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教師抓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創設情境、設疑引思,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新知,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上個學期,我便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
師:下周學校要安排一次秋游活動,我們三年級決定組織大家到大龍潭公園玩,同學們高興嗎?(生特別興奮的樣子)而且陳老師給同學們聯系到了一個公園門票的優惠價。其中,個人票每人2元,團體票每10人15元。我們班共有49人,怎樣買票更劃算呢?
問題提出后,我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我一邊巡視,一邊認真傾聽各小組成員的發言。最后,各小組開始匯報各自設計的購票方案。
龐西云:我們小組選擇購買個人票,49×2=98(元)。
熊卉薈:我們組把兩種票價結合起來算,花的錢比龐西云這一組要少。9人買個人票,9×2=18(元);剩下的40人購買團體票,15×4=60(元)。最后,60+18=78(元)。比龐西云他們組省了整整20元錢。
李懿正:陳老師,我們組的方法和熊卉薈差不多,但是比較一下,我們組的方案比熊卉薈他們設計的多花了一點錢。19人購買個人票,19×2=38(元);剩下的30人購買團體票,15×3=45(元)。最后,38+45=83(元)。
這時,其他小組的學生紛紛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嘴里喊著:“老師,我們還有比他們更省錢的!”
我讓梁意琦作為代表來匯報。梁意琦一組的方法是:全部購買團體票,全班49名學生,再加上陳老師1人,合起來是50人,于是可以這樣算:15×5=75(元)。
不等我表態,謝詩儀馬上激動地站起來說:“我媽媽(她媽媽是我校老師)說,老師帶我們去公園郊游,老師是可以免票的。按照梁意琦的方法就多算了1個人的錢,我們認為應該用75-2=73(元)。
其他學生聽完,不住地點頭,甚至有學生小聲嘟囔:“還可以為班級節省2元呢。”
這時,劉清妍站了起來,說道:“老師,我認為謝詩儀的方案有一點不合理。我認為應該付給售票阿姨73.5元。”
同學們都表示疑惑地問:“73.5元是怎么算出來的?”
劉清妍解釋:“因為我們購買的是團體票,10人要15元,那么一個人只需花1.5元,我們多算了一個人,所以應是75-1.5=73.5(元)。減去個人票價的2元,不太合理。”
我不由得為劉清妍豎起了大姆指。
在課堂小結環節,我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通過這次活動,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
生1:我們買東西時,要先算一算,哪一種價錢最便宜,這樣才能買到更多東西,也更劃算。
生2: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要認真考慮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合理,不要馬上做決定。
生3:我們可以先設計出幾種方案,比較哪種方案好,然后再選擇,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需要人們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雖然小學生每天都接觸數學,但問題在于他們少有機會去感受真實生活中的數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就必須多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去發現。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