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寧+秦榮榮+尹彩霞
[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 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90例非腦血管病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觀察患者頸動脈是否存在斑塊,并觀察不同類型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 結果 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達78.8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扁平斑13例(18.31%),軟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對照組中扁平斑8例(50.00%),軟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軟斑、混合斑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 結論 對于可能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應及時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了解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性質,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預防腦梗死的發生。
[關鍵詞] 頸動脈硬化;超聲檢查;斑塊;腦梗死
[中圖分類號] R7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a)-0059-0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SHAO Pei-ning QIN Rong-rong YIN Cai-xia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ongzhou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to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Nantong 226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90 patients withou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was used in both groups to observe whether there was plaque in the carotid arter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laqu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as 78.89% in observation group,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17.78%),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13 cases(18.31%)of flat plaque,24 cases(33.80%)of soft plaque,12 cases(16.90%)of hard plaque and 22 cases(30.99%)of mixed plaqu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8 cases(50.00%)of flat plaque,2 cases(12.50%)of soft plaque,4 cases(25.00%)of hard plaque and 2 cases(12.50%)of mixed plaque,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Incidence rate of soft plaque and mixed plaqu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ard plaque and flate plaque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should be conducted on patients with possibl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to observe the lesion characteristic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select appropriate treatment method to prevent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Ultrasonography;Plaque;Cerebral infarction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壁變厚并失去彈性的幾種疾病的統稱,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而重要的類型[1]。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以中等和大動脈斑片狀內膜下增厚(動脈粥樣化)為特征的病變,可以減少或阻斷血流。斑塊部位的動脈壁增厚、變硬,斑塊內部組織壞死后與沉積的脂質結合,形成粥樣物質,稱為粥樣硬化[2]。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可能會引起腦梗死,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為探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8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對比分析。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患者,其中90例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另外同期90例非腦血管病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53~8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52~8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利用飛利浦-2133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置為6 MHz,分別對患者的雙側頸動脈、頸內動脈、頸動脈分叉處以及椎動脈進行檢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確定是否有斑塊形成,并對斑塊的大小、性質進行判斷。
1.3 診斷標準
根據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3]: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為正常;1.0~1.2 mm為內膜增厚;1.2~1.4 mm為斑塊形成;>1.4 mm為頸動脈狹窄。另外將斑塊分為4種:扁平斑、軟斑、硬斑和混合斑。扁平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局部增厚,呈現較均勻的回聲;軟斑為局限突入管腔,呈現局部混合性弱回聲;硬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出現鈣化或纖維化,局部回聲增強,后方有明顯的聲衰減;混合斑表現為回聲不均勻,且回聲混雜。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為78.89%,高于對照組的1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的扁平斑、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軟斑、混合斑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表2)。
表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扁平斑、硬斑比較,#P<0.05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也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4]。有文獻報道,85%的腦卒中表現為缺血性腦卒中,而25%的缺血性腦卒中都是由頸動脈疾病引起[5],頸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中膜增厚、粥樣硬化斑塊及動脈狹窄[6],這三種頸動脈病變都可能引發腦梗死。相關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常發生在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是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7-8]。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穩定和不穩定斑塊兩種[9]。通常來說,通過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就可分析是否為易損斑塊,從而根據斑塊的性質判斷是否會引起腦梗死。本研究顯示,90例觀察組患者中,有71例患者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斑塊發生率高達78.8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所以,可以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為預測腦梗死風險的重要指標。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腦梗死的原因既可以是硬化斑塊阻塞血管,又可能是硬化斑塊發生脫落阻斷血流,也可能是頸動脈中的斑塊表面較為粗糙,當高密度的乳糜微?;蛑鞍拙奂诖植诎邏K表面時也會發生栓塞[10],另外一種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處可能會形成渦流,湍流速度及壓力差會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受到損傷,會在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引發腦梗死。
相關研究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同側腦梗死的發病率并不呈正相關,而多與斑塊的性質有關。因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而造成的腦梗死只占發病率的小部分,而多數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引發腦梗死[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態以軟斑最多(33.80%),其次是混合斑塊(30.99%),這是由于硬斑表面發生了鈣化,其結構較為穩定,不易發生脫落、破裂,也就相對不會發生血管堵塞的情況。軟斑和混合斑結構多不穩定,易發生脫落、出血和破裂的情況,相對硬斑來說,更易發生血管堵塞現象,形成血栓,尤其是多發性軟斑,是腦梗死的重要起源,甚至會反復引發腦梗死。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中軟斑24例,混合斑22例,其發生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對照組患者中扁平斑的發生率達到50.00%,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斑塊,說明造成腦梗死的斑塊中,以軟斑和混合斑的發生率更高。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因素,應及早進行相關檢查,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性質,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用藥干預,以減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穩定硬化斑塊,從而防止腦梗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劍婷,穆培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3,(22):67,69.
