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玲,孫 慧
(山東科技大學 交通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教育部對1998年版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和優化,形成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自2013年起,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和招生工作按新目錄執行。
新目錄和新規定的實施,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舉措[1]。其中,物流類專業由計劃外專業升級為計劃內大類專業。具體物流類相關專業變化見表1。
物流工程由工學類劃入管理類,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同時歸入管理學類新增的物流管理與工程類。物流相關的專業,新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工業工程、電子商務、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物聯網工程專業對原有相近專業進行了整合。
截止2009年可以招生的學校共有279所,可以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學校232所,開設物流工程專業的47所[1]。其中,物流工程對教師工程背景、實驗設備、實習實踐等要求較高,多為工科院校開設。對部分學校的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專業進行調研見表2。

表1 物流類及相關專業現目錄與原目錄專業變化
可以看出,開設物流類學校分為四類。
(1)單獨有物流管理專業的。屬于經濟、管理、商學院、交通運輸學院,物流管理碩士點較少,多半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置物流工程方向。

表2 國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專業設置
(2)單獨有物流工程的。屬于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交通運輸,個別屬經濟管理,多數有物流工程碩士,少數有物流管理碩士,或者以系統工程碩士進行培養。
(3)同時擁有兩個專業,分屬不同學院。比如,北京交通大學分屬經濟管理學院、交通運輸學院;上海海事大學分屬交通運輸學院和物流工程學院;山東大學分屬管理學院和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后獨立為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山東科技大學物流管理屬經濟管理學院,物流工程專業依托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學科背景建立。
(4)同時擁有兩個專業,屬同一個學院。例如,大連海事大學、山東交通學院、北師大珠海分校、北京物資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都整合兩個專業,設置為綜合的物流學院。
(1)美國專業設置。美國物流類專業不區分物流工程與物流管理專業,但是分為設置在工程學院和商學院兩類,屬于工程學院工業工程系的有: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方向為工程管理系統;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方向為物流與運輸等。
屬于商學院的有麻省理工學院(史隆)(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loan)),方向為供應鏈,有運作管理博士點,設立運輸與物流中心;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設置物流碩士(Master of Science);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設供應鏈管理碩士(Master of Management);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其商學院設立供應鏈管理系;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Ohio State University(Fisher))的商學院設立運籌學與物流管理方向及物流工程碩士(Master in Business);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Tepper))有運作策略與管理追蹤方向;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有運作、信息與技術方向;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商學院的MBA項目有市場營銷與運作、運作與信息管理方向;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商學院有運作和管理方向;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商學院的物流與供應鏈方向。物流類專業一是強調工科背景和基礎性研究,二是強調實踐性培養。
研究教育階段分為科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和管理碩士(Master of Management),前者側重理論學習,后者傾向實際操作,也是國內的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區分的依據。
(2)其他國家物流類專業設置。英國學校中,克蘭菲爾德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下設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心是全球供應鏈管理領域最大的研究和教育中心;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開設有供應鏈和物流管理碩士課程;卡迪夫大學(University of Cardiff)、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也開設有物流課程。其中卡迪夫大學物流專業(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設在商學院,門類清晰,設有國際運輸、運輸和統籌安排等碩士課程、物流和運營管理等博士課程以及港口和貨運管理證書等物流課程;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的采購與物流(purchasing and logistics)專業著重于采購方面;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的電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E-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專業更加偏重于電子商務。赫瑞瓦特大學(University of Herriot-Watt)是學術和工業合作關系最好的大學。
新加坡ERC學院的物流與運作、新加坡PSB學院的物流供應鏈管理、澳洲科廷科技大學(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新加坡分校的國際供應鏈管理、新加坡東亞管理學院(EASB)的供應鏈管理、新加坡楷博高等教育(KAPLAN)的物流管理、新加坡物流管理學院(SIMM)的物流管理、國際供應鏈管理、新加坡AEC學院的國際貿易等專業培養高質量物流人才,適應新加坡物流發展需求。
在荷蘭,鹿特丹的商學院、蒂爾堡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開設的供應鏈管理、物流和作業管理專業,鹿特丹伊拉斯姆大學的供應鏈管理都較有特色。
