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杲+石紅彥
【摘 要】近年來,中國社區媒體的興起,不僅僅是傳統紙媒應對危機,尋求自我轉型發展的探索創新,從本質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會治理大背景下,政府與社會尋求溝通之道的必然產物,社區媒介的中國特色之路,產生了獨特的第三方組織,在政府與社區之間起到天然的溝通和橋梁作用。
【關鍵詞】社區報 社區管理創新 第三方組織
自2013年初以來,合肥晚報順應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快速城市化趨勢,先后創辦了《濱湖新聞》等11張(9張城區社區報、2份縣域報)社區報,走出一條社區報融合發展的新路,使合肥進入除上海、廣州外全國社區媒體發展的第二梯隊,一年多實踐,兩個效益初顯,從而為合肥晚報應對新形勢,贏得了先機。
一、案例回顧
2013年5月22日成功創辦第一張社區報《濱湖新聞》后,合肥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合肥晚報采取與相關區街政府深度合作、以雙方互助互辦為主,最終瞄準市場化運作目標的路徑,接連推出《北城新聞》、《老城新聞》、《三里庵新聞》、《西園人新聞》、《高新新聞》、《水西門新聞》、《雙崗新聞》、《高鐵社區通》等共計9份城區社區報,在肥西和肥東兩個縣域創辦《派河晨刊》和《肥東晨刊》。特別是最新創刊的《肥東晨刊》,報社與肥東縣委縣政府合作,以報社負責經營、原新聞中心負責內容的合作模式,全新改革了縣域報運營發展的基本結構。在經費來源上,采取政府給一點、自己出一點、市場籌一點的“三個一點”模式;在稿件內容組織上,以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為基礎、培育市民記者隊伍為主體、派遣報社記者為骨干,在采編監管上,堅持報社總編負責制和內容把關“三審”制原則,真正實現了專業社區報社區辦、專業管的有效下沉和有機監管的統一;在發行渠道上,以傳統隊伍為依托,事業部負責人全程參與和監督的高效滲透,并結合微博、微信、社區戶外電子屏傳播的立體式傳播新模式;在社區營造上,報社與主辦街區高度契合,以每個社區編輯部為依托,扎根社區,相繼開展了各類社區活動200余場次;積極爭取各項政策扶持,以社區媒體為平臺,廣泛開展各類社區公益活動,積極建設各類社區公益品牌,一年多來,社區報“市民會客廳”深入人心、合晚“幫客”飲譽廬州、“民星舞臺”達人頻現……合肥晚報社區報品牌已家喻戶曉,成為不少街區的文化建設新名片。
合肥晚報一年來的社區報創新實踐,具體分析有如下幾點:
1、圍繞中心,強化引導
首先,合肥晚報堅守社區報內容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理念。一年來,合肥晚報以社區報為載體,將宣傳基層黨委政府聲音,展現基層政府階段性重點工作為主要內容,助力黨委政府樹立為民服務新形象。例如,廬陽區去年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一線為民工作法”,通過機關干部定期駐點“一線”服務,進一步暢通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解決群眾反映的現實問題。為宣傳好這一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舉措。廬陽區與合肥晚報合辦的第一張社區報《老城新聞》,就充分發揮了社區報深耕基層的屬性與特點,強化突出服務功能,相繼通過版面策劃、內容跟進的方式重點關注了這一實在做法。
2、突出活動,打造品牌
自創辦伊始,合肥晚報就把每一份社區報定位在打造一個個基層文化建設的新陣地、新品牌上。社區報在報道居民想看、愛看的新聞信息的同時,一直積極與各街鎮、社區合作,共同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先后開展了各類活動200余場,每次活動均吸引大批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例如,美好鄉村建設是年前長豐縣北城地區包括全縣的中心工作之一,《北城新聞》社區報編輯部就抓住契機,精心策劃,從2013年12月5日開始,以美好鄉村建設前后圖片對比做了4個專題,每個專題3到4個版。報道推出后,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
3、參與管理,凸顯服務
社區報在社區建設之中,要成為社區建設中的軟力量,成為基層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社區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建構共同的社區概念,形成對本社區心理上的認同。同時,社區報組織的各項活動,能夠提高社區居民的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緩和社區矛盾,切實提高社區的服務與管理水平。2013年12月4日,《濱湖新聞》刊發了《健康“守門人”》的報道,對于影響廣大濱湖居民的“家庭醫生”,社區報選擇了重點報道和重點呈現,不僅在頭版進行創意設計,內頁還利用跨版進行深度展示,內容多樣,語言豐富。
依托社區報,報社還與各街區先后舉辦了一系列外衍項目。如合肥晚報在相關合作街區開設的“市民會客廳”,每天都有專門的編輯記者接待社區居民,傾聽百姓心聲。與廬陽區、濱湖區合作,啟動了社區義工合晚“幫客”志愿者組織。一年以來,這支建立在社區媒體基礎上的社區志愿者組織,已經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細分化、常態化服務并擁有5000多名市民參與的全市型社區義工隊伍,其細致科學的服務,基本覆蓋了主城區所有需要的家庭和人群,最終形成了規模化、深耕社區、服務百姓的合肥晚報社區義工組織。
二、案例評析及思考
