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妹芳
[摘 要] 朗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和掌握語言的規律,能增強語文修養,提高語文能力。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隨意性很大,學生的朗讀水平幾乎都處于簡單模仿、自然發展狀態,除了老師經常提及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等泛化的要求外,對于朗讀學生幾乎一無所知。本文以《臺灣的蝴蝶谷》的三次磨課為例說明朗讀需要知識、語境,作為語文老師要精心指導學生的朗讀,讓朗讀指導更有針對性,讓朗讀教學清晰起來。
[關鍵詞] 朗讀教學 朗讀的知識 語境
古語有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大量的朗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和掌握語言的規律,能增強語文修養,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朗讀一直是備受語文教師青睞的教學手段,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但是,朗讀運用的頻率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很多時候,朗讀教學的隨意性很大,學生的朗讀水平幾乎都處于簡單模仿、自然發展狀態,除了老師經常提及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等泛化的要求外,對于朗讀,學生幾乎一無所知。事實上,很多語文老師自己對于朗讀教學的知識也是知之甚少的,所以也不會有意識地、有目標地、有序列地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筆者認為朗讀需要知識、語境,作為語文老師要精心指導學生的朗讀,讓朗讀指導更有針對性,讓朗讀教學清晰起來。
一、朗讀,也需要教知識
1.第一次教學設計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課文,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話通過“飛過、穿過、越過、趕到”等表示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把蝴蝶們趕到山谷聚會的情景描寫得生動、形象,適合指導學生朗讀。于是我對這句話進行了以下的朗讀教學設計。
●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 教學程序:
*學生自由讀句子,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指名朗讀句子。
*說說你讀了句子后有什么感受?交流體會。
*有感情朗讀句子。
2.課堂情境描述
我先提出朗讀的要求: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于是學生便開始大聲地自由朗讀起來。接著我便邀請幾位學習能力不同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最好的一位同學讀得很流利,一般的學生對于“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不會短句,在“的”字后面有了不該有的停頓,有一位學生更是疙疙瘩瘩,讀不準,也沒讀通順。于是,我再叫了幾位同學,情況還是不理想。沒辦法,我只好進行示范朗讀,在我一句一句帶著讀以后,大部分同學終于能讀通順了。第二個步驟,說說讀了這句話之后的感受。有的學生說蝴蝶飛得很辛苦,有的說蝴蝶飛得很遠很累,有的說蝴蝶們飛得很快樂,終于到點子上了,我高興地立即進入下一個環節,感情朗讀,把蝴蝶的快樂讀出來。于是,學生開始搖頭晃腦地朗讀起來,看起來很快樂的樣子。在練讀的基礎上,再請了一些學生進行展示,似乎有點感情朗讀的味道,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學生的真情實感,有的是牽強附會。
3.教學反思
從這次朗讀教學的設計和實際效果來看,顯然是失敗的。為什么會失敗呢?原因在哪呢?我們研究小組的老師們在進行了反思和討論后得出結論:朗讀的指導沒有到位,缺少具體的方法指導。雖然我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運用了教師范讀這一方法,但是顯然由于方法過于單一,存在著耗時長,效率低,學生興趣不濃等弊端。那么朗讀指導還有哪些方法呢?大家進行了思考和討論之后,覺得正確的停頓、重音的落實是低年級朗讀最基本的方法,可以教給學生,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后,能形成朗讀的能力。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設計。
二、朗讀,也需要教技巧
1.第二次教學設計
●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初步感受幾種朗讀的方法和知識。
● 教學程序:
*疊加詞語,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飛過花叢
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
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
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
要求:每一組詞或短語,逐一進行自由練習然后指名朗讀。
*評價朗讀,并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
朗讀句子要看清標點符號,根據標點符號進行正確停頓。
遇到長句子,要先把其中的詞語分別讀熟,然后連起來讀流利。
長句子中沒有標點符號,可以根據詞語的意思來適當停頓,但不能換氣。
句子中關鍵的詞語要讀得稍微重一點,這叫重音。
*說說讀了句子后的體會?交流體會。
*有感情朗讀。
2.課堂情境描述
上課伊始,我先將第一個短語呈現,然后逐步疊加,最后完整地呈現全句。學生在一步一步地進行短語疊加的朗讀過程中,學得興致勃勃,一會兒功夫,他們就順利地把長句子正確、流利地讀下來了。接著在展示朗讀環節中,我將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教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談朗讀句子后的感受,這一環節學生說得還是不夠充分,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蝴蝶的快樂、急切的心情,尤其是急切的心情體會不到。因此最后一個環節的感情朗讀效果并不理想,盡管我一再提示、反復示范,但是感情總是到不了位,學生的感情始終游離在課文之外。
3.教學反思
這次朗讀教學因為有了具體的方法的指導,學生能很順利地把長句子正確、讀流利,并且在練讀的過程中初步接觸了一些基本的朗讀的知識和方法。效果是明顯的。但是感情朗讀卻與第一次一樣,始終沒有讓學生感受到蝴蝶的快樂和急切的心情,從實際的朗讀效果中聽得出來,學生的朗讀除了簡單模仿老師的
語氣之外,并沒有自己真切的感受。我們研究小組對于這個現象,又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積極地討論,發現要讓學生感情到位,需要學生有真切的感受,真切的感受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感受蝴蝶的心情,也許能真正實現感情朗讀這一目標。第三個教學設計又產生了。
三、朗讀,還需要語境參與,入情入境
1.第三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同上)
●教學程序:
*疊加詞語,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同上)
*評價朗讀,并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同上)
*抓住關鍵詞語感悟、想象,感情朗讀
“聚會”:小朋友參加過聚會嗎?比如生日聚會……參加聚會的時候心情怎么樣?
