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邦
【摘 要】本文立足縣級廣電媒體常規報道任務重、工作性報道充斥熒屏的現實,從選題、角度、表達監督四個方面分析如何把工作性報道做深做透,從而提高新聞信息含量,提升廣電媒體新聞報道的接近性、感染力、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關鍵詞】群眾路線 工作性報道 民生化 感染力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更要在工作實踐中體現“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今天,宣傳思想工作的社會條件已大不一樣了,我們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民生領域各項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作為縣一級廣電媒體,承擔著黨的方針政策的落實貫徹,黨委政府部署工作任務多,工作性報道也多。工作性報道是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主要形式,但是如何讓普通百姓愛看工作性報道,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則是新聞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課題。如何把工作性報道民生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選題上要把報道聚焦在普通百姓的關注點上
工作性報道要為黨和政府的工作服務,同樣它也必須為人民群眾服務。工作部署歷來是新聞的“富礦”,信息量大、重要性顯著。新聞宣傳工作要將服務大局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服務大局與服務群眾二者雖各有所側重,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事情也就是黨和政府關心的事情。二者的側重點在于,服務大局是就總體、宏觀而言的,服務群眾則是直接的、具體的。服務大局強調的是新聞報道的權威性與指導性,服務群眾強調的是針對性與實效性,落腳點都在普通百姓的關注點上。工作性報道不僅能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呼聲,同時又可以推動黨和政府工作的開展。這樣,工作性報道就有了一種前瞻性,因而也就更具權威性與指導性。但多數工作性報道照搬照抄文字論述,語言生硬,模式化、套路化嚴重。學者梁一高指出:“群眾路線在采訪活動中的體現,是我們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這就需要我們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把握好報道的選題。霍邱縣人民政府曾經出臺了“關于城東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一項政策。近年來,城區市民關于飲用水水質問題通過不同渠道數度向縣委政府反應,每年的人大政協會議上也提出議案建議。但是為什么要保護、怎么保護、實施這項政策又給周邊農戶帶來哪些好處,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我們認為這個選題符合“黨政重視、群眾關注”的要求。采訪中,筆者數次來到水源地所在的鄉鎮村,實地查看水源地狀況,采訪群眾對水源地保護的認識,征求他們對保護的意見建議。筆者也請環保部門負責人來到現場,就保護政策和群眾面對面溝通,解釋文件出臺的背景。后來先后播發了《走進城東湖水源地》、《城東湖水源地需要保護嗎?》、《我為保護獻一計》等系列報道5篇,使這項政策取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還有,縣委政府決定實施城市規劃新一輪修編,但是在新一輪修編中普通市民有什么要求,規劃區內群眾如何安置,也需要我們站在群眾的角度來看問題。實踐中,筆者換位思考,逆向思維,既采訪主管部門把政策說清楚,也采訪普通群眾的意見建議。筆者和規劃部門經過周密安排部署,精心設置議程,采訪播出了《城區的過去和現在》、《修編規劃你知道嗎?》、《看未來》等稿件,讓普通群眾對規劃修編有了清醒的認識。兩項工作由于站在群眾立場,用群眾的視角來看問題,宣傳效果良好,得到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事實證明,報道的選題要和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要尋找平常的工作部署和群眾需要的交集點。稿件一定要聚焦于民生,這樣工作性報道就可以在服務大局和服務群眾二者的結合上大有可為。
二、角度上要把握群眾需求,將時政新聞與民生結合起來
從普通群眾需求的角度來寫工作性報道,多站在群眾的角度謀篇布局,實際上是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民生視角的解讀。這種角度,能很自然地將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結合起來,有利于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感情。2011年新《婚姻法》出臺“司法解釋三”。我們在宣傳新《婚姻法》時,分別從婚前買房、婚后買房;是維護男人利益還是維護女人利益等角度分別采訪法律專業人員、婚姻登記住人員,普通百姓等,多方面揭示了這部法律同普通群眾利益之間的聯系,深入淺出地宣傳法案對夫妻關系的尊重,讓枯燥的法律宣傳貼近了百姓,使群眾在了解新法律的同時感受濃郁的人情味。又如2014年《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出臺,規劃把霍邱縣列為9個受輻射的中等城市之一,主流媒體關于《規劃》的報道,不少都是從合肥、六安、霍邱三城市一體化的規劃、設想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問題、技術上的問題等方面加以報道。這些雖然告訴了人們有關規劃情況,但大都說的是政府行為,普通百姓感到與自身利益關聯不大。我們民生新聞欄目卻從“規劃究竟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入手,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分別告訴群眾“交通會更便捷”、“公共服務設施會更完善”、 “集鎮和美好鄉村建設會有新機遇”、 “就業機會更多”等等,這樣老百姓就能感到省委省政府這一決策是一項造福于民的工程,觀眾對這樣的新聞也就特別關注。
