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概況
201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3年經濟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隨著經營環境的改善,證券行業整體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建設推升到新高度,為證券市場的建設帶來了制度紅利。從支持資本市場改革和國家產業轉型的角度看,未來3~5年內將是證券行業跨越式發展的轉型期,金融改革將為券商提供非常好的發展機遇,而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等場外市場的發展,將為券商提供更廣的發展平臺。
從股票一級市場看,暫停IPO對證券公司的承銷與保薦業務產生較大影響,全年僅有2家公司完成上市,但IPO的暫停使再融資市場升溫,增發募集資金為3598.35億元,同比增長3.4%。從債券一級市場看,證券公司在交易所市場承銷債券總額達4082.07億元,同比增加94.34%。二級市場上,不同的交易品種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在股票二級市場方面,盡管全年的股票成交數量、成交金額和日均股票交易額增幅都超過46%,但A股市場仍然表現低迷。在債券二級市場方面,2013年債券市場交易投資活躍度明顯降低,中債指數整體大幅下跌,債券市場價格在2013年上半年小幅上行后快速下跌。并購市場受國家政策支持的影響呈現爆發性增長,新興產業并購前景較好。在市場監管方面,2013年監管部門在出臺和修訂一系列的監管制度和措施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行政處罰的力度,行政處罰罰沒額為中國證監會成立以來最高。
2013年,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月,經國務院批準,“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正式掛牌;12月,“新三板”擴容至全國。截至2013年年底,累計掛牌企業達到355家,定向發行總股數為29193.87萬股,累計募集資金10.02億元。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快速擴容,2013年年底,全國共有31家區域股權中心(含籌備中),板塊分層和多樣化的融資產品創新是其駛入快車道的主要特征。2013年是國內證券公司柜臺業務啟動元年,柜臺市場成為證券公司私募業務創新的重要平臺。
中國投資銀行單項指標排名
總體上看,2013年證券公司各項業務收入均呈現上升趨勢,盈利模式有一定的改善,但傳統收入比重仍然過大。為了描述中國證券公司整體經營情況,本文對證券公司單項指標進行排名,排名主要涉及經紀業務、承銷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主要業務指標以及包括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凈資產和凈資本等方面的主要財務指標。經紀業務是多數證券公司會涉及的業務范疇,共有100家證券公司擁有經紀業務資格,主要通過證券公司交易量、經紀業務收入、營業部部均交易量以及營業部部均收入來反映。2013年具有保薦資格的證券公司有81家,用股票與債券主承銷家數、主承銷金額、主承銷收入來描述證券市場承銷與保薦情況。資產管理業務主要通過集合理財產品數量和資產數量反映。
主要財務指標排名
2013年,證券行業資產規模較2012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證券行業的總資產、凈資產以及凈資本分別達到了23929.70億元、8026.88億元和5189.0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到了24.45%、9.33%以及4.52%,實現了行業規模的穩定增長。證券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出現了較大的增幅,而且凈利潤增幅超過營業收入增幅13.4個百分點,這反映出2013年中國證券行業的盈利效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從單項指標的排名情況來看,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無論是從總資產、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上,已連續三年分別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
從ROA排名來看,上海光大資產管理以20.82%位列第一,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和恒泰證券分別以8.85%和4.03%位列第二和第三位;從ROE排名來看,上海光大資產管理、中信證券(浙江)和華福證券排名前三位,分別為26.39%、20.78%和14.32%。
在凈資產排名中,中信證券以894.02億元名列第一;其次是海通證券,以641.05億元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華泰證券,凈資產總額為363.25億元。在凈資本排名中,海通證券以390.41億元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中信證券,凈資本為347.96億元;排名第三的是國泰君安,凈資本為233.18億元。
經紀業務排名
2013年,滬深兩市的A股成交金額為463529.11億元,較2012年增加48.4%;成交量為47673.46億元,較2012年增加46.5%。在擁有經紀業務資格的100家券商中,從交易量來看,國泰君安以138079.18億元的交易量名列榜首,海通證券以122288.47億元位居第二,中信證券以121199.67億元的交易量上升至第三名,比2012年上升了3個名次,而銀河證券以109445.76億元的交易量名列第五,比2012年下降了2個名次。
