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
前些日子去了趟首爾,欣賞泡菜國美麗風情并順便大快朵頤之余,特意抽出天時間去了趟板門店——世界上一度很敏感的地方。對于一個喜歡撫古惜今研讀歷史的人而言,沒有什么比親臨現場更令人向往的了。也正因為如此,從板門店回來后很長一段時間,北漢江以北一路厚厚的鐵絲網,韓方大成洞村內碧綠得令人眩暈的田野,望遠鏡里晨霧籠罩下北韓靜悄悄的原野,以及共同警備區內姿勢古板而神情緊張的軍人,這一幕幕仍不時交替著在腦海里上演,必欲使人將之記錄下來而罷之。
另類之旅
確定動身去首爾前,我就起了去板門店看一看的念頭。畢竟從初中學習中國歷史時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故事就激勵了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讀到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再加上《英雄兒女》電影的渲染,相信不少同齡人都曾有過恨不能抓起鋼槍沖上戰場和敵人拼了的沖動。尤其是傳說中麥克阿瑟將軍那句“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的言論,更是為大家增添不少民族自豪感。后來閑暇之余深入讀了一些大家的著作,發現了一些新的觀點。首先是戰爭的起源問題,一個新的說法是朝鮮入侵韓國,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美國介入后朝鮮尋求蘇聯出兵不成轉而求助中國,毛主席在內部反對聲浪極大的背景下力排眾議出兵入朝。其次是麥克阿瑟那句著名的話,被另考證實為曾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將布雷德利在國會聽證時所言,且有具體的前提假設背景。工作之后繼續閱讀了一些中國近代史方面的史料,如徐中約先生的著作,以及國內研究中蘇關系和朝鮮戰爭的權威——華東師大的沈志華教授的一些文章,困惑之余親赴現場一觀的愿望日愈強烈。2013年我到美國出差,特意到位于華盛頓的韓戰紀念碑參觀,紀念園地里那些以戰斗姿勢前進的士兵雕塑頗有視覺沖擊力,園地兩側一邊是參加戰爭的聯合國軍各成員國死亡、受傷和失蹤的數字,另一面的紀念墻上則鐫刻著深色的“freedom is not free”的語句,這一幕真是既震撼又發人深省。再后來發現主流媒體已經不知不覺中將抗美援朝更名為朝鮮戰爭了,這場戰爭的性質似乎突然模糊起來。對于20世紀50年代這場我國牽涉其中的戰爭,目前國內外各界仍有不同視角的解讀,但無可置疑的是,這場戰爭很大程度改變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太格局,是上世紀冷戰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于是,趁到首爾之際順便前往現場。另外一個牽強的原因是時常聽說北韓的一些故事和段子,有的甚至讓人嘀笑皆非,本能地產生了到分界線兩端去感受一下兩種制度兩個國家的氣氛,順便驗證某些傳言真實性的想法。
真正到了計劃實施環節,發現程序還挺折騰。按照駐韓美軍的規定,個人不能獨自前往參觀,必須選擇韓國旅行社跟團前往,于是上網找了家貌似高大上的旅行社報名,并按照要求將護照資料等傳過去審查。此間與旅行社郵件溝通和越洋電話幾次,終于還是未能突破不能攜帶11周歲以下兒童參觀的規定,只能孤身前往了。輪到訂單付款環節,家屬開始猶豫,始終不愿意幫助支付,原因是覺得朝鮮半島局勢不穩,擔心我被飛來的冷槍撂翻,大概認為代為付款就是充當間接的幫兇吧。做了很多說服論證工作無效后,我自己果斷的付了款,不過內心卻因此衍生出一絲不適。
臨行前一天,旅行社要求提交在韓住宿地址、緊急情況聯系人,還真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出發的日子終于到了,按照要求在樂天酒店6層集合,上得早已準備好的大巴才發現,已經有一車金發碧眼的老外在整裝待發了,四周顧盼后發現長得像中國人的除了我,就是旁邊的一對母女了。領路的壯漢原來就是導游,英語很是流利,給了張單子要求大家登記護照號碼、國籍和姓名,以待軍方的檢查。一圈下來,名單遞到我手上時順便梳理了一下,發現40個游客大多是美國德國英國人,就連旁邊的母女也來自加拿大,而我則是40人里面的奇葩——唯一來自中國的人!聯想到樂天和新羅免稅店里人頭攢動瘋狂血拼的同胞,以及首爾廣場熙熙攘攘普通話此起彼伏的人流,板門店并不是個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我的這趟旅程由此貼上了另類之旅的標簽。
