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露茜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作為活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線的骨干力量,高校輔導員不僅面臨著復雜繁瑣的管理育人任務,還面臨著個人社交和職業發展方面的巨大壓力。心理彈性是影響高校輔導員能否在主客觀各方面壓力下保持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內外壓力、逆境時,激發個體內在潛在能力、認知或心理特質,運用內外資源積極修補和調適機制的過程,以取得朝向正向目標的能力、歷程或結果。”[1]文章針對永州市高校專兼職輔導員群體,探討輔導員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出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提升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和維護其整體心理健康,以期確保地方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工作績效和穩定性。
本次調查選擇了湖南科技學院、永州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九嶷山職業技術學院這三所高校的部分專兼職輔導員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23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得到有效問卷112份,有效回收率為91.06%,其中男輔導員62人,占總人數的54.5%,女輔導員50人,占44.6%。
該量表“分為五個維度,即自我效能(包括對自我的感知和對未來的感知)、社交能力、組織風格、社會資源和家庭凝聚力,采用七級評分法。”[2]
該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制,總均分的分值表示該個體總體的心理健康狀況。”[3]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運用SPSS17.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相關分析。

表1.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總分及各因子的統計描述
如表1中所示,被試心理彈性總分和各因子得分的標準差顯著大于0,表明問卷得分的區分度較好,能較好反映出被試的真實心理彈性狀況。被試心理彈性總分平均為4.83,表明地方高校大部分輔導員的心理彈性狀況略高于理論中值(4分),其中有87.3%的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的總分高于理論中值,12.7%的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的總分低于理論中值。據此可判斷,絕大部分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狀況尚好,小部分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狀況存在一定的問題。
心理彈性各因子平均得分的排序為:社會資源>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交能力>組織風格,這說明社會資源、家庭凝聚力和自我效能三個因子對于心理彈性得分的貢獻率最大。將各因子的實際得分與理論中值(4分)進行比較,其中社會資源、自我效能和家庭凝聚力低于4分的分別占總數的12.2%、16.5%、18.5%,而社交能力和組織風格分別占24.3%和29.1%,由此可見,總體上地方高校輔導員具有較好的自我效能水平與較強的社會資源和家庭凝聚力,但社交能力和組織風格方面則存在不足。

表2.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各維度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系數(r值,n=112)
由表2可知,對心理彈性總分貢獻率最高的三個維度——“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與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間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將地方高校輔導員SCL-90的總均分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心理彈性總分和心理彈性各因子為解釋變量,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彈性與SCL-90的多元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只有心理彈性總分、社會資源、家庭凝聚和自我效能這4個解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t檢驗,應作為回歸模型中的解釋變量,剩余的兩個因子則被剔除。而在上述4個解釋變量中,社會資源因子的偏回歸系數的絕對值最大,說明該因子的貢獻率最大。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心理彈性總分對心理問題的發生存在反向預測的作用,即心理彈性得分越高,則心理彈性越好,從而發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社會資源、家庭凝聚力和自我效能作為解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表明這三個因子對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顯著的,而社會資源因子的影響最大。
因面臨學校生存與發展的變革危機、學生基礎差難于管理的教育壓力、職業聲望日漸下降的社會壓力、晉升和激勵政策不完善,以及生活成本逐漸提高的經濟壓力等困境,地方高校輔導員隊伍中職業倦怠泛濫、人才流失嚴重和心理壓力巨大等問題頻繁出現。鑒于心理彈性對個體從挫折及困難中恢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維護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作用。提高地方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彈性是維護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和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彈性是個體人格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其形成及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中介作用的是內部和外部保護性因素,所以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可從兩個方面著手。
(1)切實提供良好的外部保護因素。地方高校要為輔導員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減少環境的不良影響。注重輔導員的正當利益與合理需求,做好輔導員的“減負增效”工作;切實提高輔導員的地位和經濟待遇,健全輔導員工作的績效評價體系,“在輔導員的工資待遇和薪酬上應考慮輔導員工作的特點,可以適當采取按勞計酬、適度傾斜的原則;建立輔導員激勵機制,由學生工作部門根據學校考評結果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和津貼;實現在晉級、職評的過程中政策上的暢通。”[4]
(2)幫助培養有效的內部保護因素。地方高校應完善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培養機制,可以科學系統地安排輔導員參加形式多樣、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崗前培訓與在崗培訓。同時建立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機制,要讓輔導員定期參加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活動,掌握并運用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培養輔導員積極的人格特質和壓力應對方式,逐步提高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
[1]朱森楠.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EB/OL].http://www.bsjh.hcc.edu.tw,2003.
[2]賈普君.幼兒教師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其關系[D].河南大學,2011.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Z].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9.
[4]張瑞,白永生.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預警機制研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