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鵬程
近千名大學生來英山縣參加實習實訓;引進32名大學生到事業單位就業,包括碩士研究生6人、一本大學畢業生12人,其中還不乏環保、規劃等專業的急需緊缺人才;數十名大學畢業生入職縣內多家企業,僅長安建筑公司就招攬英才20多人; 10多名大學生選擇了返鄉創業……
近日,該縣2013-2014學年“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工作結束,一連串數字鮮活地記錄了一場風云際會的人才潮涌。
健全機制聚合力
“人才資源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英山縣委書記陳武斌多次強調,“人才指數”決定著英山的“發展指數”,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優秀人才是推動英山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最為寶貴的財富。
人才蔚,事業興。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發展中的英山求賢若渴。
孔雀東南飛。區位沒有明顯的優勢,經濟欠發達,與大多數基層縣市一樣,這些年英山人才出去的多,回來的少。如何引才留才?
2013年10月10日,《黃岡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支持大學生到黃岡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的意見》出臺,要求各縣市區積極吸納大學生實習實訓、創業就業,同時給予大學生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諸多優惠政策。
英山終于迎來了招攬英才的大好機遇。一場搶抓機遇、趁勢而上大會戰隨即打響。
英山縣大學生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迅速成立,縣長田洪光任組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壽益任副組長,縣委組織部(人才辦)、人社局、編辦、財政局、經信局等為單位成員,抽調專人組建了工作專班。
系列活動隨即有序開展。從前期的征集崗位需求、制作宣傳資料,到武漢16所高校招聘現場進行宣傳推介;從現場的受理報名,到后期的信息錄入、電話回訪、意愿確認;從安排實習崗位,到召開對接會,把實習大學生送到實習單位,16場現場招聘活動,1000多個信息錄入,1000多個電話回訪,1000多條提示短信,協調70多家接收單位。工作繁瑣、細致,工作專班加班加點、加強協調,確保了活動順利高效、有條不紊、扎實推進。
今年4月,縣委、縣政府又協調11家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口建立了21家高校聯絡站,對市委下達英山縣吸納大學生實習實訓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按照要求,“雙實雙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委“三創”考核范疇。
“領導小組+工作專班+高校聯絡站+接收單位+實習學生”的工作鏈條打造完成,實現了組織領導、工作協調、宣傳招聘、服務管理等環節的無縫對接、有序運轉。
優化服務顯張力
如何讓大學生們來得了、住得下、干得好?
“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市政府文件精神,搭建起良好的平臺,爭取讓更多的大學生來到英山、了解英山、熟悉英山、熱愛英山、留在英山!”縣長田洪光多次說,我們要用熱情彌補硬件上的不足、用真誠克服現實中的困難。
在縣環保局參加實習實訓的碩士畢業生張煥囡說:“我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每個月還有幾百元補貼呢!”元月至今,英山縣政府投入100多萬元,不折不扣落實了生活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
各企事業單位也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大部分實習實訓大學生在享受每月500元生活補貼的基礎上,還領到了500-1000元不等的補貼。
湖北金馬玻璃纖維公司一次性接納武漢紡織大學28名學生實習實訓,公司不僅建立了集中居住點,安排了指導老師,還為實習大學生發放生活補貼2萬多元。
初步估算,去年以來,全縣“雙實雙業”活動共計投入保障資金200多萬元。
經費保障到位,管理服務也很暖心。分類管理,個性服務,堅持填報意愿、專業特長、單位需要“三結合”,合理安排實習實訓崗位,最大限度實現學用結合、人崗相適。
開通實習實訓QQ群、編發工作簡報,建立大學生溝通聯系的平臺。各接收單位普遍成立了服務專班、指派了輔導老師、安排了食宿點,為大學生們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組織了參觀考察、談心談話等活動。實習實訓結束時,各單位還紛紛舉行歡送會,與大學生合影留念、給他們送上小禮物。
創優環境激活力
為留住人才,縣委縣政府頻頻拋出“橄欖枝”:開通“綠色通道”,舉行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誠攬英才。
4月10日,英山縣大學生實習實訓“綠色通道”招聘考試舉行,12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報名應考,開創了該縣通過“綠色通道”引進人才的先例。
5月7日,全縣事業單位招聘實習實訓大學生工作啟動。招聘每個環節都嚴格安排事業單位招聘的規定要求進行,公平、公開、公正。
8月20日,從實習實訓大學生中招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見面分配會召開,32位同志正式走上事業單位工作崗位。
“專業對口,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縣里的政策也很優惠,我覺得挺不錯!”宜昌籍碩士畢業生方秉望通過“綠色通道”進入縣規劃局工作,他十分看好自己的職場前景。
而該局領導則表示,要為小方發揮技術專長創造良好條件,為該縣規劃工作錦上添花。另外16家引進人才的事業單位負責人也表示,將積極為引進的大學生搭建干事創業的良好平臺,努力實現雙贏、多贏。
與此同時,東風世星、金馬玻纖等多家本土企業也紛紛拋出“繡球”,一大批管理和技術崗位虛位以待,吸引了數十位同學加盟。
跟入職企事業單位的同學不同,另外一些人則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90后大學畢業生胡源、劉偉華籌資創立英山縣半夏協會,投入資金40萬元,種植半夏38畝,輻射帶動半夏種植戶50多個。
“今年,縣里投資100萬元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縣領導多次來調研指導,資金和技術上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我們很有信心!”畢業即創業,胡源他們的選擇絕非一時沖動。
截至目前,全縣像胡源一樣的創業大學生有10多人。得益于創業扶持、多元化投融資支持、稅費優惠、就業培訓和搭建創業孵化平臺等諸多優惠政策,他們信心滿懷,在創業道路上鏗鏘前行。
“落實優惠政策,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創優軟硬環境,促進各類人才聚集,為英山科學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壽益表示,英山縣將繼續強力推進“雙實雙業”活動,努力儲備一批量大質優的“第一資源”,助力英山的彎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