德國物流教育有雙元制特色,一方面在學校接受教育,同時在企業接受實際培訓[1]。
在日本,物流類專業(日本稱為專攻)包括,國際物流專攻,生產系統專攻等。其中,國立大學中筑波大學、橫濱國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以及私立大學中的早稻田大學、日本流通大學物流專業較為著名。
(1)專業所屬學院較亂,存在重復設置。物流管理專業大多數在管理學院和商學院,歸屬較為清晰。但是物流工程,設置在交通運輸、經濟管理、機械電子、自動化等一級學科下,分屬管理學和工學,使得專業各自設置,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存在重復,缺少知識共享。
(2)新興專業實力較為單薄,發展需要平臺。2001年教育部批準物流管理專業作為目錄外專業開始恢復招生,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屬于新專業,在各自所屬學院里與傳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自動化、機械等傳統專業比較,屬于較弱的學科,師資、實驗設備、教材建設、精品課程等教學條件、科研水平都需要學科積累和學科發展帶動。
(3)專業需要綜合交叉,缺乏工程基礎。物流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中體現出多學科特征,物流功能環節,包括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配送、信息處理等,涉及采購與物料管理、交通運輸、倉儲管理、生產管理、機械設計、自動化控制、運籌優化、管理、信息技術、軟件開發等學科基礎知識,才能建立起物流類系統合理的知識體系。此外,物流發展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趨勢,更需要夯實工程基礎,更注重實踐。就山東省來說,只有3所本科院校開設物流工程專業,高職高專類院校開設的都是物流管理專業。2008年山東省物流工程專業招生182人,僅占物流專業招收人數的2.34%[3]。因此,物流類專業,管理比工程的比重高。
(4)專業定位模糊,特色不明顯。物流專業各個學校開設之初,依托傳統優勢學科,屬于摸索階段,培養計劃和專業設置互相借鑒。最先一批開設物流類專業學校,本科生培養計劃已經歷過1-2次修訂,但是由于缺少傳統學科積淀,專業優勢和特色不明顯,定位較為模糊,教學和科研難以形成突破。
(5)培養人才與需求存在差距。物流類專業連續10年屬于緊缺專業,特別是高級物流人才缺乏,成為制約物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4]。而另一方面,物流類畢業生面臨找工作難,專業不對口的難題。原因之一就是培養人才和需求存在差距,包括人才層次和領域、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經驗等。
(1)專業歸屬多樣并存。物流工程專業一種途徑是繼續存于工程學院,特別是工程學院含有工業工程、交通工程、車輛工程的學院,并且由工程學院傳統優勢學科發展起來的物流工程,可以繼續保留在工程學院,逐步實現過渡,專業目錄中也注明可授予管理學或工程學學士學位,支持多元化發展。
(2)逐步走向資源整合,注重實踐培養。整合背景下,存在另一種有效方法和機遇,與原屬學院定位和總體發展差異拉大,邊緣化的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可以進行合并,優勢互補,通過成立物流學院、交通運輸學院等模式,完成新一輪重組,進一步對教師、實驗、知識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學院、大連海事大學等有物流工程學院、物流學院、交通運輸管理學院都包含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兩個專業。山東科技大學新建交通學院,將物流工程、車輛工程(兩者原屬于機械電子工程學院)、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兩者原屬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等專業整合。
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加強實踐能力和實踐經歷,可以采用校企合作、3年學校學習+1年企業實踐的“3+1”培養模式等[5]。
(3)專業重新定位,加強特色建設。例如,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三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物流技術與裝備”、“物流管理”5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專業特色在機械特別是港口機械方面。
上海海事大學的物流研究中心設有航運物流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配合上海航運中心、金融中心的戰略,力求培養創新人才適應港口、航運、金融物流、智能物流等領域需求。
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傳統優勢和科研團隊積累,發展汽車物流連鎖商業物流、農業物流、國際化物流、逆向物流等創新型物流人才。同時,可以從服務地方經濟的角度,找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培養特色。
(4)加強扶持力度,健全專業層次。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物流和區域經濟存在相依相從關系,區域經濟對物流具有拉動作用,物流對區域經濟具有推動作用[5]。國家把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物聯網產業作為重點發展行業,各級政府部門、教育部門也應對物流專業加大扶持力度,為教學質量建設、科研申報、學生就業等給予重視和支持。
例如,學校通過碩士點帶動學科發展,建立學科合理的層次結構。其中,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其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專業設置如圖1所示。從成人教育到博士后流動站,專業全面,就有良好的層次。

圖1 物流專業層級結構實例
(5)專業指導,學科交流。發揮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性,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作為學校和企業社會聯系的紐帶,對需求進行詮釋,提供平臺進行教學和科研的提升。例如,全國物流設計大賽的成功模式,以企業提供案例、素材、調研等,以某學校進行組織和提供競賽的場所,參與學校和教師規模大,影響力強。
注重合作辦學,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國內外學校開展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師生交流、項目實踐、教材編寫等。此外,要提升物流類期刊的數量和質量。
[1]李萬青.我國開設物流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基本情況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林兆花,燕珍,蔡曉麗.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物流技術,2013,32:285-288.
[3]羅彥芳.山東省物流人才培養現狀及就業前景分析[J].商業現代化,2009,(3):147-148.
[4]徐天亮.本科物流類專業設置體系與培養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23-26.
[5]李莉,朱向宇,田菲,趙旸.論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養—基于本科物流專業建設的視角[J].物流技術,2009,28(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