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勝
【摘 要】新聞教育需兼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地方院校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轉向已成趨勢。地方新聞院校面臨業務型師資匱乏的困難,“傳媒人士進課堂”成為彌補師資的重要舉措。圍繞這一議題開展的調研表明,這一校媒合作頗受學生歡迎,已經初見成效,但各新聞院校還應在師資遴選、合作模式和合作系統化建設方面進行細化和完善。
【關鍵詞】校媒合作 地方新聞院校 應用型新聞人才 “傳媒人士進課堂”
“崇高的新聞理想與高尚的職業道德、廣博的知識、嫻熟的職業技能是新聞教育的三塊基石。”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什么和怎樣教都要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當今,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媒介技術更新快,全媒體背景下“一專多能”的全能型新聞人才成為熱門需要。新聞院校人才培養分層、轉向已成趨勢。
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改造和改組,他提出了“從做中學”的著名命題,美國的“以實務訓練為本位,以社會科學為依歸,以人文主義為目的”②的教育模式一度成為兼顧兩種價值取向的新聞教育的成功樣板。“在美國大學從事新聞采寫和編輯教學的教授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者是最受學生歡迎、最成功的老師。新聞從業經驗,成為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③多年來,大力吸引業務型師資進課堂,也是我國新聞院校充實師資的重要舉措。
一、調研的緣起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鼓勵積極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鋒認為“按照社會需求,研究型大學應是少數,經濟社會發展更需要大批的應用技術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出的“教育部將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⑤這一信息,給地方院校新聞人才培養轉型提供了最新依據。
地方新聞院校開始大力引進業務型師資。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過于“傳媒人士進課堂”。這里的進課堂是指讓傳媒業界的人士擔任高校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專職教師,從事常規性教學活動。
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改革應尊重學生意愿。為此,本課題組對在校新聞類專業學生進行了關于外來師資意向的問卷調查,對專職教師和高校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統計情況
此次調查對象為豫東南某新聞與傳媒學院學生。該學院有過“傳媒人士進課堂”的嘗試,應屬有參考價值的調查對象。該學院共有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后文簡稱為新聞、播音、編導)三個專業,四個年級的本科學生,其中新聞學專業學生數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體學生人數為1557人。由于總體取樣規模太大,故抽取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學號進行隨機抽樣,每個專業和年級隨機抽取15%的樣本,然后發放問卷。調查共發布調查問卷234份,其中無效問卷11份,回收有效問卷223份。
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調查學生對已有的“傳媒人士進課堂”的措施的認同情況。
針對是否從“傳媒人士進課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問題,223份問卷中,選“是”、“否”、“說不清”的人數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66.8%、16.1%、17.0%,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肯定了“傳媒人士進課堂”的教學效果。針對有無必要在今后繼續采取這一措施的問題, 223人中,186人認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認為有必要,占13.9%,6人認為沒必要,占被調查人數的2.7%。由此可見,學生對“傳媒人士進課堂”的繼續實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傳媒人士進課堂”的具體操作性調查學生意向。
首先,學生們更歡迎業務型的師資。不同專業期待人數比例從40.5%以上到80.3%,遠遠多于對理論型和兼有型師資的需求。其次,不同專業關注教師業務技能人數的比例均在65%以上,遠高于對理論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關注。再次,學生更傾向于來自正規媒體或是與媒體相關專業如傳媒公司師資,期待人數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學內容上,學生們主要期望傳媒人士主講專業業務課,各專業期待人數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學形式上,55%以上的學生期望教師長期、定期授課,并“按正常課表進行”,85.6%的學生渴望走出傳統課堂,去戶外、實驗室和傳媒人士單位學習和鍛煉,尤其是播音和編導等技能性需求更強的專業。
三、訪談結果
調研者采用小組座談和個別訪談的形式,運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對“傳媒人士進課堂”進行評價,從中看出了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進的地方。
1、學生反饋
一是傳媒人士的教學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學子表示,許多外聘教師確實業務技能很強,但表達能力、教學方法、對學生心理和課堂氣氛把握等方面不如專職教師,這些新聞業務技能外的因素比較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課安排不盡合理。同一門課程,在校專職教師和傳媒人士共同擔任,課時安排對半或幾幾開。有學生反映兩位授課風格不同的老師在授課時會出現內容重復或遺漏,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甚至會由于授課思路不一致導致課程體系混亂。
三是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夠。
