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佰超
近日,以“小童話,大未來”為主題的丹麥文化季在中國正式啟動。很多中國人了解丹麥都是從與安徒生“通話”開始的。作為丹麥有史以來在國外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活動,這一次的內容非常多元,囊括展覽、音樂會、演出、舞蹈,現代的與古典的……長久以來,可能很多中國人看丹麥只是看到了安徒生童話,正如很多丹麥人對中國的了解也并非當今中國理應得到的評價。種種因素造成不同的民族“偏見”,文化季必將成為兩國人民一個歷史性的、新的認識機會。
如今,文化交流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愈來愈突出。文化交流是心靈對話、感情溝通。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有助于消除民族間的“偏見”,促進政治、經濟關系的協作與發展。近些年來,中國也在舉辦中國文化年等文化交流活動,在許多國家舉行文化藝術展覽。顯然,這些由政府主導的文化活動具有公共外交的戰略含義。文化交流既是國家間關系的最基本層次,也是最高層次。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中國的穩定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當然,這也要求世界了解中國。外界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發展。
縱觀世界,一向甚為苛刻的歐洲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并不重視客觀全面,受此影響,不少歐洲民眾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中國,并未從中國的發展看到時代精神的勃發。而中國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或多或少也存在對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塑造的忽視,舞獅子、武術、打太極等依然是不少對外文化活動的重頭戲,導致國外一些人以為現在的中國依然是個長袍馬褂的封建社會。雖說像武術等文化符號是民族文化意義和理念的載體,正如迪斯尼、好萊塢、華爾街、哈佛大學等符號是美國文化的象征,不過,所謂的“孔夫子 ﹢ 中餐館﹦中國文化”這一有失偏頗的論斷仍然需要修正,這有助于讓外國人從當代的視角去重新認識中國。因此,尋找和建構更加多元、更加現代的文化符號,努力消除東西方文化的視野“偏見”,進行全面客觀的文化溝通,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