第三地道
沿著悠悠漢江一路往北,過了京畿道的坡州,已經很臨近朝鮮,高速公路兩側是成片的田野和山林,間或有三三兩兩的房屋佇立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片和平安居的氛圍。此行的第一站是非軍事區,朝鮮戰爭結束后,在三八線兩側劃了南北縱深2公里的區域為非軍事地帶(DMZ)。為了避免雙方直接沖突,DMZ內不得駐軍、配置武器和設置軍事設施。繼續往里走,緊張的氣氛逐漸彌漫過來,韓軍在非軍事區之前設置了檢查站。檢查站設置了許多黃色的路障,負責檢查的士兵根據提交的人員名單上車來逐一對照核對,一絲不茍,車輛行駛繞著Z字形通過檢查站,一路來到臨津閣。
臨津閣位于軍事分界線南端7公里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一節廢鐵軌上據傳為志愿軍打爛的機車,黑褐色的車身堆滿了彈孔,渾身無一處完整,向人展示著當年戰斗的慘烈。
離開臨津閣向第三地道進發——北朝鮮試圖突襲韓國所挖的四條地道之一,由于供游人乘坐的纜車已經人滿為患,只好順著入口徒步進入。越往下越感覺到寒氣逼人,旁邊的洞壁上標明從入口處到地道有350米,走到盡頭就是目的地了。沿著狹窄的地道貓著腰向前,走了大約20分鐘后被路障攔住去處,通過鐵絲網包裹的一個小窗看過去,發現地道還在綿延通往遠處。原來前方200米處就是軍事分界線,第三地道僅開放了一段供參觀。原路折返出得洞來,看介紹稱這條地道長1635米,距離地面73米,以每小時通過3萬士兵的規模而建。第三地道前后挖了幾年,已經越過三八線往韓國方面滲透了幾百米,可惜誰也料不到的是,參加這項工程的一個工程測量師傅投奔韓國告發了這一切。韓方為了找出這條地道也是絞盡腦汁,在邊界地帶每隔2米往地下打入一根PVC管,并往里注水,一共安放了107根管子,終于某天一根管子漏水貫通了地道,韓軍得以在板門店以南4公里處發現了該地道。此后韓方又先后探測發現另外3條地道,一共是4條地道,其中數第三地道最為聞名。聽了這個故事真是令人感嘆,既驚訝于人類的敢想敢干,又嘆息世事難料。
沉浸在第三地道的傳奇故事中,來到附近的都羅展望臺,透過安置在地面的望遠鏡往朝鮮方向眺望,鏡頭里面只有一片被霧靄籠罩的茫茫原野,什么也看不見。與這邊的人聲鼎沸相比,對面的朝鮮開城靜悄悄的,朦朦朧朧中依稀可見,給人蒙上一股神秘感。咫尺之遙卻又相隔萬里,韓國戰爭失散親屬眺望對面時的失望心情可想而知。著名的都羅山火車站與都羅展望臺相隔不遠,過去為朝鮮半島的鐵路交通大動脈,是連接首爾和朝鮮新義州的京義線鐵路的終點站,也是北上開往朝鮮鐵路的起始站。車站距首爾56公里,距離平壤205公里,離開城僅15公里。從首爾臨津江站到都羅山站的線路一直延伸到朝鮮,如果將來南北韓鐵路對接,都羅山站將作為駛向朝鮮的火車始發站。2002年車站大樓竣工,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和韓國總統金大中共同訪問過此地,布什的演講稿全文掛在候車室的墻壁上。懷揣著南北韓統一希望的都羅山火車站,入口的顯示屏上不停閃爍著車次信息,只是大門緊閉的入站口和空蕩蕩的椅子提醒著人們,這里是一個能夠展望未來,卻又需要直面分裂現實的地方。
走上前線
中午稍事停留后向板門店行進,板門店位于首爾以北60公里,離平壤則約215公里,距離朝鮮開城10公里,這里以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簽署地而聞名,實際上板門店更正式的名稱是共同警備區(JSA)。韓國名導樸贊旭曾經導演過電影《共同警備區JSA》,讓這個800米直徑的圓形區域聞名天下。臨行之前,導游千叮嚀萬囑咐,不能戴花哨的首飾,不能穿運動服、破牛仔褲、短裙、圓領T恤、名牌服裝,不能大聲喧嘩等,大家基本言聽計從。經過統一大橋時,依樣接受了一遍軍人的檢查。自統一大橋開始,氣氛開始凝重起來,導游不斷提醒禁止在車內起立和拍照,不準指指點點,緊張的氣氛似乎正一點點的到來。
