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為了保證法官的綜合素質,各國除明確規定了法官的準入門檻以外,還設計了復雜、公開,且吸收社會各界和政府機構廣泛參與的法官選任機制,力圖通過選舉、聽證、任命等各種方法,確保候選人不僅具有表面上的專業知識和素質,而且具有優秀的品德、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廣博的知識結構等深層次的內在素質。與此同時,法官能否做到獨立司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官選任機制設計的合理與否。
任命與選舉相結合的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選任方式可歸結為兩種,即任命制和選舉制。英國主要采取任命制,各級法官一律不經選舉,而以任命的方式產生。英國對法官的挑選程序十分復雜,它重視的是選任結果,即是否能夠保證高素質的候選人當選。按照規定,大法官、上議院常任法官、上訴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的法官,都是經過司法大臣和首相的提名后,由英王任命;其他法官由司法大臣提名,英王任命,而治安法官則直接由司法大臣任命。在美國,由于建國初期,一些聯邦黨人認為選舉制將使法官不同程度受到選民和政黨的影響,而不能保持司法的獨立,因此極力主張任命制,并將其保持到了現在。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總統有權提名,并在取得參議院的同意后,任命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除聯邦法院的法官以外,美國大多數州法院的法官采取選舉制。法官當選以后,在職期間通常是6至10年,也可以延長到15年。一些州規定,法官在當選后經過一定期限,在沒有其他對立候選人的情況下,應該就法官是否能繼續任職的問題進行投票,如獲多數票同意,則可留任至任期屆滿。
在同為英美法系的巴西,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由共和國總統任命,任命前要廣泛聽取參議院意見并經參議院通過;聯邦區、州法院大法官和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首席法官由總理推薦,高等法院法官由司法部長推薦,均由總督任命。在新加坡,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理提名,總統任命。
任命制為主的大陸法系
在德、法、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對于法官的選任究竟應采取選舉制還是任命制,曾經存在過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法官由任命產生,則難以擺脫政黨和行政部門的干涉,而由選民選舉產生,則有助于司法獨立。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選舉過程本身也是受政黨操縱的,因此選舉產生的法官也難以擺脫政黨的影響。當代社會法律日趨復雜,法官應具有高深的法律知識。如果法官由選舉產生,則選民對法官的內在素質很難有足夠的認識,且法官為迎合選民的好惡,極易在當選后做出不公正的裁判,反而會損害司法的獨立。所以,在大陸法系國家,只有極個別國家如瑞士主要采取選舉制,要求法官必須經選舉才能當選,經過一定時期還需經過再次選舉方可留任。而大多數國家均采取由行政機關任命的辦法。
為防止行政機關利用任命的權限干涉司法獨立,各國對于行政機關的任命,又設有種種限制。如規定行政機關任命的法官必須符合法定任職資格,或要求法官必須通過司法考試才能被任命。此外,還要求行政機關任命法官,必須由其他機構提出人選或征得其他機構的同意。
不管法官是采取何種方式產生的,許多國家都規定法官最后的任命,應由國家元首、總統、國王或政府首腦以國事行為的方式進行,因為任命本身就是一種國家榮譽。這不僅表達了對法官地位的高度尊重,也強化了法官對自身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而有助于其嚴格依法辦事。同時,由于任命法官的主體地位相對較高,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勢力的干擾,從而保證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有效避免了司法腐敗的行為。
海外法官的逐級選拔
為保證法官素質,當今國外法官的來源除了從律師或通過司法考試的人員中遴選法官外,還采取從上一級法院或法官和從下一級法院或法官中選拔的方式。德國初次任命的法官一般在州初級法院和中級法院任職,有30%左右的法官一直在最初任命的職務上工作。在初級和中級法院工作10年左右,一部分法官有可能到高級法院擔任法官或者在中級法院擔任庭長。法國的法官分為四級,分別為二級、一級二等、一級一等和特級。其中,二級法官占60%,一級二等法官占20%,一級一等占15%,特級僅占5%。上一級法官一般應從下一級法官中選升,特殊情況也有越級提拔的。在泰國,到府初審法院任法官后,可以逐級晉升,經過10年以上可根據其品德和業績,報全國法官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晉升到首都曼谷的初審法院,即兩個民事法院、兩個刑事法院和中央勞動法院、中央稅務法院、曼谷大法院當法官;在曼谷初審法院當四至五年法官后,如上訴法院法官有空缺的話,還有可能晉升到上訴法院當法官。如要晉升為泰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除了需要在高級法院或者民事法院、刑事法院擔任過10年以上法官、庭長或者院長,還需具有25年以上的法官工作經歷。
(摘自《檢察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