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國祥
【摘要】 目的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100例甲狀腺患者, 對其實施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結果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所有患者病情均未復發, 而且腫瘤患者康復后, 其甲狀腺功能均基本恢復正常, 而且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僅為2.0%, 成一過性, 所以無需治療。結論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關鍵詞】 甲狀腺腫瘤;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
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是對甲狀腺癌進行治療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 而且是整體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先決條件, 具有非常好的治療徹底性。然而, 在實施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手術的過程中, 往往會涉及到解剖喉返神經與甲狀旁腺, 如果醫生處理不當, 則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并發癥, 最終造成嚴重后果[1]。本文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對其進行氣管插管且全身麻醉下的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手術, 并分析與探討其手術結果, 結合一些學者與醫生多年臨床經驗,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治療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 以此為后續診療提供有效借鑒,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具體選擇標準是:①手術前, 利用彩超檢測甲狀腺單發結節, 而且術后診斷為良性;②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③治療前甲狀腺功能正常患者;④年齡23~73歲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治療前, 檢測到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升高的患者;②隨訪期在25個月以下的患者;③有頸部放射性接觸史患者;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并發癥的患者。
根據以上標準, 在本院選取了100例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69例, 平均年齡43.6歲。100例患者中, 25例患者患有結節性甲狀腺腫瘤, 其中包括4例伴胸內甲狀腺腫, 3例伴甲狀腺功能亢進, 80例患有甲狀腺腺瘤, 10例患者患有甲狀腺癌。所有患者的隨訪周期均超過25個月, 且隨訪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手術治療前, 全面檢查患者身體, 100例患者TSH值為0.27~4.2 mU/L, 平均值為(3.8±1.0)mU/L, FT4值為12.2~20.2 pmol/L, 平均值為(16.1±3.9)pmol/L, 甲狀腺對側葉體平均體積為(22.4±10.2)mm3, 甲狀腺上動脈(PSV)平均值為(35.1±4.3)cm/s。
1. 2 治療方法 所選取的100例患者均實施氣管插管且全麻醉手術治療, 而且手術治療過程中, 患者喉返神經未出現損傷, 將患者甲狀腺腺葉完整切除, 沒有出現死亡病例。手術治療后, 患者未出現聲音嘶啞與傷口出血等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病情均恢復的比較好, 而且順利出院, 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調查, 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中, 甲狀腺腫瘤患者需要將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 一次避免患者再次實施不必要的手術, 調查研究發現, 患者在實施腺葉切除術后, 其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具有很大差異性, 在本院, 患者切除側葉后, 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幾率為2.0%, 而且都屬于一過性甲低, 患者甲狀腺功能就已恢復正常, 無需再通過甲狀腺激素實施替代性治療[2]。在選擇患者時就已經將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和頸部接觸過放射性患者排除掉, 通常這些都是造成手術治療后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對術后患者甲狀腺功能進行隨訪觀察發現, 手術治療后患者TSH值呈現明顯上漲趨勢, 且FT4一過性降低。通常發生在術后1個月左右, 同時持續到治療后的第13個月, 之后慢慢減退, 最終恢復正常。對患者進行隨訪過程中, 發現患者在出現一過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時, 所伴隨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所以不需要通過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3]。所以, 患者甲狀腺單側腺葉正常的情況下, 可代償甲狀腺功能。本研究所選取的100例患者恢復均較為良好, 治愈后均順利出院。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其他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因此,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參考文獻
[1] 陳海亮, 趙興文, 王勝, 等.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術83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2(2):158-159.
[2] 田輝, 王育林, 高男.彩色超聲多普勒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臨床研究, 2012(11):178-179.