四是主講課程開放性和前瞻性不夠。傳媒人士所授內容多為面向傳統媒體的采、寫、編、評、攝等,而關于新媒體運作、技術等的課程太少,無法契合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需要。
五是授課內容拘泥業務本身。學生們普遍對手把手地直接學習和鍛煉采、寫、編、評、攝等技能感到滿意,而不少學生尤其是即將就業的學生,也想獲知新聞行業現狀、國家新聞政策,新聞工作中面臨的困惑等現實內容。
2、在校專職教師和新聞院校管理人員反饋
其一,他們認為,教育應該是科學、嚴肅的事情,教師必須掌握教育規律,具備相關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專職教師在上崗前都學習過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經過教師資格的認定,走上講臺前還要經過崗前培訓、實習和見習等諸多環節的考核和評估。而傳媒人士進課堂之時,則放寬了其教學資質和教學能力的標準。
其二,專職教師表示,外來教師往往來去匆匆,與之交流探討機會較少,合作授課之前磨合不夠,確有割裂課程體系之實。
其三,不少專職教師坦言,外來師資的課時薪酬遠高于專職教師,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而管理人員在訪談中的態度則比較樂觀。整體上,院方對自身采取的“傳媒人士進課堂”這一措施表示滿意,認為其確實適合地方新聞院校應用型新聞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學生和教師們提出的問題都客觀存在,這一措施還在“試水”階段,屬于彌補業務型師資的應急措施,下一步將建立相關制度,紓解各類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將這一形式固定下來,形成校媒合作的長效機制。
四、調研結論
1、不拘一格遴選師資
首先,校方應摒棄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層次、高學歷、高資歷)師資的虛榮心,著眼于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級媒體。讓這些在高校周邊地區傳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對地方的媒介發展狀況、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傳媒人士走進地方高校新聞學課堂,更能為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新聞人才做出實在的貢獻。其次,不能局限于從正統媒體遴選師資。所謂正統媒體是指報紙、廣播臺、電視臺等正規媒體。當下,傳媒文化公司、廣告公司、公關公司日益興盛、新媒體如日中天,許多業務精、技能強的人士都隱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這些師資,更能把握新媒體時代和全媒體時代的脈搏,學習最前沿的知識,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再次,不能單方面強調技能型師資。新聞行業既有產業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這要求我國的新聞人才不僅要以市場為導向,也要以社會為導向。要根據我國新聞行業“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其次”的宗旨來培養人才。因此,在引進業務型師資時,要綜合考察傳媒人士的技能、職業理念、職業作風等多個因素,為即將進入新聞行業的學子樹立榜樣。
2、課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課時間安排應該更加合理。大部分傳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聞業務,來高校授課必須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安排授課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課準備,要避免和高校的課程安排相沖突。需要傳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溝通,也應征求專職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使課程時間安排更科學,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課內容應更加體系化。專職教師和傳媒人士在合作授課前應進行深入溝通和探討,確定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授課內容要分工明確,所授業務與相關理論要結合得更緊密,避免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情況。
再次是授課方式應更加靈活。教師既可以在教室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課錄像進行播放,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授課,甚至讓學生去傳媒人士所在的單位進行現場觀摩和學習,開辟“第二課堂”,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結合。
最后,授課內容還可以適度拓展。在讓學生直接學習和鍛煉采、寫、編、評、攝等技能的同時適當拓展,講講新聞行業現狀、國家新聞政策執行現狀,傳媒人士在業務中面臨的困惑等等,避免學校教育和行業現狀脫鉤,幫他們認清行業形勢,培養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并促進理性就業。
3、校媒合作系統化
校媒合作的基本目標在于打造高效新聞學實踐教學體系。“傳媒人士進課堂”只是校媒合作的一種典型方式,是立足于整個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體系之下的,因此要做好相關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后勤保障、技術保障等。“傳媒人士進課堂”還應和其他校媒合作項目如實習實訓、提供就業等結合起來,打造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的綜合體系,這是院方管理部門必須通盤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羅自文,《重塑我國新聞教育的三塊基石》[J].《現代傳播》,2007(l):156
②賀明華,《論美國新聞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價值》[J].《國際新聞界》,2011(8):25
③魏少華,《關于構建高校新聞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新聞界》,2005(6):144
④⑤鄧暉,《高等教育醞釀大變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將轉向應用型是“強扭的瓜”,還是“花開逢時”?》[R].《光明日報》,2014-5-15日
(作者:周口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研究所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