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致辭
王松奇:
“新常態”一詞成為眼下中國最時髦的詞匯。《人民日報》在8月5日、6日、7日連續三篇的系列評論以《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經濟運行顯現新特征》和《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為題,在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具體闡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容和政策涵義,簡單概括說就是:(1)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2)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3)具體政策意向是調結構、挖潛力、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人民日報》是第一黨報,發出的肯定是權威聲音,但《人民日報》不是學術報紙,而我們從學術上對“新常態”進行分析時,也可以自由發表看法。
有人認為:“新常態”就是經濟再平衡,而《人民日報》總結的新常態的四個特征(“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中特別是“優結構”和“新動力”之說,恐怕只屬于我們主觀想達到的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還要看努力的結果。
如果一定要總結“新常態”特征似乎可以從經濟增長新階段的事實中去總結,大體有三:一是推動經濟增長因素中出口與內需的再平衡;二是投資比重下降,消費比重上升;三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上升。這三個特點本質就是經濟的再平衡過程,因此,可以將再平衡歸納為經濟新常態的本質特征。
在我看來,有關“經濟新常態”的解說無論是繁瑣的還是簡明的、權威的還是普通的,都漏掉一個新概念解釋的必要環節,那就是語義學的說明。“經濟新常態”,“常”者,長也,“態”者形勢局面也,而經濟局面涉及到“長”字,就至少要五到十年,方可與“長”字相匹配,因此,用這種語義學的“經濟新常態”定義,似乎有許多問題還可繼續思考。
所謂的中國“經濟新常態”從什么時候開始;可能持續的周期長度;現在是否已經在宏微觀經濟方面形成了穩定的可以總結出規律性的運行特征?在政府作用歷來強大的中國宏觀調控當局工具籃子里有很多可動用的反周期工具,工具作用空間也很大,我們要從學術角度進行嚴謹深入地再討論研究,這樣才能實現新時期“無衰退結構調整”目標。
新常態該怎么解釋?新常態時期到底有哪些本質特征?中國銀行業在這個新常態下面臨哪些戰略抉擇,我們要怎樣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也是本次論壇的主題所在:新常態下中國商業銀行的戰略抉擇。
(作者系本刊主編)
鄭 楊:
銀行業是金融體系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我國當前的金融結構下,銀行業在支持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而關鍵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生力軍,近年來在國家管理部門的指導支持下,上海銀行業加快創新轉型,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空間,有力推進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了上海經濟轉型發展,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機構加快集聚。上海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托、金融租賃、財務公司、汽車、金融、貨幣經濟公司等已經超過了1300家,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上海金融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各類圍繞市場發展的資金運營、資金管理等金融機構不斷增多,大型商業銀行紛紛在滬設立總部型功能性機構。
(二)業務創新日益活躍。近年來上海銀行業圍繞著產業結構升級、實體經濟的需求以及民生事業的發展,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貿易金融、財富管理、跨界人民幣業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三)對外開放繼續擴大。上海已經成為外資銀行在華總部主要的聚集地,截至2013年年末上海共有外資銀行23家,占全國一半以上。此外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落戶上海必將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
(四)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落戶上海的央行征信中心數據覆蓋范圍持續擴大,上海市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開通運營。為了鼓勵創新,上海在市級層面設立了金融創新獎,不少商業銀行創新項目得到了這個獎勵。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自2013年9月掛牌以來,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自貿區金融改革在制度建設、業務創新、市場平臺搭建以及金融機構聚集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也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基本形成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制度體系。一行三會發布了51項金融支持自貿區建設的政策措施,2014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等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實施細則,大約有13個,特別是5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兩項重要的基礎性的細則——分賬核算業務實施細則和審慎管理細則,為自貿區開展金融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第二,積極推進了自貿區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臺建設。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區內設立了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黃金交易所國際版已經獲得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區內設立國際金融資產的交易平臺。
第三,探索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金融創新案例成果。涉及到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創新、自貿區企業融資創新、支付結算創新、企業資金管理創新、對外直接投資創新等方面,商業銀行是這些金融創新活動當中重要的推動力量。
第四,聚集了一批金融和類金融的機構。中外資商業銀行紛紛在區內設立了分支機構,到現在為止,在上海自貿區里面設立的“一行三會”頒發拍照的金融機構有37家。
新常態意味著新的機遇,同時也有新的挑戰。希望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能夠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好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自貿區建設的重要機遇,加快戰略轉型,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爭取在新常態中謀求新發展,展現新風采,邁向新臺階,取得新佳績。
(作者系上海市金融服務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