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摘要] 目的 比較腹膜后腹腔鏡與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 方法 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4例腎腫瘤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7例,對照組接受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實驗組在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相比于開放性手術,雖然腹腔鏡手術用于腎腫瘤的手術時間長,但出血量少,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腎腫瘤;開放性手術;分支腎動脈;腹腔鏡
[中圖分類號] R73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a)-0064-03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nd open renal artery branches blocking partial nephrectomy in treatment of kidney cancer
ZHU Kai
Department of Ur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Lanling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Lanling 277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nd open renal artery branches blocking partial nephrectomy in treatment of kidney cancer. Methods 3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rch 2012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1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n branch renal artery occlusion partial nephrectomy,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renal artery occlusion partial nephrectomy.Blood loss,operative time,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warm ischemia time,complication rates and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nger operative time,less blood loss,shorter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and warm ischemia tim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ction recovery time,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pen surgery,although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nal tumors time is longer,but has less bleeding,exact effect,higher security,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thus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Kidney cancer;Open surgery;Branch of the renal artery;Laparoscopic
在泌尿系統各類原發性腫瘤中,腎腫瘤是其中較常見的一種。現階段醫療水平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也有了極大進步,早期無癥狀癌腫患者的臨床檢測更為顯著。傳統治療腎癌的方法主要是外科根治術,但此類開放性手術容易造成較大創傷,且不適用晚期腎癌、雙側或者孤立性腎癌、高齡體弱患者,對于一部分無癥狀性小腎癌患者治療后對其腎功能單位予以保留的要求也難以滿足[1-2]。基于此,本文觀察并對比腎腫瘤患者接受腹膜后腹腔鏡與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兩種不同術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4例腎腫瘤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42~77歲,平均(52.6±9.5)歲。入選者病情均經由病理診斷確診為腎透明細胞癌,病理分期為T1aN0M0;16例癌腫位于左側腎,18例位于右側腎;瘤體體積最小為2.7 cm×2.4 cm×1.9 cm,最大為3.9 cm×3.9 cm×3.7 cm。術前常規檢測血常規、腎功能以及肌酐清除率,并作CT尿路成像以及增強檢查。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7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常規取健側臥位,全麻后自患者側腋中線髂嵴上方作一個3 cm切口,將肌肉層用血管鉗撐開直達腹膜,分離腹膜并將氣囊置入,然后注入600 ml氣體,稍后取出。腋后線平肋下緣常規定位并作一個1 cm手術切口,取5、10 mm套針分別在平臍部位、腋前線肋緣下穿刺;將腹腔鏡置入腋中線切口中。于后腹腔間隙常規構建CO2氣腹(14 mm Hg),游離腎周脂肪,向腎腫瘤區域靠近,使術野充分暴露;游離腎動脈主干并將腎動脈分支解剖出來[3],根據CTU檢測在腫瘤區域確定分支腎動脈并取血管夾做阻斷處理,待腫瘤鄰近缺血區域以及瘤體可見后采取超聲電凝切割處理,瘤體切除后作連續全層縫合,并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4]。
