是努力創設利于學生去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情境,情境是多元的,手段也是多樣的。再次是運用好評價去促進學生努力參與學習的活動,對于評價當以形成性評價為先,因為它所關注的是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我們去及時的揭示學習中的問題進而及時的反饋和改進我們學習的活動,尤其能使我們的學生之心態得到有效的調整。
譬如教學七年級下冊毛澤東的詞二首時,筆者就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沁園春.雪》是一則“熱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和歌頌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氣貫長虹的不朽詩篇”。前置性學習時讓學生去根據寫作年代查閱資料,學生則比較好地找到了作者寫作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為課堂學習中學生去展開激烈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習課文時又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呈現出諸多的畫面,以畫面去著力渲染氣氛,在展現畫面時還配以與詞的感情基調相融洽的音樂以及文字解說,課堂上便呈現出十分活躍的氣氛。具體進行探究時學生們便進行著諸多的激烈辯論,學生在辯論時就像春天百花盛開似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誰都想在課堂上一展自己的“歌喉”,繼而還充分利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的評價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語文學習進步的快樂。不但如此,教學完這首詞后筆者還抓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求學生去搜集相關的以雪為題材的詩詞進行閱讀欣賞,并讓其利用一定的時間撰寫小論文而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獲取了較好的效果。
三、 關注知識崇尚智慧高效共享資源應當是不可或缺的
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注意聽說讀寫之間的相互聯系,需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使得學生能夠得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語文教學的課程資源涵蓋的面比較廣,筆者在此所談及的課程資源是狹義性的課程資源,是專指學生學習中涉獵學生知識關注以及智慧崇尚方面的資源所在,說得比較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生成出來的資源。首先我們應當意識到的是學生的這些資源生成于我們學生思維的激烈碰撞,是諸多學生的思維火花的結晶,在不少的課堂里我們是不大重視這個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忽略了此等問題,最起碼是對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積極性的泯滅,也是我們學生創新閱讀更深層次解讀文本能力的約束。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去進行充分的思維碰撞,以此達到創新表達的最佳境界。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從不放過共享學生智慧資源的機遇,不怕麻煩,不去簡單地草率了之。
譬如教學九年級上冊陸蠡的《囚綠記》,這是一篇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寫于抗日戰爭爆發時的作品,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品里作者深情懷念淪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綠友”——常春藤,回憶自己怎樣和它們邂逅相遇……寄托著作者的深深情意。如讓學生去探究文中部分語段所隱含著的矛盾時,學生的思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這是一段與作品中諸多文字具有著相同隱含著豐富內涵的文字,它里面到底隱含著怎樣的矛盾呢?學生在自由表達時發生了諸多的分歧,然而也就是這諸多的分歧促使著諸多的學生去進行著深層次的且更為高質量的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市二窎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