*交流感受。
是啊,參加聚會是多么令人開心啊,小蝴蝶們的心情和你們是一樣的。看他們出發了,誰來讀一讀,試著把他們的心情也讀出來。
*指名學生朗讀,邊讀邊提示:
“飛過花叢 穿過樹林 越過小溪 ” :提示飛快點啊,不然要遲到了。學生停頓短一些,讀得節奏快一點。
一群群:蝴蝶多嗎?
色彩斑斕:蝴蝶美嗎?
“聚會”:小蝴蝶們快樂嗎?
*指名再讀。
2.課堂情境描述
這一次的教學,第一、二個環節與前一次的教學效果一樣好,在第三個環節中,學生談到“聚會”會時,都眉飛色舞,有的說:“我參加過同學的生日聚會,小朋友很多,我們一起唱生日歌,吃蛋糕,做游戲,很開心。”有的說:“我們學校開運動會,很熱鬧,也很開心。”……我順勢引導:“是啊,小蝴蝶們也要去參加聚會了,心情也很高興,看,他們出發了。誰來讀一讀,把他們的心情讀出來。”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然后指名朗讀。在讀的時候,我邊聽邊插話,讀到“一群群”這個詞時,我插話道:“蝴蝶多嗎?”學生馬上領悟到,要把這個詞語重讀,讀到“色彩斑斕”時,我又插話道:“蝴蝶美嗎?”很多學生說:“美。”“有多美?”我追問。“有紅的,有白的,有黃的,有的翅膀上有花紋,有的翅膀上有斑點。”學生回答。我繼續追問:“該怎么讀好這個詞語呢?”學生又心領神會,讀得很有感覺。當學生讀到:“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時,我又插話道:“小蝴蝶啊,趕緊飛,別錯過了聚會啊!”學生立刻加快了節奏。我又請了幾位層次不同的學生,結果都讀得很有味道。
3.教學反思
從第三次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在第二次學習朗讀方法和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通過抓住關鍵詞語“聚會”感悟和想象,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產生了情感的共鳴,然后又通過老師的一系列語言創設了蝴蝶趕去山谷的情境,讓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只趕去參加聚會的蝴蝶,那種快樂的、急切的心情油然而生,在這樣的語境中學生入情入境地把這句話有滋有味地讀好了。可見,感情朗讀需要方法,同樣也需要語境,離開語境的朗讀有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只能是牽強附會,沒有真情實感,也就達不到培養語感的目的。
四、研磨總結
本次磨課的重點是朗讀教學,選擇的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新課標》中對低年級的朗讀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這個目標的解讀,顯然不能只停留在“正確、流利、有感情”三個比較泛化的詞語上,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把這三個泛化的目標具體化。什么叫正確?除了不讀錯字,還有不添字,不漏字的要求。什么叫“流利”?除了把句子讀熟,還有正確的停頓、長句的斷句。什么叫有感情?就是要在正確的理解基礎上,落實重音、讀出節奏,把文中蘊含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如何達到以上朗讀的目標,那就是朗讀知識和方法的問題。
這三次磨課,就是針對朗讀的知識和方法做了一次研究和探討。朗讀需要專業的知識,不能僅僅依托老師自身的朗讀水平和經驗來指導,一定要有科學、專業知識的指導,例如停頓、重音、節奏等的運用,運用朗讀的知識,來指導學生的朗讀,使朗讀教學更清晰。第二次的教學設計因為運用了朗讀的知識,所以較之第一次的朗讀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可見,明確的方法的指導有助于學生的朗讀訓練。如果堅持訓練,一定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朗讀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感情朗讀需要具體的語境,脫離具體的語境的感情朗讀缺乏學生真情實感的參與,只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第三次的教學設計因為抓住了”聚會”一詞,并聯系“一群群、色彩斑斕、飛過、穿過、越過、趕到”等詞語來感悟、來想象,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蝴蝶的心情是急切而快樂的,比起第二次的泛化的設計更具體,更具情境感,所以第三次的設計讓學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朗讀效果就非常明顯。
雖然是低年級的朗讀訓練,但是朗讀的要求在新課標中貫穿始終,且不斷提高,而朗讀的知識、方法也不僅僅局限在這次研究提到的幾個點,隨著年級的升高,還有更多的知識與方法需要參與到朗讀教學中去。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堅持將朗讀進行到底,并且一定要力圖使朗讀教學更清晰,讓學生有法可依,形成語感,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