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特色辦學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無論是學前教育示范幼兒園的評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估,還是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認定,都把特色辦學、內涵發展列為基本評估條目。目前,我國十分重視基礎教育學校特色辦學,不少學校已經認識到了特色辦學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正確的辦學理念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導致跟風辦學現象突出,出現了“特色非特色、特色亦雷同”的狀況。
特色辦學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風格、獨到的辦學理念,以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校園文化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別具一格的特色。不少學校對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讀,以為特色就是堆砌“別出心裁”的校園環境,或者是開展國學閱讀、傳統文化教育、養成教育等教育活動。應該說,以上這些內容都是構成特色辦學的要素,但這些要素究竟是否適用于本校的發展,能否在本校生根發芽,往往是許多學校容易忽視的問題。為了探索出符合各校實際的特色辦學之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自身都應該有所作為。
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樹立“該支持的支持,該放手的放手”的管理理念,盡可能地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尊重學校謀求特色發展的內在需求。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為學校做好服務工作,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方向上予以把關,對于某些尚未樹立特色辦學意識的學校,可聘請相關專家幫助學校凝練特色辦學思路;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發揮統籌管理的作用,通過整體實施、個體呈現的方式,由點到面,不斷樹立特色學校典型,帶動一批學校不斷凝練特色、追求特色。
其次,學校自身要轉變“上級怎么安排就怎么做”的觀念,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特色辦學意識,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在這方面,老學校可在充分調研和分析學校歷史、現狀的基礎上,選取其中能代表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某個或幾個點,進行深入發掘,逐步提煉特色辦學理念,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新學校由于辦學時間短,許多東西尚在摸索階段,校園文化尚未形成,這就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人文、歷史、地理等狀況,立足本校的辦學實際(包括校園環境、生源層次、師資狀況等),確立特色辦學的總體思路,然后按照思路開展工作,并在探索中不斷理清特色辦學思路,完善各項特色辦學舉措。
再次,我區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各異,自然物產豐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引導學校將當地的民族風俗、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物產等引進學校,把其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開發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園文化。例如:防城港東興市某民族學校,根據當地海洋物產豐盛的實際,將其融入學校美術教學中,開發出別具特色的海洋物產貼畫教學;河池市南丹縣某中心小學把當地鼓舞、打陀螺、刺繡等民族傳統技藝開發成校本課程,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或許就能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特色辦學之路。
可以說,特色辦學是一個內化和重構的過程,每所學校特色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其特殊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發展和積累的過程,需要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在推進特色辦學的過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都必須立足實際,循序漸進,做好長期發展規劃,注重凝練與提升特色辦學思路,從而促進學校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