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德文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南平市延平區2008年以前為偶發性病害,之后逐年加重,成為常發性病害,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0%~30%,嚴重的減產60%以上甚至絕收,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筆者根據近年來延平區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發生為害特點,總結出其綜合防控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發生情況
在延平區,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自2008年起零星發生,發生范圍由2~3個鄉鎮、15公頃,逐年加重至2013年的12個鄉鎮、96公頃,產量損失也從最初的5%~8%增加到20%~25%,嚴重的損失60%以上,從水稻分蘗期發生發展到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漿期均有發生。一年之中以7月份中稻分蘗盛期發生最重。
二、發生特點
1. 不同水稻品種間發生程度存在差異 從近幾年的調查情況看,品種間抗病性存在較大差異,甬優9號、甬優15號、中浙優8號等發生較普遍,其中以甬優系列品種最為感病。如2012年在王臺鎮井窠村調查甬優9號品種,病叢率達到27.6%~36.7%,嚴重的病叢率達到47%,表現較抗病的有深兩優5814、豐兩優1號、特優716、閩豐優3301、Y兩優689等品種。
2. 不同生態環境下發生程度有所不同 ①地下水位高、光照不足的山壟田、冷浸田、銹水田發病重。據2013年7月21日在峽陽大埂村一山壟田調查,同一農戶,同樣管理水平,品種均為甬優9號,其山壟頂部的田塊病叢率達36.4%,而山壟底部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的田塊病叢率僅為0.85%,光照充足的陽平田發病輕。②受污染的、氮肥過剩的田塊發病重。這幾年延平養殖業發展迅猛,特別是養豬業快速發展后,大部分農田受到豬糞便污染,氮肥嚴重過剩,造成水稻貪青徒長,細菌性基腐病嚴重發生。③管理水平低的田塊發病重。個別農戶偏施氮肥,少施磷、鉀肥,造成水稻植株抗病性差、發病重。
三、綜合防控措施
該病近年來在延平區發生有逐年加重趨勢,且發病后沒有特別有效的藥劑治療;由于前期零星發生時,農戶一般不重視、不預防,待病情嚴重時再用藥劑防治,往往導致防治效果差。建議采取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策略,重點做好種子處理,選用抗病良種,培育多蘗壯秧,抓好栽培管理,科學運籌肥水。
1. 選用抗病良種,抓好種子處理 從延平區近幾年的情況看,深兩優5814、特優716等品種都較抗??;播種前用80%“402”2000倍液浸種,可有效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發生,并可兼治其他病害。
2. 培育多蘗壯秧,提高移栽質量 培育壯秧,減少秧苗根系損傷,增強抗病性。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病菌主要從秧苗斷根傷口侵入,采用旱育秧等技術,培育壯秧,減少拔秧傷根,可有效減輕病害發生。
3. 合理施肥管水,實現健身栽培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水旱輪作。大田基肥施水稻專用肥或增施鉀肥、有機肥。分蘗期采用灌跑馬水,干濕交替,促使水稻生長健壯、根系良好,減輕病害發生。在病害初發期,尤其是冷浸田、爛泥田等山壟田,應及時開溝排水烤田,并增施鉀肥,這樣可基本控制病害蔓延。
4. 及時藥劑防治,控制病害蔓延 在水稻分蘗盛期,結合水稻細條病、紋枯病等防治,用20%噻菌銅懸浮劑130~150克/畝或50%氯溴異氰尿酸(益安康)50克/畝噴霧,隔6~7天再噴1次,連續用藥2~3次。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農業局 郵編:3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