[3] 夏飛, 謬英杰. 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研究新進展.中國臨床研究, 2014(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6-09]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100例甲狀腺患者, 對其實施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結果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所有患者病情均未復發, 而且腫瘤患者康復后, 其甲狀腺功能均基本恢復正常, 而且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僅為2.0%, 成一過性, 所以無需治療。結論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關鍵詞】 甲狀腺腫瘤;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
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是對甲狀腺癌進行治療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 而且是整體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先決條件, 具有非常好的治療徹底性。然而, 在實施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手術的過程中, 往往會涉及到解剖喉返神經與甲狀旁腺, 如果醫生處理不當, 則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并發癥, 最終造成嚴重后果[1]。本文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對其進行氣管插管且全身麻醉下的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手術, 并分析與探討其手術結果, 結合一些學者與醫生多年臨床經驗,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治療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 以此為后續診療提供有效借鑒,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具體選擇標準是:①手術前, 利用彩超檢測甲狀腺單發結節, 而且術后診斷為良性;②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③治療前甲狀腺功能正常患者;④年齡23~73歲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治療前, 檢測到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升高的患者;②隨訪期在25個月以下的患者;③有頸部放射性接觸史患者;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并發癥的患者。
根據以上標準, 在本院選取了100例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69例, 平均年齡43.6歲。100例患者中, 25例患者患有結節性甲狀腺腫瘤, 其中包括4例伴胸內甲狀腺腫, 3例伴甲狀腺功能亢進, 80例患有甲狀腺腺瘤, 10例患者患有甲狀腺癌。所有患者的隨訪周期均超過25個月, 且隨訪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手術治療前, 全面檢查患者身體, 100例患者TSH值為0.27~4.2 mU/L, 平均值為(3.8±1.0)mU/L, FT4值為12.2~20.2 pmol/L, 平均值為(16.1±3.9)pmol/L, 甲狀腺對側葉體平均體積為(22.4±10.2)mm3, 甲狀腺上動脈(PSV)平均值為(35.1±4.3)cm/s。
1. 2 治療方法 所選取的100例患者均實施氣管插管且全麻醉手術治療, 而且手術治療過程中, 患者喉返神經未出現損傷, 將患者甲狀腺腺葉完整切除, 沒有出現死亡病例。手術治療后, 患者未出現聲音嘶啞與傷口出血等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病情均恢復的比較好, 而且順利出院, 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調查, 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中, 甲狀腺腫瘤患者需要將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 一次避免患者再次實施不必要的手術, 調查研究發現, 患者在實施腺葉切除術后, 其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具有很大差異性, 在本院, 患者切除側葉后, 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幾率為2.0%, 而且都屬于一過性甲低, 患者甲狀腺功能就已恢復正常, 無需再通過甲狀腺激素實施替代性治療[2]。在選擇患者時就已經將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和頸部接觸過放射性患者排除掉, 通常這些都是造成手術治療后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對術后患者甲狀腺功能進行隨訪觀察發現, 手術治療后患者TSH值呈現明顯上漲趨勢, 且FT4一過性降低。通常發生在術后1個月左右, 同時持續到治療后的第13個月, 之后慢慢減退, 最終恢復正常。對患者進行隨訪過程中, 發現患者在出現一過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時, 所伴隨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所以不需要通過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3]。所以, 患者甲狀腺單側腺葉正常的情況下, 可代償甲狀腺功能。本研究所選取的100例患者恢復均較為良好, 治愈后均順利出院。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其他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因此,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參考文獻
[1] 陳海亮, 趙興文, 王勝, 等.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術83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2(2):158-159.
[2] 田輝, 王育林, 高男.彩色超聲多普勒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臨床研究, 2012(11):178-179.
