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和
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是世界蘋果優質高效栽培的成功經驗,是節約土地、節約勞力、節約水肥藥資源、提質增效的蘋果集約化栽培模式。現根據筆者對膠東蘋果生產的調查,對意大利、法國蘋果生產的考察,并參考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研究成果及有關文獻,將蘋果矮砧密植栽培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及其對策進行總結,以期為蘋果現代化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 發展一哄而上 在生產中發現,不少果農受蘋果發展形勢或優惠政策的影響,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矮化密植蘋果園,由此引發了不少問題。蘋果矮化砧木抗旱、抗寒能力相對較弱,固地性差,對土肥水條件要求高,因此,應特別注意謹慎推廣和使用矮化自根砧。矮砧蘋果樹根系較淺,適應性差,適宜立地環境優良時栽培;喬砧蘋果樹根系較深,適應性強,適宜立地環境較差時栽培。從推廣區域來講,我國蘋果生產主要集中于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黃河故道和西南冷涼高地四大產區,其中渤海灣產區和西北黃土高原產區生態環境符合蘋果生產最適宜區或適宜區指標要求。從立地條件來講,在山區薄地、地勢不平、土壤瘠薄、干旱少雨、積水澇洼、風害較多、易遭霜凍、交通不便等條件下,均不宜發展矮化密植蘋果園。
2. 忽視適宜砧木 在發展蘋果園時,不少果農僅僅要求是蘋果矮化砧木即可,而不管是否是當地適宜的矮化砧木。矮化自根砧蘋果樹由于根系較淺,對肥水要求比較嚴格,不同矮化砧木的適應區域也不同,務必選擇肥水條件較好和無明顯環境脅迫的最適區推廣。目前我國應用最多的矮化砧木是M26,占矮砧蘋果園總面積的82.8%;其次是SH系,占矮砧蘋果園總面積的6.5%。山東省蘋果生產上應用的矮化砧木:矮化中間砧蘋果園,以八棱海棠和平邑甜茶做基砧,M26和SH系做中間砧;煙臺、青島、威海還有部分矮化自根砧蘋果園,砧木類型有M9、M7和MM106;矮砧栽培品種以富士系為主,占70%左右,其他有嘎拉系、元帥系、紅將軍、金冠、王林、藤牧1號等;M26中間砧紅富士豐產性最好,其次為M7,MM106較差;M26中間砧紅富士早實性最好,其次為SH系,再次為M9和MM106,M7較差;在土壤肥力水平中等以上的地區宜選用M26;在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肥水條件好的地區宜選用M9。在肥水條件中等的地區,栽植時要適當深栽(中間砧露出地面1/3左右);在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區,中間砧露出地面1/2左右。
陜西省蘋果生產上應用的矮化砧木:矮化中間砧蘋果園,以新疆野蘋果、圓葉海棠和秋子做基砧,M26、SH系、M7、M9和MM106做中間砧;渭南和延安還有部分矮化自根砧蘋果園,砧木類型主要是M26;矮砧栽培品種以富士系為主,占85%左右,其他有嘎拉系、秦冠、秦陽、粉紅女士、金冠等;M26中間砧紅富士早實性最好,成花效果好,矮化效果明顯,但固地性差;SH系干性強,對嘎拉和短富成花效果好,對富士成花和矮化效果較差,且嘎拉第一年果個較小。
3. 苗木質量過差 不少果農為了省錢或急于建園,使用苗木質量過差的速生苗或獨干弱苗,嚴重影響了幼樹的成活生長,果園不整齊。
矮砧蘋果園苗木質量提高措施:完善苗木質量標準,建立標準化苗木繁育技術體系,提高現行矮砧苗木等級;建立現代化矮砧苗木繁育基地,實行優質大苗標準化生產;選用優質大苗建園,推廣應用2~3年生帶分枝的優質壯苗。造成果園不整齊的苗木因素:低標準苗木,弱小,不整齊;八棱海棠種子實生苗有性狀分離傾向,對嫁接于其上的中間砧和品種接穗長勢有一定影響;中間砧段長度多不一致,苗木個體之間質量有較大差異;栽植時中間砧段入土深度不一,個體之間致矮效果有較大差異;M系及MM系矮化中間砧,培土后容易生根,果園整齊度較差,而SH系矮化中間砧,培土后不生根,果園整齊度好,干性極強。為降低成本而采用低標準苗木建園的矮砧蘋果園,應特別注意加強定植后的果園管理。授粉樹苗木可采用矮化海棠,充分利用其易成花、花量大、花粉多、花期長、壽命長、抗低溫、花粉親和力強等特點為蘋果樹授粉,歐洲蘋果園中授粉海棠與主栽蘋果品種的比例為1∶15~20。
