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丹
摘要:目的 觀察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對照組37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口服,療程為4周。監測治療前后心功能相關參數及中醫證候積分。 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左心射血分數(LVEF)、N末端前腦鈉肽(NT-proBNP)、及6 min步行試驗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強心飲能明顯改善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心力衰竭;中醫藥療法;強心飲;心腎陽虛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2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年化,心衰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越來越引起眾多醫務工作者的關注。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溫陽利水,活血化瘀法組方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臨床應用療效肯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南通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西醫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中醫辨證屬于心腎陽虛證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61.87±5.06)歲;心功能Ⅲ級21例,心功能Ⅳ級16例。治療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62.65±5.15)歲;心功能Ⅲ級25例,心功能Ⅳ級13例。2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公認的Framingham的心衰診斷標準[1],主要標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肺啰音;心臟擴大;急性肺水腫;第三心音奔馬律;靜脈壓增高(>16 cmH2O)。次要標準:踝部水腫;夜間咳嗽;活動后呼吸困難;肝腫大;胸腔積液,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心動過速(>120次/min)。符合2項主要標準,或符合1項主要標準及2項次要標準者可確立診斷。心功能不全分級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2]。6 min步行試驗參照Bittner使用的方法[3]進行:試驗在長30 m平直走廊里進行,兩端及中間各放一把椅子,用做標記和患者休息用。讓患者在30 m走廊里來回行走,避免外界干擾,并囑患者盡最大可能行走,在6 min內走完其能完成的最遠距離。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衰指導原則》[4],心衰病心腎陽虛主癥:心悸,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形寒肢冷;次癥:尿少浮腫,腹脹便溏,面色青灰;舌脈:舌質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符合西醫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且中醫證型屬心腎陽虛證,心功能Ⅲ-Ⅳ級,年齡50~75歲之間,NT-pro BNP>1000 pg/mL,且除外急性心肌梗死、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各種難治性心律失常、未堅持服藥及因藥物副作用終止實驗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ACEI類、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西藥治療(如地高辛、呋塞米、螺內酯、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等),并根據基礎病及合并癥等選用適當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主要附子、豬苓、茯苓、白術、白芍、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川芎、臍帶等組成)口服,所有中藥為免煎劑,購于南通市中醫院中藥房,療程為4周。
1.5 觀察指標 (1)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心功能變化;(2)心臟彩色超聲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3)測定治療前后血漿NT-proBNP;(4)6 min步行試驗。
1.6 療效判定標準[4]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積分為0或減少≥70%;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1.7 統計方法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 (x[TX-*4]±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2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2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資料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性標準。
2 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改善療效對比 見表1。
2.2 2組心功能各參數比較 2組治療后各心功能指標(LVEF、NT-proBNP、6 min步行試驗)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中醫學中并無心力衰竭之名,根據心衰的臨床表現,本病當歸屬于中醫學“水腫”、“喘證”、“心悸”、“痰飲”等范疇。本病是一個本虛標實的病證,其中虛證以心氣虧虛、腎陽不足為主,實證以水濕內停、心脈瘀滯為主,臨床大多虛實夾雜。本病病位在心,但牽及肝、腎、肺、脾等臟腑,尤其與腎密切相關,早在內經《靈樞·經脈》中就有記載:“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主水液,而腎的上述功能的發揮正常,又依賴于腎中精氣充足;而心衰病人大多為中老年人,先天之精耗損大半,加之病情纏綿,久病必及腎,腎氣虧虛,腎陽不足,氣失攝納,水失所主,水液代謝失常,水飲內停,上凌心肺,則出現喘息、氣急、水腫等心衰表現。
強心飲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的驗方。實驗證明,該方能有效抑制大鼠心肌病心肌細胞凋亡[5]。方中制附子補火助陽,溫通心脈;白術甘苦而溫,溫運脾土以制水;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溫補腎氣;白芍酸斂補陰,臍帶補腎填精;豬苓、茯苓淡滲利水;川芎行氣活血。諸藥合用,達到溫脾腎、利水濕、行心血之功。本臨床實驗證明,該方能明顯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提升患者LVEF值及6 min步行試驗,同時降低NT-proBNP,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心衰診斷標準(Framingham標準).臨床薈萃[J],2006,21(13):932-934.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7.
[3]Bittner V,Weiner DH,Yusuf S,et a1.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6-minute walk test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cular dysfunction.JAMA[J],1993,270(14):1702-1707.
[4]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嚴驊,高俊杰.強心飲對心肌病大鼠模型細胞凋亡因子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71-72.