受益于市場交易活躍的影響,2013年全行業經紀業務收入為759.21億元,同比上升50.63%。其中,中信證券以56.34億元名列第一,國泰君安以43.05億元從201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銀河證券以39.66億元位列第三。
在營業部部均交易量和營業部部均收入兩項指標上,北京高華以8400.64億元的營業部部均交易量名列榜首,而部均收入為3801.37萬元,位列第21名;中金公司營業部部均收入為7116.62萬元,位列第一,以3335.68億元的部均交易量位列第二。
承銷與保薦業務排名
2013年,由于監管部門暫停IPO,全行業承銷家數和承銷金額下降幅度都很大。但是承銷收入卻略有增加。全年共有81家券商完成承銷業務,共完成首發、增發、配股、可轉債發行以及債券發行項目合計1400家,比2012年的1514家減少了114家。其中,中信證券以155家的承銷家數拔得頭籌,占市場份額的11%,其次是中信建投(75家)和國泰君安(65家),分別占市場份額的5.36%和4.64%。81家承銷商總計承銷金額(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可轉債發行以及債券發行)為14156.17億元,相比2012年的18812.92億元減少了24.75%。券商的承銷業務凈收入為178.25億元,相比2012年的176.56億元微漲0.96%。在81家擁有保薦資格的證券公司中,中信證券的承銷家數為155家、承銷金額為1820.11億元,承銷收入為17.90億元,三項指標均位居第一。按主承銷金額排名前五位的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國開證券。
資產管理業務排名
2013年的券商集合理財規模增長迅猛。根據Wind資訊,全年共發行1948只集合理財產品,比2012年的236只增加了8倍之多;發行份額為2041.46億份,相比2012年的981.38億份增加幅度達108.02%。2013年開展集合理財業務的證券公司為85家,相比2012年增加了中郵證券。國泰君安資產管理以69只產品數量、269.49億份的份額和273.22億元的資產凈值名列榜首。從產品數量來看,中信證券和浙商證券分別以67只和48只的發行數量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從資產凈值上來看,華泰證券以216.30億元位列第二位,華融證券以186.73億元位列第三位。
中國投資銀行競爭力排名
創新能力排名
2013年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在創新能力排名中位列前三甲。從創新能力排名變化上看,中信證券創新能力排名超過申銀萬國名列榜首,海通證券從2012年的第12名上升到2013年的第2名,而申銀萬國從2012年的第1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4名,華泰證券從2012年的第4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14名,安信證券從2012年的第10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18名。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光大證券由于評級的大幅度下調從2012年的第17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109名。另外,我們發現,在大型券商中,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的研究能力一直名列前茅,一直為行業所公認;多數券商創新能力排名相較于2012年基本保持穩定。
綜合競爭力排名
與2012年相比,2013年的證券公司綜合競爭力前20強的變化不大,但證券公司之間綜合競爭力得分差距較大。具體地說,綜合競爭力前20強的變化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證券公司前5名發生變化。中信證券仍保持證券公司“領頭羊”的位置;海通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7名上升到2013年的第2名;申銀萬國綜合競爭力排名由2012年第2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4名;華泰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5名下落到2012年的第12名,與其創新能力指標排名的變化密不可分。前5名證券公司中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廣發證券與中信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增加了。原因是中信證券各分項指標中除盈利能力指標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分項指標均有所提升,而其他4家分項指標除創新能力指標變動較大外,其他指標基本保持穩定。
證券公司前20名的組成變化不大,但梯度效應明顯。2013年證券公司綜合競爭力排名前20名的名單與2011年、2012年前20名的名單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與2011年相比,2013年名單中沒有光大證券、平安證券、國元證券和華西證券,新增中信證券(浙江)、北京高華;與2012年相比,2013年名單中沒有華泰聯合、光大證券和中銀國際,新增中信證券(浙江)、北京高華。
證券公司競爭力明顯分為三個梯隊:競爭力最強的第一梯隊共有五家,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申銀萬國、國泰君安和廣發證券;第三梯隊包括中投證券、宏源證券、國金證券、中信證券(浙江)和安信證券,其競爭力相對較弱;剩下的證券公司屬于第二梯隊,證券公司競爭實力相當。同時,各個梯隊之間差距很大,尤其是第一梯隊與第三梯隊之間實力非常懸殊,這說明在短時期內第三梯隊的證券公司進入到第一梯隊是不可能的,但其進入第二梯隊是比較容易的,而且進入之后競爭也會異常激烈;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之間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二梯度擠進第一梯隊的難度將會增大,但會很容易跌入第三梯隊中。
