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

1995年10月,是安徽太和人值得驕傲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安徽省太和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太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披澤建安遺韻,藏有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梁獻的墨寶,出土有西漢時的三足石硯,還孕育了自漢代以來名人志士倪寬、范滂、徐廣縉、劉之協等。滄桑歲月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出重文、重藝的傳統與純樸儒雅的民風,書畫藝術鼎盛不衰 ,蔚然成風。
改革開放以來,太和書畫藝術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具有大眾化、多元化、普及化、網絡化特點,并呈現出協會熱、展覽熱、裝裱熱、收藏熱、習書畫熱的'五熱"現象,形成了各界參與的老中青婦少幼六個層次書畫陣容,成為太和的一大人文景觀。
民間藝術熱潮方興未艾
太和縣書畫形成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群眾文化群眾辦,全縣群眾書畫組織星羅棋布;僅縣城就有書畫院、縣書法協會、縣美術家協會、縣書畫研究會、仁濟書畫院、民族書畫院、司豐畫院、老年書協、青年書協等;全縣31個鄉鎮都成立了書畫組織。倪邱鎮“經鋤書院”,30多名農村青年數年不輟,臨池研墨,定期每月聚會,交流書藝,屢屢在全國書畫大賽中摘金奪銀,令人刮目。書畫協會既有國辦的、集體的、也有個人的、合資的,參與人數與日俱增,參與面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深遠。
太和城鄉經常舉辦不同形式、精彩紛呈的書畫展覽。十幾年來,全縣舉辦大中型的展覽100多次,應邀來太和展覽書畫的縣市達60多個,最多的一年舉辦15次展覽。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1994年6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安徽省太和縣書畫藝術展”,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縣,能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舉辦書畫藝術展,這在共和國歷史上還是首次,有16家國家級的新聞媒體盛贊,這也是太和人民的驕傲。同時還舉辦了“珍惜土地奔小康,千名農民書畫展”、“安徽四家書畫展” 、“太和書畫精英作品展”,2010年8月,成功舉辦的“中國太和首屆藝術節”,被譽為書畫界的一道“盛宴”。
太和的書畫熱也感染了書畫藝術家們。十幾年來,太和吸引了全國各地280多名書畫名流大家前來傳經講學,其中有當代著名書畫家羅丹、柳倩、劉炳森、仲韋、李百忍、劉大為、婁師白、劉夜峰、郭公達、鮑加、陶天月等。他們不但傳授技藝,而且不吝賜墨,給太和人民留下數千件珍品。太和書畫與外地書畫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太和還與江蘇常州等地開展書畫聯誼活動;中國書畫報社“世紀之春”書畫大賽頒獎儀式也在太和舉行;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精神高研班”來太和進行書畫交流,都給太和書畫藝術錦上添花。
太和城鄉書畫組織和書畫迷們,經常利用外出機會,廣交書畫朋友,千方百計地尋求高品位書畫作品。收藏愛好者自發成立了“太和收藏家協會”,不定期舉辦“太和民間收藏精品展”,還編印了 《太和收藏》報刊,相互交流收藏信息,并經常參與國家、省市級舉辦的展覽。
太和人對書畫的熱愛非身臨其境不能體會。全縣城鄉無論高樓華屋的大雅之堂,還是青磚紅瓦平民之家,幾乎都是懸掛書畫,書畫像衣食一樣,成了太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同時,廣大群眾不再滿足求字索畫而染指丹青,城鄉處處涌動著人人學書習畫的熱潮:關集鎮胡寨村的男女老幼都喜愛書畫,農忙務農,農閑習書作畫。在北京舉辦書畫展時,該村數十名農民專程到縣書畫院,捧出散發出泥土氣息的書畫之作。老干部楊思忠和四個兒子都酷愛書法,被人們稱為書壇“楊家將”;原墻鎮劉峰、岳影夫婦合作書畫奔小康;鄒富秋、鄒富春姐弟書法作品在省內外小有名氣……父子、夫妻、姐弟、全家祖孫三代齊上陣的景象屢見不鮮。目前,太和現已有國家級書畫會員16人、省級書協會員52人、縣書協會員300人、鄉鎮書協會員2700多人。這支生機勃勃的書畫隊伍,有力地推動了太和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
以書畫促文化 以文化促經濟
太和書畫的繁榮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以書畫促文化,以文化促經濟的良好互動局面。帶動了醫藥、化工、毛發、桔梗、食品、篩網、木材加工等支柱行業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太和書畫帶動文化產業迅速崛起,遍布城鄉的畫廊、書畫裝裱店達70多家,縣城文廟周圍已經構成書畫一條街。與書畫相關的文具店鋪林立,書畫熱帶來文房四寶銷售商機,刺激文化消費的增長。書畫作為禮品在商貿經濟活動中作用凸現,又要帶動了禮品和加工制作、包裝、裝潢越來越精美。書畫美術培訓活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活躍了書畫市場。由于愛好字畫的人越來越多,審美情趣提高,古玩市場悄然興起,生意興隆。
廣泛涌動的書畫熱潮營造了和諧社會氛圍。高品位、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不僅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升華了思想境界,還振奮精神,鼓舞干勁。人民群眾在勞作之余,習書作畫,煥發出嶄新的精神面貌。在書畫藝術的熏陶氛圍下,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得到調整。書畫帶動了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商業文化、社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書畫的深刻內涵,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書法書寫的古詩詞、格言、警句,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以書畫參與國事、宣傳家鄉、已經成為太和人民的共識。太和曾向“第四屆世婦會”捐獻100多米長的《中華巾幗英杰圖》;描繪了我國歷史122個杰出女性肖像的國畫;還向國家申奧機構捐獻百米長卷《百虎圖》;太和畫家王子洲捐資成立了安徽省希望工程助學基金;徐志強的泥塑《千娃迎奧運》在省內外展出,廣受歡迎。
書畫熱的不斷升溫,促使人們向更高的境界去追求。太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書畫活動,把鞏固和發展“書畫藝術之鄉”作為地方文化發展戰略,征集出版了《太和書畫精品選集》及太和書畫家個人書畫作品集等,同時表彰十佳農民書畫作者,不少領導還身體力行,直接參與書畫活動的組織,使太和書畫活動有了可靠的支持。未來,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太和”的書畫藝術將更加碩果累累,流光溢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