摘要:目的 觀察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對照組37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口服,療程為4周。監測治療前后心功能相關參數及中醫證候積分。 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左心射血分數(LVEF)、N末端前腦鈉肽(NT-proBNP)、及6 min步行試驗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強心飲能明顯改善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心力衰竭;中醫藥療法;強心飲;心腎陽虛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2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年化,心衰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越來越引起眾多醫務工作者的關注。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溫陽利水,活血化瘀法組方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臨床應用療效肯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南通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西醫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中醫辨證屬于心腎陽虛證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61.87±5.06)歲;心功能Ⅲ級21例,心功能Ⅳ級16例。治療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62.65±5.15)歲;心功能Ⅲ級25例,心功能Ⅳ級13例。2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公認的Framingham的心衰診斷標準[1],主要標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肺啰音;心臟擴大;急性肺水腫;第三心音奔馬律;靜脈壓增高(>16 cmH2O)。次要標準:踝部水腫;夜間咳嗽;活動后呼吸困難;肝腫大;胸腔積液,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心動過速(>120次/min)。符合2項主要標準,或符合1項主要標準及2項次要標準者可確立診斷。心功能不全分級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2]。6 min步行試驗參照Bittner使用的方法[3]進行:試驗在長30 m平直走廊里進行,兩端及中間各放一把椅子,用做標記和患者休息用。讓患者在30 m走廊里來回行走,避免外界干擾,并囑患者盡最大可能行走,在6 min內走完其能完成的最遠距離。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衰指導原則》[4],心衰病心腎陽虛主癥:心悸,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形寒肢冷;次癥:尿少浮腫,腹脹便溏,面色青灰;舌脈:舌質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符合西醫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且中醫證型屬心腎陽虛證,心功能Ⅲ-Ⅳ級,年齡50~75歲之間,NT-pro BNP>1000 pg/mL,且除外急性心肌梗死、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各種難治性心律失常、未堅持服藥及因藥物副作用終止實驗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ACEI類、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西藥治療(如地高辛、呋塞米、螺內酯、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等),并根據基礎病及合并癥等選用適當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主要附子、豬苓、茯苓、白術、白芍、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川芎、臍帶等組成)口服,所有中藥為免煎劑,購于南通市中醫院中藥房,療程為4周。
1.5 觀察指標 (1)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心功能變化;(2)心臟彩色超聲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3)測定治療前后血漿NT-proBNP;(4)6 min步行試驗。
1.6 療效判定標準[4]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積分為0或減少≥70%;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1.7 統計方法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 (x[TX-*4]±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2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2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資料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性標準。
2 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改善療效對比 見表1。
2.2 2組心功能各參數比較 2組治療后各心功能指標(LVEF、NT-proBNP、6 min步行試驗)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中醫學中并無心力衰竭之名,根據心衰的臨床表現,本病當歸屬于中醫學“水腫”、“喘證”、“心悸”、“痰飲”等范疇。本病是一個本虛標實的病證,其中虛證以心氣虧虛、腎陽不足為主,實證以水濕內停、心脈瘀滯為主,臨床大多虛實夾雜。本病病位在心,但牽及肝、腎、肺、脾等臟腑,尤其與腎密切相關,早在內經《靈樞·經脈》中就有記載:“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主水液,而腎的上述功能的發揮正常,又依賴于腎中精氣充足;而心衰病人大多為中老年人,先天之精耗損大半,加之病情纏綿,久病必及腎,腎氣虧虛,腎陽不足,氣失攝納,水失所主,水液代謝失常,水飲內停,上凌心肺,則出現喘息、氣急、水腫等心衰表現。
強心飲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的驗方。實驗證明,該方能有效抑制大鼠心肌病心肌細胞凋亡[5]。方中制附子補火助陽,溫通心脈;白術甘苦而溫,溫運脾土以制水;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溫補腎氣;白芍酸斂補陰,臍帶補腎填精;豬苓、茯苓淡滲利水;川芎行氣活血。諸藥合用,達到溫脾腎、利水濕、行心血之功。本臨床實驗證明,該方能明顯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提升患者LVEF值及6 min步行試驗,同時降低NT-proBNP,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心衰診斷標準(Framingham標準).臨床薈萃[J],2006,21(13):932-934.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7.
[3]Bittner V,Weiner DH,Yusuf S,et a1.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6-minute walk test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cular dysfunction.JAMA[J],1993,270(14):1702-1707.
[4]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嚴驊,高俊杰.強心飲對心肌病大鼠模型細胞凋亡因子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71-72.
