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哈爾濱塌橋事故讓人驚心,延安發生的特大車禍事故更讓人震驚。面對這一系列的大事故,媒體都在反思。反思不可謂不全面,也不可謂不深刻,可是,這些角度各異的反思并沒有讓人感到釋懷,而是感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重復感和悲愴感。
顯然,問題不在反思,而在真正應該反思的當事人、責任人和決策者的缺席,這種缺席,讓反思都成為一場自欺欺人的游戲和營造“我們在吸取教訓”的集體幻覺。
這幾天的反思集中在媒體和公眾群,而真正應該反思的是制造了這些悲劇的人,以及那些掌權者和決策者。
這正是當下中國出了問題后的反思困境。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一群沒有決策權的、不負有責任的人在作沉痛的反思狀,在反思各個環節上暴露的問題,而那些負有責任的人卻集體缺席。只是為了化解輿論危機而四處滅火,只想平息輿論,而沒有真正的“避免悲劇再度發生”的制度性努力。只有那些犯錯的人反思,掌握著決策權的人自省,能夠以實際行動改變結果、強化監管、完善制度、避免悲劇的人痛定思痛,才能夠達到反思的效果。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沒有嚴厲的、制度性的問責,就沒有真正的反思。生病的是政府部門,吃藥的不該是媒體和公眾,反思也是如此。需要打破那種反思的幻覺,必須用嚴厲的問責制,逼著那些責任人、當事人、決策者去反思,去查找問題的根源,堵上漏洞和強化監管。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