穿過統一大橋繼續往北,人煙越來越稀少,路旁是綠色的群山和田野,貫穿南北的臨津江靜靜地流淌著,公路兩邊不時出現一些屏障,據介紹是戰時防御用途。車行片刻后在一座軍營門前停了下來,導游介紹這是聯合國軍的駐地“伯尼法斯營”,最后的時刻要來臨了。還有最后一道檢查程序,導游再次強調了紀律,這時一位游客戰戰兢兢地說自己穿了條阿迪達斯的褲子,導游答曰需要請示軍人是否允許。不一會兒,一位精力充沛的美國大兵跳上車來,依次檢查了參訪人員的護照,打了個手勢給門衛,大韓旅行社的大巴終于開進了軍營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幾輛經過偽裝的坦克,高高的炮塔伸向天空,有的用樹枝遮蓋,有輛坦克就停在一個搖搖欲墜的破窯洞底下。大巴在軍營內的一個方形廣場前停了下來,幾位大兵開始發放書有“聯合國客人”字樣的綠色參訪證件,并要求別在前胸上。游客們魚貫進入伯尼法斯營內的“JSA參觀中心”,開始觀看板門店歷史的幻燈片,隨后每人領取了一份英文協議書,上面注明參觀途中意外受傷和死亡,聯合國軍概不負責等,基本就是一份生死協議書了。盡管心情稍許復雜,我還是沒有猶豫,提筆簽下了自己名字,那位穿阿迪達斯的男士最后以反穿褲子的形式保持了低調。完成這一系列規定動作后轉而換乘聯合國軍的大巴士,一個美軍大兵上來站在過道中間面向大家,另有一輛軍車充當引導,我們這群聯合國的客人開始向板門店進發。
軍車在古木參天的森林中穿行,一路上又經過不少駐軍的崗亭、炮塔和路障,由于停戰協議規定三八線兩側2公里內不得駐軍,聯合國軍的伯尼法斯軍營建在距離三八線2.4公里處,這2.4公里的路途幾乎被叢林和大山所環繞。據介紹這一區域內的大成洞村現在還有居民,村民免費耕種土地,平時集中外出采購生活用品,晚上10點鐘后即不能外出。一路上,車里的美國大兵觀察著大家的一舉一動,沒有人能夠做有出格之舉,大約10多分鐘后車子在一個半圓形的廣場停了下來,板門店終于到了。下車后從韓國的“自由之家”三層建筑排隊拾階而上,隊伍慢慢向前移動,穿過半明半暗的大廳,期間一直在琢磨不知還有多少路程,電視里播放了千百遍的畫面突然出現在面前——三幢藍色的房子橫在路中間,兩邊是幾棟灰色的板房,幾個姿態古怪的軍人背對人群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對面,場面是一如既往的單一。以特有的跆拳道姿勢站立,雙手緊握拳頭,身子前傾,一動不動地監視著對面。站崗的軍人三人一組,兩人在藍房子的屋檐下叉開腿露出半個身子,一人站在馬路中間面向對方。這個獨特的姿勢大概全世界唯此一家,也是板門店兩側雙方軍事對峙的縮影。朝鮮一側那棟名為“統一閣”的三層樓房,窗戶被嚴嚴實實的窗簾所掩蓋,一個士兵孤獨的站在門廳處,遠遠看上去身影矮小而瘦削。軍事分界線兩側靜悄悄的,靜寂肅穆,空氣也好像凝固了,似乎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只有布放在兩側的上百個探照頭,顯示出這里的平靜只是表面上的,雙方都在監視著對方的一舉一動。忽然想起,此刻也許就有不少狙擊手正在進行瞄準,自己真正處于一個完全暴露的狀態,就連奧巴馬到訪附近的美軍哨所時也在前面安了層厚厚的防彈玻璃,畢竟這里可以隨時開戰,但是也顧不上多想了。
拍了幾張照片后進入藍色的板房——當年軍事停戰委員會的會場,兩個姿態和外面士兵一般無二的軍人分別站在后門和窗戶處,面無表情,我連忙沖著后門處的軍人喊了句“good afternoon”,試圖套磁并有點緩解緊張情緒的意圖,但卻沒有得到一絲響應,我迅速站到他身邊擺個POSE合了影。板房中央擺放著一張棕紅色的桌子,桌面上搭了根電話線,據說這正好就是三八線的位置。繼續乘坐聯合國軍的專用大巴,在引導車的帶領下圍著共同警備區域轉下去,看到70年代白楊樹事件中犧牲的美國軍人伯尼法斯紀念碑,碑前擺放的鮮花增添了幾分感傷的氣氛,本來想偷偷拍個照,但看到車內怒目而視的軍人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三八線的白色界碑彎彎曲曲,無時不在提醒著兩邊的分裂現實,遠遠看見雙方交換戰俘一旦邁出就不能再回頭的“不歸橋”,橋前的幾塊界碑已經被風雨洗刷得斑駁陸離。注目遠處,100米高的韓國國旗在遠方的田野里隨風飄揚,更遠的地方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60米高的朝鮮國旗不服輸似的高聳入云,雙方都在用這樣一些特殊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肌肉。
返回首爾的路上,看著兩側靜靜流淌的江水,漢江邊又高又厚的鐵絲網,不時出現的哨所和路旁駛過的駐韓美軍軍車,剛剛經歷過的一切如放電影般在腦中掠過,莫名的思緒將我一會帶回到很久以前,一會又拉回到現實。既思考關于那場戰爭的性質,交戰中各方的不同命運,又思索當下世界格局中大國的責任擔當,這些不同的想法和疑問相互交織,恐怕需要等到南北統一和平實現的時候才能徹底恍然大悟了。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資產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