摘要:目的 觀察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對照組37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口服,療程為4周。監測治療前后心功能相關參數及中醫證候積分。 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左心射血分數(LVEF)、N末端前腦鈉肽(NT-proBNP)、及6 min步行試驗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強心飲能明顯改善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心力衰竭;中醫藥療法;強心飲;心腎陽虛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2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年化,心衰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越來越引起眾多醫務工作者的關注。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溫陽利水,活血化瘀法組方強心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臨床應用療效肯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南通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西醫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中醫辨證屬于心腎陽虛證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61.87±5.06)歲;心功能Ⅲ級21例,心功能Ⅳ級16例。治療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62.65±5.15)歲;心功能Ⅲ級25例,心功能Ⅳ級13例。2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公認的Framingham的心衰診斷標準[1],主要標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肺啰音;心臟擴大;急性肺水腫;第三心音奔馬律;靜脈壓增高(>16 cmH2O)。次要標準:踝部水腫;夜間咳嗽;活動后呼吸困難;肝腫大;胸腔積液,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心動過速(>120次/min)。符合2項主要標準,或符合1項主要標準及2項次要標準者可確立診斷。心功能不全分級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2]。6 min步行試驗參照Bittner使用的方法[3]進行:試驗在長30 m平直走廊里進行,兩端及中間各放一把椅子,用做標記和患者休息用。讓患者在30 m走廊里來回行走,避免外界干擾,并囑患者盡最大可能行走,在6 min內走完其能完成的最遠距離。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衰指導原則》[4],心衰病心腎陽虛主癥:心悸,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形寒肢冷;次癥:尿少浮腫,腹脹便溏,面色青灰;舌脈:舌質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符合西醫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且中醫證型屬心腎陽虛證,心功能Ⅲ-Ⅳ級,年齡50~75歲之間,NT-pro BNP>1000 pg/mL,且除外急性心肌梗死、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各種難治性心律失常、未堅持服藥及因藥物副作用終止實驗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ACEI類、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西藥治療(如地高辛、呋塞米、螺內酯、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等),并根據基礎病及合并癥等選用適當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強心飲(主要附子、豬苓、茯苓、白術、白芍、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川芎、臍帶等組成)口服,所有中藥為免煎劑,購于南通市中醫院中藥房,療程為4周。
1.5 觀察指標 (1)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心功能變化;(2)心臟彩色超聲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3)測定治療前后血漿NT-proBNP;(4)6 min步行試驗。
1.6 療效判定標準[4]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積分為0或減少≥70%;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1.7 統計方法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 (x[TX-*4]±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2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2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資料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性標準。
2 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改善療效對比 見表1。
2.2 2組心功能各參數比較 2組治療后各心功能指標(LVEF、NT-proBNP、6 min步行試驗)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中醫學中并無心力衰竭之名,根據心衰的臨床表現,本病當歸屬于中醫學“水腫”、“喘證”、“心悸”、“痰飲”等范疇。本病是一個本虛標實的病證,其中虛證以心氣虧虛、腎陽不足為主,實證以水濕內停、心脈瘀滯為主,臨床大多虛實夾雜。本病病位在心,但牽及肝、腎、肺、脾等臟腑,尤其與腎密切相關,早在內經《靈樞·經脈》中就有記載:“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主水液,而腎的上述功能的發揮正常,又依賴于腎中精氣充足;而心衰病人大多為中老年人,先天之精耗損大半,加之病情纏綿,久病必及腎,腎氣虧虛,腎陽不足,氣失攝納,水失所主,水液代謝失常,水飲內停,上凌心肺,則出現喘息、氣急、水腫等心衰表現。
強心飲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的驗方。實驗證明,該方能有效抑制大鼠心肌病心肌細胞凋亡[5]。方中制附子補火助陽,溫通心脈;白術甘苦而溫,溫運脾土以制水;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溫補腎氣;白芍酸斂補陰,臍帶補腎填精;豬苓、茯苓淡滲利水;川芎行氣活血。諸藥合用,達到溫脾腎、利水濕、行心血之功。本臨床實驗證明,該方能明顯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提升患者LVEF值及6 min步行試驗,同時降低NT-proBNP,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心衰診斷標準(Framingham標準).臨床薈萃[J],2006,21(13):932-934.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7.
[3]Bittner V,Weiner DH,Yusuf S,et a1.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6-minute walk test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cular dysfunction.JAMA[J],1993,270(14):1702-1707.
[4]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嚴驊,高俊杰.強心飲對心肌病大鼠模型細胞凋亡因子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