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新媒體
崗位人才需求新變化
通過研究部分傳統媒體機構2013——2014年招聘的新媒體崗位對媒體從業人員提出的職業技能素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總結出新的變化和趨勢。
研究發現,傳統媒體設置的新媒體崗位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新媒體采編、內容編輯與生產、文字報道與撰寫、網站社交網頁及互動社區的維護、產品制作與推廣等。主要工作平臺包括媒體網站、社交平臺、網絡社區等。在職業技術素養要求方面:第一,絕大多數與新媒體相關的崗位都對應聘者提出了較高的新聞基本功要求。第二,相關采編崗位大多對應聘者提出了閱歷和視野的要求,應聘者需要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某一獲多個領域有深刻的思考與理解。第三,非技術類崗位也對應聘者提出了較高的技術素養要求。第四,與新媒體相關的崗位不但要求應聘者具有新聞專業素養,也要有“市場”“互動”“客戶”“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素養。第五,與新媒體相關的崗位要求應聘者具有快速“適應”和“學習”的能力。在性格素養要求方面:第一,幾乎所有崗位的招聘要求都提到了“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第二,媒體需要“熱愛”新媒體并且對新媒體保持持續“熱情”的從業人員。第三,媒體需要具有“責任心”和“抗壓”的從業人員。第四,媒體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從業人員。
(蔡雯、翁之顥/《現代傳媒》)
正確和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互聯網,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連接,二是開放。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全都是對過去分散的、割裂的、碎片化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要素、商業要素以及各類資源和價值的連接所造成的。將人的社會生活嵌入到一種人和人之間、碎片與碎片之間、元素與元素之間的互聯互通基礎上的可對接、可匹配、可激活、可配置的狀態,這就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最為重要的變化。面對這樣一種巨大而復雜的社會性連接,還有相當多的人在今天仍頑固地認為這樣一種連接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媒介價值、廣播價值,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在這樣一種互聯網的邏輯之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就是開放。開放我們的資源、開放我們的心態、開放我們的權力和權利,用開放的方式去擁抱互聯網,用平等的方式,而不是以我為本的方式去整合相關的資源。在這樣一個“合競”的格局中,要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我們價值運營的重點和邏輯。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最大的價值生成都是在互聯互通中形成和發生的,因此關系渠道、關系資源就是我們價值鏈當中的基本渠道,所以內容再重要,如果沒有關系資源這個渠道去達至相應用戶的話,恐怕內容價值就很難實現?;ヂ摼W所構造的經濟模型必定會走出規模經濟的單一模式,未來我們的媒介產業必然在范圍經濟、分享經濟、集成經濟方面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喻國明/《新聞戰線》)
巧妙介入:抓住機遇調查,監督惠及民生。新聞報道,最講究切入角度和報道時機。調查性報道更是如此,時機不成熟,介入調查沒有意義;時機到來,如若抓不住,稍縱即逝。在具體的實踐中,有些輿論監督報道,花了很大的心思去做,由于時機不對,最后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找準時機,適時而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妙引導:觀點原味呈現,道理不辯自明。作為黨報,必須以把握和引領正確的輿論為己任。一些有爭議的新聞事件或現象出現后,如何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促使事件向好的方面發展,以給社會公眾更多的正能量,調查性新聞大有文章可做。
巧借外力:眾人大合唱,形成輿論場。媒體只有“讓真相公之于眾”的職責,本身并無行政權和執法權。地市黨報要善于借力,聯合紀委、人大、政協等具有社會監督功能的單位或者相關職能部門,突出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工作成績和意見,減輕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時的壓力。
(阮春生、金小林/《新聞實踐》)
要把握好平衡原則。媒體在刊播新聞時不僅要確保新聞真實性,還要注意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要有一個比例的平衡,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同時合理控制負面新聞的數量,才能夠客觀反映社會現實,不至于引起過度偏激。
要避免產生負面效應。面對負面報道,媒體從業人員即使總體上做到了客觀真實,導向正確,但由于對報道細節把握失當,會產生可能連媒體都無法預料的負面效應。在對某些犯罪行為的報道中,有些記者為了所謂的生動而對作案過程及手法描寫得過于詳細,雖然滿足了普通民眾的知情權,但卻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做了“活教材”,不僅學習到作案手法,還能總結出反偵察經驗。
要時刻體現人文關懷。作為一個媒體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最基本的就是必須具備人文精神,尤其是在負面新聞的報道中,更要體現人性的真與善,在報道過程中要尊重每一個采訪對象,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李靜/《今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