1.2.2 對照組 取患者腰11肋間隙部位作一個切口,并將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肌肉筋膜層逐層切開,其他操作同于實驗組。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4%;實驗組中皮下氣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感染患者經換藥后均愈合,皮下氣腫者未給予特殊處理而自然消退。
2.3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6個月~2年,兩組患者均未見復發或者轉移現象,腎功能均恢復良好。
3 討論
當前,無癥狀性小腎癌在日益精進的影像學技術下已有早期臨床發現并確診的可能。與此同時,泌尿外科近些年廣泛應用了腹腔鏡技術。瘤體直徑<4 cm的腎癌患者適宜接受腎部分切除術,以保留有效的腎單位,這是此類腎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5]。此外,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逐步被臨床廣泛應用,該術式對于腫瘤的控制效果基本等同于開放性手術,且具有低出血量、高安全性、術后較少并發癥等優點,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將逐步成為常規開放性手術的替代術式[6]。
對于腎部分切除術,當前其主要以腎動脈主干持續性阻斷為血管阻斷方式,要求熱缺血時間應盡量縮短。臨床研究發現,腎臟熱缺血狀態下可耐受時間通常≤30 min,倘若熱缺血時間>30 min甚至更長則往往會造成不可逆性腎功能損害[7-8]。因此對于腎部分切除術而言,縮小阻斷區域、縮短熱缺血時間是其改進的難點和關鍵。進入腎臟前,腎動脈通常發出前尖、上、中、下以及后支腎段動脈,各自對應各部分腎段血供,腎內各分支并無交通。通過CT三維血管重建影像技術可清晰顯示腎臟血管三維解剖,臨床由此能夠明確把握分支動脈、腎盂腎盞以及腫瘤之間的三維解剖關系,確保后續的分支動脈阻斷與分離操作順利進行[9]。在腎動脈分支阻斷操作中,為保證腎實質血供得以保留,控制腎實質因局部缺血而受到再灌注損傷,臨床可選擇其中的1~2支作阻斷處理[10-11]。此外,筆者認為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首先應參考CT檢測結果對腫瘤、分支動脈以及腎盂腎盞之間的關系有清晰了解,從而能夠制訂合理的分支動脈阻斷以及縫合方案。
本研究中,與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的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提示,相比于開放性手術,雖然腹腔鏡手術用于腎腫瘤的手術時間長,但出血量少,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尚吉文,張旭,馬鑫,等.倒刺縫合在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腎腫瘤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2):929-932.
[2] 蔡林,周利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心型或腎門旁腎腫瘤[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2):166-168.
[3] 周利群,鄭衛.中心型腎腫瘤的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4):509-513.
[4] 范小明,王力,張大宏,等.腹腔鏡超聲在中央型腎腫瘤腹腔鏡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1,20(9):772-774.
[5] 孟一森,范宇,李德潤,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直徑>4 cm腎癌的臨床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1):805-809.
[6] 唐琦,宋毅,李學松,等.腎癌伴靜脈瘤栓患者的外科治療策略及長期療效觀察[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 45(4):549-553.
[7] 方平,鄭少波,徐亞文,等.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期腎癌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18):2824-2826.
[8] 吳利兵,黃雙雯,張佳,等.后腹腔鏡腎輸尿管全長切除術聯合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袖狀切除術治療腎盂及輸尿管惡性腫瘤(附37例報告)[J].山東醫藥,2012,52(47):46-47.
[9] 王慶杰,劉貴中,王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a期腎細胞癌32例報告[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3, 19(6):484-486.
[10] 邢增術,肖亞軍,趙軍,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12):888-891.
[11] 陳勇輝,黃吉煒,夏磊,等.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腹腔鏡下腎腫瘤射頻消融術中監測的應用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9):657-661.