[3] 夏飛, 謬英杰. 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研究新進展.中國臨床研究, 2014(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6-09]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100例甲狀腺患者, 對其實施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結果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所有患者病情均未復發, 而且腫瘤患者康復后, 其甲狀腺功能均基本恢復正常, 而且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僅為2.0%, 成一過性, 所以無需治療。結論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關鍵詞】 甲狀腺腫瘤;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方法
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是對甲狀腺癌進行治療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 而且是整體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先決條件, 具有非常好的治療徹底性。然而, 在實施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手術的過程中, 往往會涉及到解剖喉返神經與甲狀旁腺, 如果醫生處理不當, 則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并發癥, 最終造成嚴重后果[1]。本文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對其進行氣管插管且全身麻醉下的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手術, 并分析與探討其手術結果, 結合一些學者與醫生多年臨床經驗, 對甲狀腺單發腫瘤腺葉切除治療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 以此為后續診療提供有效借鑒,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患者100例, 具體選擇標準是:①手術前, 利用彩超檢測甲狀腺單發結節, 而且術后診斷為良性;②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③治療前甲狀腺功能正常患者;④年齡23~73歲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治療前, 檢測到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升高的患者;②隨訪期在25個月以下的患者;③有頸部放射性接觸史患者;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并發癥的患者。
根據以上標準, 在本院選取了100例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69例, 平均年齡43.6歲。100例患者中, 25例患者患有結節性甲狀腺腫瘤, 其中包括4例伴胸內甲狀腺腫, 3例伴甲狀腺功能亢進, 80例患有甲狀腺腺瘤, 10例患者患有甲狀腺癌。所有患者的隨訪周期均超過25個月, 且隨訪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手術治療前, 全面檢查患者身體, 100例患者TSH值為0.27~4.2 mU/L, 平均值為(3.8±1.0)mU/L, FT4值為12.2~20.2 pmol/L, 平均值為(16.1±3.9)pmol/L, 甲狀腺對側葉體平均體積為(22.4±10.2)mm3, 甲狀腺上動脈(PSV)平均值為(35.1±4.3)cm/s。
1. 2 治療方法 所選取的100例患者均實施氣管插管且全麻醉手術治療, 而且手術治療過程中, 患者喉返神經未出現損傷, 將患者甲狀腺腺葉完整切除, 沒有出現死亡病例。手術治療后, 患者未出現聲音嘶啞與傷口出血等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病情均恢復的比較好, 而且順利出院, 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調查, 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中, 甲狀腺腫瘤患者需要將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 一次避免患者再次實施不必要的手術, 調查研究發現, 患者在實施腺葉切除術后, 其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具有很大差異性, 在本院, 患者切除側葉后, 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幾率為2.0%, 而且都屬于一過性甲低, 患者甲狀腺功能就已恢復正常, 無需再通過甲狀腺激素實施替代性治療[2]。在選擇患者時就已經將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和頸部接觸過放射性患者排除掉, 通常這些都是造成手術治療后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對術后患者甲狀腺功能進行隨訪觀察發現, 手術治療后患者TSH值呈現明顯上漲趨勢, 且FT4一過性降低。通常發生在術后1個月左右, 同時持續到治療后的第13個月, 之后慢慢減退, 最終恢復正常。對患者進行隨訪過程中, 發現患者在出現一過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時, 所伴隨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所以不需要通過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3]。所以, 患者甲狀腺單側腺葉正常的情況下, 可代償甲狀腺功能。本研究所選取的100例患者恢復均較為良好, 治愈后均順利出院。對患者進行1~36個月的隨訪調查發現, 出院后, 有1例患者出現聲音低沉現象, 但次日恢復正常, 20例患者術后服用甲狀腺片, 治療3年后, 1例患者病情復發, 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 1例未分化癌患者在治療1年后由于肺內轉移而死亡, 其他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情況。因此, 患者甲狀腺側葉切除后, 其腺體體積并沒有明顯增大, 同時還可以對側腺體代償甲狀腺功能, 出現此情況的可能性因素是甲狀腺供血增加。
參考文獻
[1] 陳海亮, 趙興文, 王勝, 等.甲狀腺腫瘤腺葉切除術83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2(2):158-159.
[2] 田輝, 王育林, 高男.彩色超聲多普勒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臨床研究, 2012(11):178-179.
[3] 夏飛, 謬英杰. 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研究新進展.中國臨床研究, 2014(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