4. 放松幼樹管理 不少果農在矮砧蘋果樹建園初期,認為果樹還未結果而放松果園管理,致使幼樹生長勢衰弱,病蟲害嚴重,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導致后續管理困難甚至前功盡棄。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是建園初期管理質量的好壞。對矮砧蘋果樹進行立架栽培,可有效克服矮砧固地性差的缺點,實現立體結果,提高品質產量,同時可保持中心干直立生長。一般從定植時開始立支架,順行每8~10米立1根水泥柱,拉3~4道鐵絲;幼樹期每株樹都立1支桿,可采用直徑4 ~5厘米的竹竿,將中心干延長枝綁在支桿或鐵絲架上,保持直立狀態。建園時應施足基肥,起壟栽培,樹盤覆膜。每年要增施有機肥,并采取少量、多次、勤施的原則追肥。及時小溝灌溉或滴灌、微噴,最好實行水肥一體化管理。矮化自根砧蘋果樹不耐澇,除起壟栽培外,還應有完善的排澇設施。有機質具有肥沃土壤、提高肥效,促進樹體生長發育、增強抗逆性等功能,應及時采取增施優質有機肥、果園生草或覆草等措施。果園行間生草可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機質,適宜的草種有三葉草、鼠茅草、紫花苜蓿、黑麥草、燕麥草等。在幼樹管理過程中,行間不要間作高度在50厘米以上的作物。栽植M26或M9,中間砧露出地面3~5厘米,栽植SH系或GM256中間砧露出地面7~8厘米,幼樹期為了促進樹體生長,對露出地面的中間砧采用起壟覆蓋,結果后樹勢過旺時可去除高壟。應高度重視和加強蘋果幼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交替使用符合食品安全生產要求的農藥,保護好葉片與枝干。
5. 沿用喬化修剪 很大一部分果農在矮砧蘋果園修剪中,仍沿用喬化蘋果樹修剪技術,以小冠疏層形、改良紡錘形等樹形為主,干低冠矮枝密,骨干枝級次多,主枝開張角度小,側枝生長勢強,中干優勢不突出,造成結果部位外移、果園郁閉、品質產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對矮砧蘋果樹,畝栽植100株以上的宜培養成高紡錘形,畝栽植80~100株的宜培養成細紡錘形,畝栽植80株以下的宜培養成自由紡錘形。建議采取高定干、下垂整枝、周年修剪的方法,簡化修剪技術,減少結果枝級次,構建優質高效樹體結構,為優質高效生產創造條件。意大利、法國的矮砧蘋果園均采用高紡錘形整形修剪技術:干高70~80厘米,樹高控制在3.5~4.0米,冠幅僅0.8~1.2米;在中心干上直接著生長短不一、角度下垂的側生枝,側生枝角度一般保持在100~120°;中心干和側生枝的粗度比一般為4~5∶1,保持了中心干的絕對優勢;當側生枝直徑超過3.5厘米時,一般直接疏除,僅少數回縮;通過刻芽促使中心干上的側芽萌發,培養結果枝;以疏剪、長放兩種手法為主,很少短截;保持樹冠內光照良好,保障優質果品生產。
6. 缺少配套裝備 很多果農由于矮砧蘋果園行距小、面積小或經濟條件所限,仍然主要靠傳統人工管理,這樣失去了矮砧密植集約化栽培的意義。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蘋果矮砧密植栽培在育苗、建園、噴藥、灌溉、割草、修剪、采收、分級、包裝、儲藏等方面,都應不同程度地采用機械化或自動化操作。寬行密株栽培,有利于蘋果矮砧密植園配套應用機械裝備。不同地區、不同土壤條件、不同的砧木應用,栽植密度也不同,一般株行距為1.5~2米×3.5~4.5米,株行距比例為1∶2~3。矮化砧木可控制樹體生長,花芽形成容易,可選擇瘦長、通風透光良好和便于機械化作業的樹形。同時,還應加大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完善果園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我國蘋果的綜合生產能力。有條件的矮砧蘋果園,可建立果、草、畜、沼生態系統,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環山路149號煙臺市果茶工作站 郵編:26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