[2] 王新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1):82-83.
[3] 夏峰,李美英,曹勇軍,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相關生化指標與腦梗死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 17(3):161-163.
[4] 李劍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5):693-694.
[5] 張雪峰,李海娜.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MRI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6):8829-8831.
[6] 董秦川,張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2,26(1):83-85.
[7] 趙春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15-17.
[8] 成紅學,李彩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96-97.
[9] 黨衛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1,6(8):124-125.
[10] 陳瑞英,高素玲,鄭清存.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220-2221.
[11] 林成實,蔣小玲,程云帆.不同類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1):7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患者,其中90例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另外同期90例非腦血管病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53~8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52~8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利用飛利浦-2133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置為6 MHz,分別對患者的雙側頸動脈、頸內動脈、頸動脈分叉處以及椎動脈進行檢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確定是否有斑塊形成,并對斑塊的大小、性質進行判斷。
1.3 診斷標準
根據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3]: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為正常;1.0~1.2 mm為內膜增厚;1.2~1.4 mm為斑塊形成;>1.4 mm為頸動脈狹窄。另外將斑塊分為4種:扁平斑、軟斑、硬斑和混合斑。扁平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局部增厚,呈現較均勻的回聲;軟斑為局限突入管腔,呈現局部混合性弱回聲;硬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出現鈣化或纖維化,局部回聲增強,后方有明顯的聲衰減;混合斑表現為回聲不均勻,且回聲混雜。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為78.89%,高于對照組的1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的扁平斑、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軟斑、混合斑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表2)。
表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扁平斑、硬斑比較,#P<0.05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也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4]。有文獻報道,85%的腦卒中表現為缺血性腦卒中,而25%的缺血性腦卒中都是由頸動脈疾病引起[5],頸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中膜增厚、粥樣硬化斑塊及動脈狹窄[6],這三種頸動脈病變都可能引發腦梗死。相關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常發生在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是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7-8]。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穩定和不穩定斑塊兩種[9]。通常來說,通過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就可分析是否為易損斑塊,從而根據斑塊的性質判斷是否會引起腦梗死。本研究顯示,90例觀察組患者中,有71例患者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斑塊發生率高達78.8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所以,可以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為預測腦梗死風險的重要指標。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腦梗死的原因既可以是硬化斑塊阻塞血管,又可能是硬化斑塊發生脫落阻斷血流,也可能是頸動脈中的斑塊表面較為粗糙,當高密度的乳糜微粒或脂蛋白聚集在粗糙斑塊表面時也會發生栓塞[10],另外一種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處可能會形成渦流,湍流速度及壓力差會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受到損傷,會在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引發腦梗死。
相關研究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同側腦梗死的發病率并不呈正相關,而多與斑塊的性質有關。因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而造成的腦梗死只占發病率的小部分,而多數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引發腦梗死[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態以軟斑最多(33.80%),其次是混合斑塊(30.99%),這是由于硬斑表面發生了鈣化,其結構較為穩定,不易發生脫落、破裂,也就相對不會發生血管堵塞的情況。軟斑和混合斑結構多不穩定,易發生脫落、出血和破裂的情況,相對硬斑來說,更易發生血管堵塞現象,形成血栓,尤其是多發性軟斑,是腦梗死的重要起源,甚至會反復引發腦梗死。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中軟斑24例,混合斑22例,其發生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對照組患者中扁平斑的發生率達到50.00%,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斑塊,說明造成腦梗死的斑塊中,以軟斑和混合斑的發生率更高。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因素,應及早進行相關檢查,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性質,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用藥干預,以減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穩定硬化斑塊,從而防止腦梗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劍婷,穆培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3,(22):67,69.
[2] 王新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1):82-83.