(收稿日期:2014-06-23 本文編輯:郭靜娟)endprint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常規取健側臥位,全麻后自患者側腋中線髂嵴上方作一個3 cm切口,將肌肉層用血管鉗撐開直達腹膜,分離腹膜并將氣囊置入,然后注入600 ml氣體,稍后取出。腋后線平肋下緣常規定位并作一個1 cm手術切口,取5、10 mm套針分別在平臍部位、腋前線肋緣下穿刺;將腹腔鏡置入腋中線切口中。于后腹腔間隙常規構建CO2氣腹(14 mm Hg),游離腎周脂肪,向腎腫瘤區域靠近,使術野充分暴露;游離腎動脈主干并將腎動脈分支解剖出來[3],根據CTU檢測在腫瘤區域確定分支腎動脈并取血管夾做阻斷處理,待腫瘤鄰近缺血區域以及瘤體可見后采取超聲電凝切割處理,瘤體切除后作連續全層縫合,并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4]。
1.2.2 對照組 取患者腰11肋間隙部位作一個切口,并將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肌肉筋膜層逐層切開,其他操作同于實驗組。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4%;實驗組中皮下氣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感染患者經換藥后均愈合,皮下氣腫者未給予特殊處理而自然消退。
2.3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6個月~2年,兩組患者均未見復發或者轉移現象,腎功能均恢復良好。
3 討論
當前,無癥狀性小腎癌在日益精進的影像學技術下已有早期臨床發現并確診的可能。與此同時,泌尿外科近些年廣泛應用了腹腔鏡技術。瘤體直徑<4 cm的腎癌患者適宜接受腎部分切除術,以保留有效的腎單位,這是此類腎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5]。此外,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逐步被臨床廣泛應用,該術式對于腫瘤的控制效果基本等同于開放性手術,且具有低出血量、高安全性、術后較少并發癥等優點,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將逐步成為常規開放性手術的替代術式[6]。
對于腎部分切除術,當前其主要以腎動脈主干持續性阻斷為血管阻斷方式,要求熱缺血時間應盡量縮短。臨床研究發現,腎臟熱缺血狀態下可耐受時間通常≤30 min,倘若熱缺血時間>30 min甚至更長則往往會造成不可逆性腎功能損害[7-8]。因此對于腎部分切除術而言,縮小阻斷區域、縮短熱缺血時間是其改進的難點和關鍵。進入腎臟前,腎動脈通常發出前尖、上、中、下以及后支腎段動脈,各自對應各部分腎段血供,腎內各分支并無交通。通過CT三維血管重建影像技術可清晰顯示腎臟血管三維解剖,臨床由此能夠明確把握分支動脈、腎盂腎盞以及腫瘤之間的三維解剖關系,確保后續的分支動脈阻斷與分離操作順利進行[9]。在腎動脈分支阻斷操作中,為保證腎實質血供得以保留,控制腎實質因局部缺血而受到再灌注損傷,臨床可選擇其中的1~2支作阻斷處理[10-11]。此外,筆者認為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首先應參考CT檢測結果對腫瘤、分支動脈以及腎盂腎盞之間的關系有清晰了解,從而能夠制訂合理的分支動脈阻斷以及縫合方案。
本研究中,與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的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提示,相比于開放性手術,雖然腹腔鏡手術用于腎腫瘤的手術時間長,但出血量少,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尚吉文,張旭,馬鑫,等.倒刺縫合在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腎腫瘤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2):929-932.
[2] 蔡林,周利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心型或腎門旁腎腫瘤[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2):166-168.
[3] 周利群,鄭衛.中心型腎腫瘤的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4):509-513.
[4] 范小明,王力,張大宏,等.腹腔鏡超聲在中央型腎腫瘤腹腔鏡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1,20(9):772-774.
[5] 孟一森,范宇,李德潤,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直徑>4 cm腎癌的臨床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1):805-809.
[6] 唐琦,宋毅,李學松,等.腎癌伴靜脈瘤栓患者的外科治療策略及長期療效觀察[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 45(4):549-553.
[7] 方平,鄭少波,徐亞文,等.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期腎癌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18):2824-2826.
[8] 吳利兵,黃雙雯,張佳,等.后腹腔鏡腎輸尿管全長切除術聯合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袖狀切除術治療腎盂及輸尿管惡性腫瘤(附37例報告)[J].山東醫藥,2012,52(47):46-47.
[9] 王慶杰,劉貴中,王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a期腎細胞癌32例報告[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3, 19(6):484-486.
[10] 邢增術,肖亞軍,趙軍,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12):888-891.
[11] 陳勇輝,黃吉煒,夏磊,等.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腹腔鏡下腎腫瘤射頻消融術中監測的應用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9):657-661.
