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波 楊光福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出血的現(xiàn)狀和研究進展
賈紅波 楊光福
腦出血(ICH)是神經病學中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 是指原發(fā)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好發(fā)年齡50~70歲, 也有文獻[1]報道兒童以突然嘔吐為主要癥狀時要注意ICH發(fā)生的可能。
在發(fā)達國家, ICH在腦卒中疾病中占10%~20%[2], 在發(fā)展中國家為20%~30%。且其30 d致死率為47.6%, 1年致死率為56.8%。這表明, ICH疾病不僅僅是一個高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和低治愈率的疾病, 而且對于我國有限的醫(yī)療資料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此加強ICH相關研究, 積極尋找ICH后腦功能恢復的方法, 對提高其臨床療效和預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調控高血壓 對于ICH患者的血壓調控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公認標準。有研究顯示[3], 早期積極降壓有利于減小血腫的擴大。但ICH后血壓增高也是機體的應激反應和維持足夠的腦灌注壓的保護性反應, 所以應謹慎降壓。美國及歐洲卒中協(xié)會指南推薦:ICH時, 血壓可緩慢降至160/100 mm Hg (1 mm Hg =0.133 kPa), 若合并其他疾病, 可適當放寬降壓范圍[4]。
1.2 降低顱內壓 ICH水腫約在24 h達到高峰, 維持1周后逐漸消退。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治療急性ICH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對于甘露醇和利尿劑的應用時間和劑量目前仍存在爭論, 多數(shù)還是傾向于在小或中等量高血壓性ICH超早期(<6 h)半常規(guī)量使用[5,6]。楊光福教授[7]提出的ICH個體化分型脫水治療方案, 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
1.3 止血和抗凝 對于止血劑的應用, 目前尚存爭議, 大量研究表明, 只有在凝血功能障礙或者由抗凝血藥物導致的ICH時才建議使用, 而在高血壓等別的原因導致的ICH時, 應用止血藥會加重ICH繼發(fā)性損害, 不利于ICH患者的預后[8,9]。
1.4 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清除顱內的血腫[10], 盡量少的損傷腦組織, 同時解除ICH的占位性效應, 緩解顱內高壓。常用的手術方式為開顱手術、立體定向術和內窺鏡血腫清除[11]。但是對于手術時機、適應證和禁忌證至今尚未形成統(tǒng)一。
ICH屬于中風類疾病的范疇。關于中風的致病原因, 歷代醫(yī)家的觀點不盡相同。概而言之, 唐宋以前以“外風”為主,及以后則多以“內風”立論。其致病因素可分為“風、火、痰、瘀”四種。
2.1 活血涼血 中醫(yī)認為:離經之血, 便是瘀血。周仲瑛教授[12]認為, 血瘀和血熱是ICH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ICH急性期必須兼顧兩因素, 綜合治療。劉德群等[13]應用自擬涼血通瘀湯對90例ICH急性期患者進行對照性研究, 結果發(fā)現(xiàn),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中醫(yī)證候等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組。
2.2 豁痰通腑 趙海濱等[14]通過人工造模大鼠ICH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加用星蔞承氣湯后, 能有效緩解機體的應激狀態(tài),改善ICH的癥狀。石海剛[15]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 加用通利腑道、驅邪外出的中藥,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純西醫(yī)治療組。
2.3 開竅醒神 劉淑霞等[16]在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的急性ICH研究中發(fā)現(xiàn), 加用中藥制劑治療后, 可有效促進腦血腫的吸收, 減輕腦血腫周圍組織水腫和細胞損傷。楊梅珍等[17]通過Meta分析, 評價醒腦靜對ICH急性期的療效得出結論,應用醒腦靜的治療組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降低死亡率,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2.4 祛痰化瘀 唐慶波[18]通過對25例ICH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凌方明等[19]認為治療ICH急性期的關鍵在于清熱熄風、化痰開竅。其通過30例對照研究顯示:加用自擬祛痰化瘀通腑法組方, 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 也可減輕腦水腫, 減低顱內壓,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西醫(yī)在治療ICH急性期有很大優(yōu)勢。但是ICH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 楊光福教授[20]提出根據(jù)各個時期不同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中醫(yī)在治療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于腦的出血性中風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中西醫(yī)結合治療ICH比西醫(yī)保守治療優(yōu)勢更加明顯。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 通過中醫(yī)辨證施治下, 可以有效的降低ICH并發(fā)癥和致死率。因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ICH對于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思, 在臨床上也具有更大的潛力和優(yōu)勢, 并且有待進一步研究。
[1] Agrawal A, Dhingra VJS.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amorrhage in a child.APSP J Case Rep, 2012(3):3.
[2] Feigin VL, Lawes CM, Bennett DA, et al.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Lancet Neurol, 2009, 8(4):355-369.
[3] Anderson CS, Huang Y, Chalmers J, et al.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 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INTERACT): a randomized pilot trial.Lancet Neurology, 2008(7):391.
[4] 鄧川, 唐興江.自發(fā)性ICH早期血腫擴大的防治研究進展.西南軍醫(yī), 2012, 14(1):132-134.
[5] 張更申, 田劍光, 趙宗茂, 等.早期應用甘露醇對自發(fā)性腦內血腫擴大的影響.臨床薈萃, 2008, 23(11):769-771.
[6] 張春華, 于瑾, 王炳蓮, 等.半常規(guī)量甘露醇和尼莫地平治療高血壓性ICH50例.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 2006, 32(2):87-88.
[7] 楊光福.急性腦出血個體化分型脫水治療.中國實用醫(yī)學, 2008, 3(17):148-149.
[8] 張玉蛟.急性ICH患者凝血機制的變化.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7):715-716.
[9] Andreas Charidimou, Clare Shakeshaft, David J.Cerebralnicrobleeds on 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nticoagulant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isk.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2(9):133.
[10] Carhuapoma JR, Barrett RJ, Keyl PM, et al.Stereotactic aspiration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its impact on perihematoma brain edema.Neurocrit Care, 2008, 8(3):322-329.
[11] 殷小平, 張?zhí)K明.自發(fā)性腦出血治療的新進展.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05(5):240-242.
[12] 周仲瑛.涼血通瘀法治療出血/缺血兩類中風的淺識.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1, 27(2):101-123.
[13] 劉德群, 戚培根, 羅鴻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90例療效觀察.甘肅中醫(yī), 2007, 20(7):55-57.
[14] 趙海濱, 唐杰, 王威, 等.急性ICH大鼠腸系膜淋巴結IRAK-4、CD14、mRNA的表達與腸道屏障損傷的關系及星樓承氣湯的干預研究.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1, 26(12):2866-2869.
[15] 石海剛.45例中度腦出血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29):278-279.
[16] 劉淑霞, 徐雪, 高軍寧, 等.黃竹清腦顆粒對腦出血急性(痰熱腑實證)大鼠腦組織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1, 38(1):155-157.
[17] 楊梅珍, 劉芳, 翟所迪, 等.醒腦靜治療急性腦出血的系統(tǒng)評價.中國藥物應用與檢測, 2009, 6(5):261-265.
[18] 唐慶波.25例重度腦出血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臨床治療和觀察.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08, 2(10):85.
[19] 凌方明, 陳景亮, 龍允杰.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療急性腦出血30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藥科技, 2002, 9(1):51-52.
[20] 楊光福.中西醫(yī)結合分期分時段分型辨證治療腦出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 2008, 15(2):7-9.
2014-07-22]
071000 河北大學(賈紅波);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楊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