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資金融機構的大舉進入加上金融脫媒,當時業界一致認為這兩個壓力將對中國銀行業帶來很大的挑戰,可是十幾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兩者對整個銀行業的壓力并不大。2008~2009年,全球百年不遇的危機,對西方的金融業包括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國銀行業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總體來說影響不大。中國銀行業真正感到困難是從最近這兩年開始的,現在銀行業遭遇到的挑戰是兩面夾擊式的戰略挑戰,在資產和負債兩方面同時、持續地產生壓力和挑戰。
從資產的角度來看,首先,2013年以來,資產業務越來越感覺到有壓力,產能不過剩的行業已經很稀少了,在信貸投放方面始終感到風險壓力巨大。其次,目前資產質量的壓力巨大,從2013年開始不良轉為雙升,未來恐怕還要延續一段時間。從目前的經濟運行態勢來看,不良資產反彈的壓力持續上升,很可能今年的行業不良資產比例會上升到1.14到1.19。
通過壓力測試來看看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巨大的風險。如果說GDP在未來下降一個百分點的話(從現在大概7.5左右降到6.5左右),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會是一個什么態勢呢?經測算,不良率將上升兩個百分點。從現在的82萬億元信貸上升兩個百分點就是1.6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就意味著現有規模的營利蕩然無存。
從負債的角度來看,存款增速在最近一兩年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存貸款的增速依然是很快的,但是存款的增速持續下降,從8月數據來看,存款增速只有10.1%,而貸款的增速是13.3%,且差距在進一步擴大。所以在目前存貸比考核機制不變的情況下,銀行確實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下一步中國銀行業應該怎么做?
首先,改革。沒有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不改革整個銀行業的狀況不會發生積極的變化。改革涉及到銀行業本身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中國的銀行業,尤其是城商行,比較多的是外部人控制、政府控制,不像西方的商業銀行是內部控制。因此,從現在來看,我們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空間是很大的,而且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前提是國有資產不能流失,且國家對主要金融機構的控制力不能松懈。
其次,轉型。轉型的推動力在于改革,改革不到位,內部的體制機制不能更多地向市場化商業化方向轉變,轉型也是難以實現的。轉型涉及到內部的管理體制、考核機制、業務模式等,只要通過很好的內部體制、機制改革,轉型不是問題。
最后,外部環境、市場環境。最關鍵的是從宏觀管理、監管怎么創造一個跟市場化發展、跟利率市場化持續推進的環境相適應的監管環境,跟整個市場運營實際狀況相適應的監管環境,這是放在監管者面前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如果說不能及時地跟進這種變化,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不能適應金融機構改革的要求,還是沿用現有的監管方式、體制、模式,顯然是不能適應新一輪的變化,需要加快利率改革,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簡政放權。
市場發生了變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整個市場競爭程度越來越高,所有監管體制模式需要很好地、及時地加以反思,做及時地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有助于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的條件下銀行業才能保持平穩地運行,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保證、保障、支持我們的經濟能夠獲得平穩地增長,不斷地改善質量、調結構,實現我們的目標。
(作者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