[3] 夏峰,李美英,曹勇軍,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相關生化指標與腦梗死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 17(3):161-163.
[4] 李劍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5):693-694.
[5] 張雪峰,李海娜.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MRI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6):8829-8831.
[6] 董秦川,張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2,26(1):83-85.
[7] 趙春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15-17.
[8] 成紅學,李彩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96-97.
[9] 黨衛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1,6(8):124-125.
[10] 陳瑞英,高素玲,鄭清存.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220-2221.
[11] 林成實,蔣小玲,程云帆.不同類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1):7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患者,其中90例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另外同期90例非腦血管病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53~8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52~8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利用飛利浦-2133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置為6 MHz,分別對患者的雙側頸動脈、頸內動脈、頸動脈分叉處以及椎動脈進行檢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確定是否有斑塊形成,并對斑塊的大小、性質進行判斷。
1.3 診斷標準
根據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3]: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為正常;1.0~1.2 mm為內膜增厚;1.2~1.4 mm為斑塊形成;>1.4 mm為頸動脈狹窄。另外將斑塊分為4種:扁平斑、軟斑、硬斑和混合斑。扁平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局部增厚,呈現較均勻的回聲;軟斑為局限突入管腔,呈現局部混合性弱回聲;硬斑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出現鈣化或纖維化,局部回聲增強,后方有明顯的聲衰減;混合斑表現為回聲不均勻,且回聲混雜。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為78.89%,高于對照組的1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的扁平斑、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軟斑、混合斑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表2)。
表2 兩組不同性質斑塊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扁平斑、硬斑比較,#P<0.05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也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4]。有文獻報道,85%的腦卒中表現為缺血性腦卒中,而25%的缺血性腦卒中都是由頸動脈疾病引起[5],頸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中膜增厚、粥樣硬化斑塊及動脈狹窄[6],這三種頸動脈病變都可能引發腦梗死。相關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常發生在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是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7-8]。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穩定和不穩定斑塊兩種[9]。通常來說,通過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就可分析是否為易損斑塊,從而根據斑塊的性質判斷是否會引起腦梗死。本研究顯示,90例觀察組患者中,有71例患者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斑塊發生率高達78.8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所以,可以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為預測腦梗死風險的重要指標。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腦梗死的原因既可以是硬化斑塊阻塞血管,又可能是硬化斑塊發生脫落阻斷血流,也可能是頸動脈中的斑塊表面較為粗糙,當高密度的乳糜微粒或脂蛋白聚集在粗糙斑塊表面時也會發生栓塞[10],另外一種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處可能會形成渦流,湍流速度及壓力差會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受到損傷,會在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引發腦梗死。
相關研究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同側腦梗死的發病率并不呈正相關,而多與斑塊的性質有關。因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而造成的腦梗死只占發病率的小部分,而多數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引發腦梗死[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態以軟斑最多(33.80%),其次是混合斑塊(30.99%),這是由于硬斑表面發生了鈣化,其結構較為穩定,不易發生脫落、破裂,也就相對不會發生血管堵塞的情況。軟斑和混合斑結構多不穩定,易發生脫落、出血和破裂的情況,相對硬斑來說,更易發生血管堵塞現象,形成血栓,尤其是多發性軟斑,是腦梗死的重要起源,甚至會反復引發腦梗死。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中軟斑24例,混合斑22例,其發生率明顯高于硬斑和扁平斑;對照組患者中扁平斑的發生率達到50.00%,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斑塊,說明造成腦梗死的斑塊中,以軟斑和混合斑的發生率更高。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因素,應及早進行相關檢查,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性質,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用藥干預,以減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穩定硬化斑塊,從而防止腦梗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劍婷,穆培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3,(22):67,69.
[2] 王新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1):82-83.
[3] 夏峰,李美英,曹勇軍,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相關生化指標與腦梗死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 17(3):161-163.
[4] 李劍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5):693-694.
[5] 張雪峰,李海娜.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MRI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6):8829-8831.
[6] 董秦川,張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2,26(1):83-85.
[7] 趙春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15-17.
[8] 成紅學,李彩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96-97.
[9] 黨衛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1,6(8):124-125.
[10] 陳瑞英,高素玲,鄭清存.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220-2221.
[11] 林成實,蔣小玲,程云帆.不同類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1):7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