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西昌特派記者 馬 俊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22日宣布,中國探月工程將首次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飛行試驗器計劃于10月24日至26日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說,這次試驗就是要為探月工程三期探路。據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介紹,2013年12月,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后,我國探月工程全面進入“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的第三期,計劃于2017年前后執行嫦娥五號任務,實現無人自動采樣返回。為突破和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地球關鍵技術,工程決定先期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即發射一顆飛行試驗器,飛抵月球附近后自動返回,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大氣層,經跳躍式彈起后,再次進入大氣層,并在內蒙古中部地區著陸。劉繼忠表示,這次試驗主要是驗證航天器從地月軌道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技術。他解釋說,再入時航天器以高速進入大氣層,這個速度高達每秒十多公里,而且再入大氣層后,還會受到高溫等各種環境的制約,難度非常高。因此科研人員希望通過這次的試驗驗證,獲取相關數據,降低后續自動采樣返回任務的風險。外界關注的重點之一是這次試驗采取的特殊返回方式。劉繼忠介紹說,與以往再入大氣層不同,這次試驗采取了跳躍式返回技術,即通過在設計時對升力進行控制,使它像打水漂一樣進入大氣層后跳躍式彈起,然后第二次再入大氣層。這種軌道設計的目的是進一步減速,保證高速返回的航天器能順利降落。這次飛行任務從發射開始到進入地月軌道,再從月亮返回地球,再入大氣層到回收,整個時間周期約8天。劉繼忠說,由于從月球返回是中國航天器從未走過的一條路,除了首次采用跳躍式返回軌道的飛行方式外,還要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包括首次突破防熱技術,以應對高速再入大氣層的情況;此外返回器目標比神舟飛船返回艙小,因此在大范圍的小目標搜索能力也是重要挑戰。他承認,這次任務的風險還是很大的,但“相信參加試驗的科研人員能突破各種難關,推動中國深空探測試驗”。據了解,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飛行試驗器等飛行產品自8月上旬陸續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后,相繼開展了總裝、測試等技術準備工作,各系統狀態正常,滿足任務發射要求。22日火箭開始加注推進劑,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