當下作為新媒體實踐創新的社區媒體,國內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而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創辦模式,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具有更多借鑒意義,更加符合本質意義上的社區媒體自我發展規律,其主要表現在:
首先,合肥晚報社區報的創辦有效踐行了新聞宣傳工作黨性與人民性、政治家辦報和市場化運營的有機統一。在創辦社區報過程中,合肥晚報在國內也是較早全方位地引入了基層政府參與支持、最終走向市場化方向的探索體驗。我們認為,政府職能改革雖是大勢所趨,但這并不能說明以承擔基層社區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的社區媒體,在創辦發展中可以游離于政府之外,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新聞媒體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正因如此,合肥晚報非常清醒認識到,媒體轉型、社會建設雙重推進,必須要以主流價值為指導,堅持政治家辦報和開門辦報相結合。
其次,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的創辦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膽識與實踐探索的成功結合。我們認為,一方面,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的實踐模式,從一定意義上代表著中國中部地區社區媒體創辦的典型經驗。上海、廣東等地社區媒體創辦確實走在全國前列,專業經驗和基本做法示范引領,但該兩地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和社區建設先進程度較高。因此,基于中部省會城市中等發達經濟社會現狀而起的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更多的在創辦模式、合作方式、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符合中國大多數城市基本現狀,更符合中國當下大多數傳統報紙轉型的現實選擇。另一方面,從媒體自身改革操作具體事務角度看,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市民記者隊伍建設、市民議事廳欄目開辦、幫客等志愿者組織的建設等具體案例,都使傳統媒體從過去大眾傳播時代高高在上、被動單向傳播的藩籬之中走了出來。社區報在日常運營中,將基層政府與社區和居民連接,為社區和居民提供豐富的社會服務與物品;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之中,推進社會道德建設;利用社區報的平臺組織相關的活動,節約基層政府的成本;組織相關的志愿者團隊,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和法制社區建設等。這些作用所展現出來的空間和未來,對傳統媒體來說,無限廣闊。
第三,合肥晚報系列社區報的創辦實踐,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在經營上,我們認為,社區報不同于其母報的經營模式。通常意義上,由于社區報的產生是其母報同社區報所在的基層政府合作的產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擔基層政府內刊的功能,故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政府的財政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社區報的獨特定位,使社區報一方面可以將廣告經營更加精準化、細致化,可更加關注社區領域內產業或者基層機構的廣告,基本實現薄利多銷,在影響范圍上,單個的社區報顯然比不上傳統都市型的媒體,但是它的靈活性與潛移默化中的影響深度,以及它真正扎根基層、搶占“家庭”末端的細分市場和未來連點成面的深層影響,一定是傳統大報以及任何其他新媒體無法企及的。
在社會效益上,合肥晚報堅定認為,社區媒體從本質上講不是新聞紙而是關系紙。我們探索的模式,使得社區報與不同關節點的價值實現了鏈接與融合,鏈接之后,形成了政府、社會和媒體之間良好的誠信關系。這才是社區報要追求的終極目標和結果。我們認為,移動互聯和新媒體時代,誰都可以成為“記者”,但基于社區共建基礎上的政府、公民和媒介之間的誠信關系卻日益稀少,因此,社區媒介的神圣使命是,在公民與政府之間建立信任關系,組建公共理性空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獲得資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時,成為進入社區家庭的橋梁與紐帶,而一旦這種關系模式建立,社區媒介獲得的,將不僅僅是得天獨厚的各類傳播終端和商業價值,一定還包括良好的回應、最佳的環境和嶄新的生態。
最后,我們認為,社區媒介是當前黨中央提出國家治理的大背景之下,在最為基礎和微觀的角度上從事社區建設的必然產物,一方面,社區建設能為社區傳播和社區媒體提供發展環境和外在條件;另一方面,社區傳播和社區媒體發展有利于推進社區內的高效溝通與各項文化和社會生活建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年來中國社區媒體的興起,不僅是傳統紙媒應對危機,尋求自我轉型發展的探索創新,從本質上更是政府改革、社會治理大背景下,政府與社會尋求溝通之道和中國現代化社會進程的必然結果。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