前20名證券公司排名存在一定波動。華泰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5名下降到2013年的12名,分析華泰證券的運行情況,一方面在盈利能力排名方面從2012年第30名下降到2013年的第43名,其中,ROA排名從2012年第25名下降到2013年第38名,ROE排名從2012年第29名下降到2013年第37名;另一方面,在業務創新能力方面,華泰證券排名從2012年第4名下降到2013年第14名,創新能力的下降更加拉大了其與其他證券公司的差距。安信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14名下降到2013年第20名,其業務創新能力排名的下降是其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
海通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7名上升到2013年的第2名,2013年各分項指標與2012年相比,隨著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分類評級由2012年的A級變為2013年的AA級,業務創新能力的大幅度上升完全抵消了部分指標的下降,使其排名大幅度上升。興業證券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其成長能力排名的提高;北京高華和中投證券競爭力的提升與盈利能力排名提高密切相關;中投證券盈利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45名提升到了2013年第25名,使綜合競爭力從2012年第21名上升到2013年第16名。
“中信系”券商綜合競爭力排名整體上升。中信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連續多年名列第一,而2013年中信證券的兩個子公司中信證券(浙江)和中信證券(山東)的綜合競爭力排名較2012年有了一定的上升。兩個子公司排名上升的原因均得益于盈利能力指標和成長能力指標的上升,中信證券(浙江)盈利能力指標排名從2012年第14名上升到2013年第2名,成長能力指標排名從2012年第96名上升到2013年第14名;中信證券(山東)盈利能力指標排名從2012年第39名上升到2013年第10名,成長能力指標排名從2012年第90名上升到2013年第30名。從“中信系”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變化中可以看出,“中信系”券商整體運作較為規范。
部分證券公司名次變化較大。華融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46名上升到2013年的40名,上升了6個名次,分析其原因,各分項指標排名除了盈利能力指標排名之外,其余指標排名均有所提升,而盈利能力指標排名下降的原因是單個營業部交易額排名的下降,從2012年第10名下降到2013年第69名。信達證券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34名下降到2013年的57名,下降了23個名次,下降的一個原因是2013年分類評級的下降,從2012年A級下降到2013年BBB級,另外一個原因是業務結構優化能力指標排名的下降,從2012年第25名下降到2013年第51名。中原證券的盈利能力指標排名和成長能力指標排名相較于2012年有了小幅度下降,使其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的56名下降到2013年的61名。
監管分類評級變化對證券公司排名影響顯著。光大證券綜合競爭力從2012年的18名下降到2013年的110名,下降了92名,一個非常顯著的原因就是中國證監會對其分類評級的降低(因“烏龍指”事件連降7級),從2012年的AA級下降到2013年C級,雖然有的分項指標排名很高,但分類評級的危害遠遠大于某幾項分項指標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此外,華鑫證券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A級下降到2013年的BB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35名下降到2013年第85名;海際大和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BBB級下降到2013年的CCC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63名下降到2013年第111名。
同時,華林證券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CC級上升到2013年的BBB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106名上升到2013年第62名,上升了42名;國聯證券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BB級上升到2013年的A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76名上升到2013年第44名,上升了32名;華英證券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BB級上升到2013年的A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81名上升到2013年第54名,上升了27名;平安證券分類評級從2012年的C級上升到2013年的BB級,綜合競爭力排名從2012年第74名上升到2013年第52名,上升了22名。
由于版面所限,本文僅闡述了部分證券公司的競爭力排名。全部證券公司的單項指標、競爭力排名以及排名方法請參閱2014年7月已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投資銀行競爭力研究報告(2014)》。
(研究課題負責人:孫國茂
課題組成員:孫國茂 李澤祥 陳國文 任啟平 馮琳 孫同巖 閆付榮 劉敬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