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人民日報》報道,從教育部獲悉,近兩年全國就業率較低的高校本科專業有,廣播電視編導、電子商務、貿易經濟、動畫等等,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新設專業熱情不減,61所高校在一年內申請新設7個以上專業,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學院等7所高校申請新設10個以上專業,黑龍江科技大學獨占鰲頭,申請2015年新設56個專業。
高校新設專業濫不濫,不能從各專業的就業率來簡單判斷。一個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并不代表相應專業一定沒有過濫。一個專業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也不一定就是專業過濫了。高校專業濫不濫,首先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不是就業市場問題。不具備辦學能力而設立專業,就是一種濫設專業的行為。從報道看,黑龍江科技大學一年內將新設專業56個,就是世界最好的本科教育學校,也達不到這種新設專業的能力吧,黑龍江科技大學是何方神圣?
這些年,高等教育一度極為“重視市場”,管理的法寶就是“停辦”。凡就業率低于多少的,專業停辦;凡報考人數低于多少的,專業停辦。經此管理,歷史專業變旅游專業,中文專業變秘書專業,哲學、考古專業停招,都順理成章。法律、新聞、電子商務、外貿等,這些熱門專業不一一配齊,一所大學似乎都不好意思叫大學了。哪來那么多師資、資料、教學實踐點呢,不管,教不好中文的就去教新聞,歷史教不清楚的就去教旅游,這樣就人盡其才了,新的專業也就有師資了。更加奇葩的是美術專業,高中讀到二年級,眼看考不上大學的,就去學美術,大多能考上二本院校。
濫辦專業,是高校混亂在教學方面的表現;科研腐敗,是高校混亂在學術方面的表現。現象混亂的背后,有一個倫理上的混亂背景。無論傳統還是現代,從中國的國子監到現代大學,教育后面有一種道德堅持,那就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以此,學校、教師、學生,雖然未必能做到真正的完善,但絕不貶斥完善和虛無化完善,而是確認人格完善的價值。
但當下的中國,恰恰是既做不到人格完善,也否認人格完善的價值。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學校是一個普通的單位,是普通職業者的育成所。說普通,并不意味著甘于普通,恰恰相反,大學、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定要“追求成功”的。并不樂于普通,卻又自稱普通,是要解除大學、教師和高等學生的文化和道德義務。大學不再傳道,教師不再為人師表,高等學生不再負載作為延續文化與道德薪火的責任,能力至上,德行無所謂。由此,大學以賺錢為目標,教師以名利為目標,學生以能力為目標,局面就底定了。
整個社會,哪個行當又不是這樣呢?公務員是普通職業、法官是普通職業、醫生是普通職業、記者是普通職業,如此等等。大家都是普通職業,在普通單位,從事普通工作,普通的含義就是卸載自身的道德義務和道義責任,以便不計手段去實現名利雙收的“成功”。大學能申請一年新設56個專業,法院能一案制作兩份判決書,公務員能既快活又升官,醫生能拿回扣不臉紅,記者能拿著稿件去索取“封口費”……
“普通職業”、“就是一個飯碗”、“普通單位”、“反對道德理想主義”……良心沒有意義,人心沒有禁忌,沒有制度就無所不為而且內心淡定,有了制度就旁逸斜出橫生枝節。道德卸載之后,人人都在“普通”的旗幟下無所不為且不必自省,“沒有制度”成為為惡而良心自安的遁辭,混亂之下,人格碎了一地,但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誰能一舉成名、聲名巨萬,誰就是標桿。“制度不良”,與其說是對制度的批評,不如說是一件幸事,幸得“制度不良”,“普通職業”才能混亂無底線而又不慚愧;如果制度良了,他們的酒色財氣又從哪里來呢?高校之濫,不過是濫相的一個局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