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銀行業都在找方向,截至到目前都還在探索之中。
危機之前全球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幾乎是趨同的,大多數銀行都是追求規模擴張,比速度、比收入、比地盤、比多樣性、比新奇、比技術、比誰更能監管套利等,求大、求前、求廣、求快、求新,很多大型銀行涉足金融市場各個領域。國際排名上也將資產規模營業利潤收入、績效指標作為衡量銀行好壞的標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這種發展模式。當然也有一些銀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比如堅持連鎖和本土戰略的法國銀行,以資產托管為特色的紐約銀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秉承上述模式和理念的銀行,要么在法律意義上破產,要么在經濟意義上破產,要么茍延殘喘,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金融業一片狼藉。在此情況下監管部門開始反思,實施強制監管,給銀行業安全畫紅線。危機之后國際監管改革逆轉了銀行業投行化的發展趨勢,強化了資本要求,更加注重銀行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流動性管理,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管理。
危機之后經濟金融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銀行業營利模式受到資本及市場約束被迫轉型,尋求新方向的道路。幾年前,新資本協議就銀行監管達成了共識,在某種意義上指明了銀行改革轉型方向。但近年來國際銀行業的實踐歸集并不統一,沒有形成所謂的標準模式。許多銀行在收縮,實施所謂的瘦身計劃,放棄不成熟不熟悉的業務,比如花旗集團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到優勢業務上,對非優勢業務在實施縮減策略,匯豐銀行宣布將關閉100家次貸業務網點;也有銀行在擴張,如危機前的富國銀行對美聯銀行收購實現了規模擴張,中國大型銀行也計劃用五年左右時間完成全球布局;當然還有一些銀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策略定位,正在試錯,也就是說全球銀行正在經歷一場徹底的反思與變革。到目前為止,全球銀行業的轉型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方向和模式。
國際銀行業都在找方向的時候中國銀行業更是面臨戰略轉型的難題。
首先,轉型更加迫切。雖然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沒有遭受重創,但危機之后隨著全球經濟步入漫長的下行期,中國經濟結構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市場化改革在期待與疑惑中摸索前進,銀行業經營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面,國際大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的遭遇也給中國銀行業敲醒了警鐘,監管機構發布新監管協議,監管標準全面引入,資本約束顯著加強;另一方面,應對危機在特殊時期內發放的天量貸款也為中國銀行業埋下了大量的風險種子,市場化改革使得現有銀行營利模式不可持續,引發銀行對現有銀行前景的悲觀預期。
其次,中國銀行業轉型的方向和道路已經沒有可以復制的標準模式。中國銀行業和所謂的國際領先銀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金融市場水平完全不同,這種市場水平和發展階段的差異為我國銀行業和歐美銀行業橫向比較帶來了困難,很難通過簡單的對比來否定某種發展模式或者肯定某種發展模式。中國銀行業此次的轉型與前兩次轉型完全不同,前兩次是從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型、從國有商業銀行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轉型,由國家統一設計,道路清晰、方向明確。但此次轉型沒有清晰的道路,完全依靠各家銀行自己探索。中國銀行業轉型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金融市場改革的疊加當中進行,增加了轉型方向選擇與轉型模式設計的復雜程度。一是市場機制改革,銀行業不能眼睛只盯住國企,民企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需要銀行業高度重視。二是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使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大,銀行通過資產組合、定價模型、衍生品交易管理、對沖流動性,這些都是完全不同于現有銀行業熟悉的系統風險敞口。三是三駕馬車的變化,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拉動向消費與內需驅動的轉變,這是一個過程。在此期間,投資與國際貿易領域的金融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但是隨著消費占比不斷提升和國民消費模式變化,消費金融將成為未來銀行業市場戰略的重點,屆時將逼迫銀行轉型并真正考驗銀行經營服務能力。
未來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到底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盡管全球銀行業轉型方向還在探索當中,但是有幾點是大家共同意識到的:首先是必須轉型,其次是轉型路徑的目標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市場優勢,進行與此相適應的內部體制機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創新。目前是戰略觀察、戰略思考、戰略設計、戰略選擇的重要機遇期,更是戰略風險管理的關鍵期,我認為,大型商業銀行確定發展戰略至少要考慮以下核心因素:第一,要有潛在的巨大市場。小銀行關注局部區域性的市場,大銀行需要分享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風險分散的好處,必須專注于相當規模或者高成長性的市場。第二,要有良好的風險收益結構。有些市場規模雖然大但潛在風險高,收益風險不匹配。第三,要有戰略基礎,包括現實基礎或者是經過資源投入以后可以培育出來的能力基礎,不存在難以逾越的根本性障礙。第四,要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第五,要確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商業銀行價值觀。借助產品組合和風險管理技術幫助客戶創造價值,或者降低成本。這種價值觀越成體系越可以形成較大的客戶黏性,持續時間越長就可以越長久地獲得客戶的價值回報。
無論是實施新的市場戰略還是實施轉型,都要具備堅實的經營管理基礎,而且經營基礎的建設也是戰略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礎:數據基礎、制度基礎以及人才基礎。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