(收稿日期:2014-06-23 本文編輯:郭靜娟)endprint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患者常規取健側臥位,全麻后自患者側腋中線髂嵴上方作一個3 cm切口,將肌肉層用血管鉗撐開直達腹膜,分離腹膜并將氣囊置入,然后注入600 ml氣體,稍后取出。腋后線平肋下緣常規定位并作一個1 cm手術切口,取5、10 mm套針分別在平臍部位、腋前線肋緣下穿刺;將腹腔鏡置入腋中線切口中。于后腹腔間隙常規構建CO2氣腹(14 mm Hg),游離腎周脂肪,向腎腫瘤區域靠近,使術野充分暴露;游離腎動脈主干并將腎動脈分支解剖出來[3],根據CTU檢測在腫瘤區域確定分支腎動脈并取血管夾做阻斷處理,待腫瘤鄰近缺血區域以及瘤體可見后采取超聲電凝切割處理,瘤體切除后作連續全層縫合,并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4]。
1.2.2 對照組 取患者腰11肋間隙部位作一個切口,并將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肌肉筋膜層逐層切開,其他操作同于實驗組。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結果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4%;實驗組中皮下氣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感染患者經換藥后均愈合,皮下氣腫者未給予特殊處理而自然消退。
2.3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6個月~2年,兩組患者均未見復發或者轉移現象,腎功能均恢復良好。
3 討論
當前,無癥狀性小腎癌在日益精進的影像學技術下已有早期臨床發現并確診的可能。與此同時,泌尿外科近些年廣泛應用了腹腔鏡技術。瘤體直徑<4 cm的腎癌患者適宜接受腎部分切除術,以保留有效的腎單位,這是此類腎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5]。此外,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逐步被臨床廣泛應用,該術式對于腫瘤的控制效果基本等同于開放性手術,且具有低出血量、高安全性、術后較少并發癥等優點,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將逐步成為常規開放性手術的替代術式[6]。
對于腎部分切除術,當前其主要以腎動脈主干持續性阻斷為血管阻斷方式,要求熱缺血時間應盡量縮短。臨床研究發現,腎臟熱缺血狀態下可耐受時間通常≤30 min,倘若熱缺血時間>30 min甚至更長則往往會造成不可逆性腎功能損害[7-8]。因此對于腎部分切除術而言,縮小阻斷區域、縮短熱缺血時間是其改進的難點和關鍵。進入腎臟前,腎動脈通常發出前尖、上、中、下以及后支腎段動脈,各自對應各部分腎段血供,腎內各分支并無交通。通過CT三維血管重建影像技術可清晰顯示腎臟血管三維解剖,臨床由此能夠明確把握分支動脈、腎盂腎盞以及腫瘤之間的三維解剖關系,確保后續的分支動脈阻斷與分離操作順利進行[9]。在腎動脈分支阻斷操作中,為保證腎實質血供得以保留,控制腎實質因局部缺血而受到再灌注損傷,臨床可選擇其中的1~2支作阻斷處理[10-11]。此外,筆者認為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首先應參考CT檢測結果對腫瘤、分支動脈以及腎盂腎盞之間的關系有清晰了解,從而能夠制訂合理的分支動脈阻斷以及縫合方案。
本研究中,與開放性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腹腔鏡支持下實施分支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的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熱缺血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提示,相比于開放性手術,雖然腹腔鏡手術用于腎腫瘤的手術時間長,但出血量少,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尚吉文,張旭,馬鑫,等.倒刺縫合在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腎腫瘤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2):929-932.
[2] 蔡林,周利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心型或腎門旁腎腫瘤[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2):166-168.
[3] 周利群,鄭衛.中心型腎腫瘤的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4):509-513.
[4] 范小明,王力,張大宏,等.腹腔鏡超聲在中央型腎腫瘤腹腔鏡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1,20(9):772-774.
[5] 孟一森,范宇,李德潤,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直徑>4 cm腎癌的臨床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1):805-809.
[6] 唐琦,宋毅,李學松,等.腎癌伴靜脈瘤栓患者的外科治療策略及長期療效觀察[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 45(4):549-553.
[7] 方平,鄭少波,徐亞文,等.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期腎癌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18):2824-2826.
[8] 吳利兵,黃雙雯,張佳,等.后腹腔鏡腎輸尿管全長切除術聯合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袖狀切除術治療腎盂及輸尿管惡性腫瘤(附37例報告)[J].山東醫藥,2012,52(47):46-47.
[9] 王慶杰,劉貴中,王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a期腎細胞癌32例報告[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3, 19(6):484-486.
[10] 邢增術,肖亞軍,趙軍,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12):888-891.
[11] 陳勇輝,黃吉煒,夏磊,等.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腹腔鏡下腎腫瘤射頻消融術中監測的應用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9):657-661.
(收稿日期:2014-06-23 本文編輯:郭靜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