三、表達上要用講故事的形式,提高群眾的收視興趣
新聞重在講故事,在一個個見人見事的故事中表達新聞所要表達的主題,能讓觀眾產生親切感,容易營造一種平等交流的氣氛,有利于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有利于黨和政府工作的開展。筆者在社會新聞欄目上曾播發《出租車漲價誰說了算》一稿,獲得領導和觀眾的廣泛好評。2013年6月,縣交通主管部門針對油價上漲、統一安裝計價器的情況,擬對城區出租車乘坐價格上調,這件事經過媒體放風后引發社會關注。這件事本來很容易寫成應景式的工作報道,將上調的依據、政策內容簡單重復一下即可。但筆者卻采取“走基層”“體驗式”的方法,先后播出《一個出租車駕駛員的一天》、《3公里5元錢貴不貴》、《油價漲價格升,油價跌呢?》等稿件,以拉家常算細賬的口吻,把怎么漲、漲多少講得親切,群眾看得明白,促使了交通主管部門召開聽證會,把原定超三公里每公里漲價1.5元調整為1元,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廣大市民非常滿意。用講故事的形式不是一種標新立異,也不是一種嘩眾取寵。其本質在于通過形式上的貼近,去尊重人,理解人,從而去接近人,引導人。我們現在有些報道為了抓人“眼球”,往往通過“造勢”,通過“標題黨”搞“視覺沖擊”,形式大于內容,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傳播學理論認為,采取最為受眾接受的形式來傳播,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最佳傳播效果。在每年的《人大、政協兩會》專題報道中,我們更是用報告中的“數字”來說明問題,采取“你問我答”的方式將工作業績、工作重點、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實惠等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活味十足,它讓人明了道理,長了知識,還使普通百姓對政府工作產生了興趣。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記者從群眾的立場出發,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工作性的報道就能得到群眾的肯定。群眾不愛看一些工作性報道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內容往往過于專業,形式過于模式化,不易為廣大群眾所了解。很多報道完全可以寫得很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可以寫得親切、有味、耐看。事實證明,關注“怎么說”比關注“說什么”對于傳播效果而言更為重要。
四、監督上強化群眾參與,讓群眾監督與輿論監督相互促進
新聞的監督作用是媒體的天然屬性。民生新聞中的輿論監督,傾向于對公共利益的關注,是對黨政工作的一種促進。這就需要把群眾吸引到監督工作中來,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媒體監督的互相促進作用。2012年,不少市民打來熱線電話,說剛入住的廉租房小區住戶經常存在車輛丟失問題。廉租房建設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入住群眾大都是弱勢群體,不管是電瓶車還是摩托車都是住戶的一筆不小的財產。筆者和同事們采訪了大量的群眾,了解車輛丟失的原因,并和失主面對面溝通,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經過采訪得知是施工方配套設施不完備導致的,具體有小區圍墻沒有拉建,監控設施沒使用,保安不作為。新聞《廉租房不“廉”,我的車輛哪去了》播發后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問題也得以及時解決,小區住戶非常滿意并致電感謝。民生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很多都是黨政工作,監督中一定要堅持從群眾利益出發。比如出租車調價問題,盡管這是一個市場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經濟問題。但是他代表了出租車司機的切身利益。在民生新聞中,我們更多的關注群眾利益。群眾監督引發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平息群眾質疑,使廣播電視新聞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還說“特別要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工作性報道要“有效”,報道中就要“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為第一選擇”,“要圍繞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來確定宣傳報道的選題、選擇宣傳報道的角度”。抓住這一點,工作性報道寫作中所遇到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我們的工作性報道就會魅力無窮,廣大觀眾看得懂,也會愿意看、喜歡看。
參考文獻
①梁一高:《現代新聞學采訪教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156
②劉杰:《提問新聞》[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52
③王春泉:《新聞采訪技巧:理論與實踐》[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15
④張征:《漫談新聞采訪》[M].新華出版社,1996:105
(作者單位:霍邱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