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怡
49歲的王先生身高1.8米,而體重達到了96公斤,尤其腹部肥胖明顯。前年體檢時被診斷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在不規則服藥后控制并不理想,于是王先生到醫院營養科尋求幫助。2013年10月開始進行非藥物減重,至今體重減到80公斤,血壓血脂明顯改善。
如果從減重的角度來說,半年減16公斤也許并不讓人羨慕和驚訝,但卻足以給個人的健康狀況加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鄧宇虹介紹,在美國《2013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給出了一個標準,在原有的體重數字上減掉5%已足夠改善健康狀況。如體重原為65公斤,大約61公斤就可改善健康了。當減掉5%的體重后,其甘油三酯、血糖、血脂的數值都會得到改善。從健康角度出發減重,不必苛求達到理想體重,溫和的減重速度對健康更有益。當然,并非減少5%的體重就該停止了,可繼續進行減重,進一步改善健康狀況。
非藥物減重,要打持久戰
鄧宇虹稱,科學減重需個體化管理,即定期評估、隨訪及給予專業的建議貫穿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至少持續6個月。最終要將這種最適合個體的減重法轉變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非藥物減重不是一次半次的行為,它需多次的授課強化培訓,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持久維持健康體重的目的。長期減重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采用正確的方法和患者對減重的重視程度。
減肥方案,講究的是“個人定制”
鄧宇虹表示,不影響健康、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要在展開非藥物減重前,認真評估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既往體重情況、家族史等,且為患者設置減重目標及制定個體化減重方案——
食譜的定制
——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最合適的飲食組合
如果從食物中攝入的卡路里,低于我們消耗的卡路里,人就會瘦下去。但如果為了減肥而節食,如何滿足一天所需要的能量呢?鄧宇虹表示,減重食譜并非單一地低卡路里飲食,而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個人喜好選擇飲食組合。但總的原則是提高蛋白質和纖維素的攝入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單純禁食會導致饑餓感增強,腦部更強烈渴望高糖高脂食物,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短期節食后,放開飲食會比以前更肥胖了。三個正餐還要吃,但食物選擇上應有所偏重,比如早餐牛奶+雞蛋的組合就比單純一大碗面或2個饅頭的組合更抗餓,盡管它們熱量大致相同。
運動方式選擇
——提倡“零碎地運動”+個人喜歡的運動
減肥需要配合運動,且運動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和一定時間才能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然而對于不少人來說,每天拿出1個小時去運動并不容易。鄧宇虹表示,新的研究發現,隨時隨地運動,也十分有效果。
當然,每周3-4次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可幫助你更有效控制血糖。所以,可根據每個人的工作習慣、生活作息等情況來制定運動的計劃。沒有運動強度的束縛,選擇運動類型時不一定要跑步,只要你喜歡,可散步或跳舞。但零碎的時間一定要利用起來做運動,不管是3分鐘還是5分鐘,能站著就別坐著。對于減重來說,舉重等抵抗力運動比跑步和做瑜珈等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