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緣園
【摘 要】微信是一款即時通訊應用軟件。隨著微信的迅猛發展,加強微信傳播內容的管理,監測微信謠言、及時辟謠追責成為當下一項重要任務。微信謠言具有隱蔽、封閉傳播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微信辟謠機制,形成“五位一體”的辟謠方陣,樹立“雙微互動”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的進行微信謠言防治。
【關鍵詞】微信謠言 管理制度 五位一體 雙微互動
2014年上半年,微信用戶數量突破6億,公眾賬號總量達到580萬個。微信的普及使得公眾能更便利的即時通信和獲取各類資訊,但謠言在朋友圈、公共賬號中也得以快速、廣泛的傳播。假新聞、偽科學、假求助、點贊陷阱等謠言讓微信用戶真假難辨,對微信生態造成了嚴重污染。
一、微信謠言泛濫的原因
微信謠言指的是利用微信這一網絡平臺傳播的缺乏真實依據以欺騙用戶的信息。微信謠言隱藏在海量信息中進行病毒式傳播。分析微信謠言泛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謠言生產:匿名發布導致謠言泛濫,謠言緊貼社會熱點傳播
在微信平臺上,信息的發布完全是匿名的,未要求強制認證,這使得造謠者和傳謠者可以無所顧忌的散布和轉發各類未經求證的虛假信息。微信平臺匿名發布的特點給造謠者提供了謠言傳播的便利,是謠言生產的溫床。此外,造謠者散布的謠言內容往往與網民關注的熱點緊密聯系,真假消息混雜在一起廣泛傳播。如網友在關注打擊暴恐分子的事件中,微信朋友圈中立即開始散布諸如“警方在醫院門口擊斃暴恐分子”、“暴恐分子扮成干活的敲門施暴”等謠言;當下養生熱盛行,“微波爐致癌”、“小龍蝦是變異的蟲子”等偽科學謠言流傳甚廣。
2、謠言傳播:海量信息謠言難辨,強關系傳播迷惑性更強
微信為用戶提供了獲取海量互聯網資訊的平臺,在碎片化信息的接受中,用戶對于真假信息的辨別能力降低,易輕信謠言。微信通訊錄上限為5000好友,如此龐大的朋友圈范圍,談論話題從國際局勢、國內政經,到社會生活、個人觀點,信息無所不包。鋪天蓋地的各類文字、音視頻信息中夾雜著謠言,這增加了個人對謠言的辨別和核實的困難。
與微博“弱關系”傳播不同的是,微信作為即時通訊軟件,用戶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聯系更為緊密,這種強關系下點對點的謠言傳播具有極大的隱蔽性,迷惑性也更強。“謠言經微信平臺發出后,固有的關系優勢為謠言明確了信源,暗示了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無形中增加了謠言的影響力。信源可查可信,再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與轉發,往往會在一定的范圍內對參與者產生較大的心理震動,甚至產生群體集合行為。”①朋友圈更具備私密性、封閉性的特征,“‘圈子聯系的相對穩固使之帶有保守的特征,不愿和外部的群體或個人發生過多聯系。這樣不利于信息的流通和觀念的更新。”②封閉的傳播環境使得微信用戶抗拒接受外來信息,給謠言的擴散提供了心理依據。尤其在多位好友同時發布同一謠言信息時,無形中增強了謠言的可信度。
3、謠言監管:把關不易,辟謠渠道不暢
在微信平臺上,信息內容并不需要提前審核,而且微信生產數量巨大,運營商后臺也無法對文字、圖片、視頻信息進行一一審核,傳統媒體“把關人”制度無法在微信平臺上發揮作用。
對于謠言的傳播,微信辟謠渠道不暢。雖然朋友圈的微信可以提供一鍵舉報的功能,但這取決于用戶的認知能力和主動行為,微信官方辟謠平臺缺乏。在微信號查找中輸入“辟謠”,顯示了9個公眾號,分別為:“辟謠、辟謠網、微辟謠、權威辟謠、辟謠天使、辟謠網、科學辟謠防騙、英明辟謠網和辟謠朋友圈”,均無認證信息,其權威性無法確認。把關不易和辟謠渠道不暢的現狀導致謠言的廣泛傳播。
二、微信謠言的防治
經過3年多的高速發展,微信謠言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4年上半年,騰訊安全中心舉報平臺收到約6000萬條舉報消息,經審核凍結了約365萬個惡意賬號。”謠言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不僅混淆視聽、制造恐慌,還傳播了偽科學、損壞個人或集體的利益,對微信生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加強微信傳播內容的管理,監測微信謠言、及時辟謠追責成為當下一項緊要任務。
1、完善微信謠言管理制度
微信謠言泛濫與缺乏相應的謠言管理制度有關,微信作為新生事物,關于微信謠言的管理和追責缺乏法律依據和操作規范。2014年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對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務和使用行為進行了規范,提出了明確管理要求。并對使用者提出了“應當承諾遵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益、公共秩序、社會道德風尚和信息真實性”的七條底線。“微信十條”與“七條底線”的規范是維護互聯網空間秩序的重要舉措,對規范微博信息傳播意義重大。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繼續發展,互聯網謠言管理和處罰的法律規范應進一步完善,尤其對于造謠者的事后追責要制定詳細標準。“追懲前必須先設定一套判定和懲罰的標準,使處罰有法可依。同時建立相應的申辯程序與監督機制,確保懲罰不被錯用、濫用。”③在事前預防和事后懲戒結合的法律規約下,有力的防治微信謠言傳播。
2、構建“五位一體”的辟謠方陣
作為辟謠主體,政府機構、運營商、媒體、意見領袖和用戶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將五者的力量相結合,形成五位一體的辟謠方針,才能有力的防治微信謠言。
政府機構是微信辟謠的主體,在微信辟謠方針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在辟謠效果上具備最強的優勢。在新浪微博,政務微博取得了辟謠的寶貴經驗,當下,政府機構應迅速占領官方微信的陣地,通過快速推送準確、透明的信息,一舉擊碎謠言,開啟電子政務的微信時代。
網絡運營商不能僅僅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應肩負起監控謠言、構建和諧網絡生態的社會責任。根據騰訊公司今年5月14日公布的財報表明,微信今年第一季度營收高達184億元,同比增長36%。而騰訊股票的市值也超過百度,達到1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57億元)。在高盈利的背景下,騰訊公司應積極開發先進技術,把好信息源的頭道關。在技術支持下,騰訊安全中心應對多遍群發的信息和朋友圈中的高轉發量的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篩查、設置關鍵詞監控等,以達到主動出擊、監控謠言的目的。
媒體是微信辟謠的主力軍。媒體擁有專業的團隊和準確的信息源,深受微信用戶信賴。首先,媒體應開辟官方微信的平臺,及時為用戶推送新聞信息,不給謠言以生長空間;其次,在發現謠言后,媒體應表達質疑并積極求證,力求厘清謠言;第三,對于微信空間反復傳播的謠言,媒體應進行反復辟謠;最后,媒體要自身過硬,不傳謠,并要加強對于媒體工作者個人微信的管理。
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往往引領網友態度和意見的走向,微信意見領袖的公眾訂閱號成為澄清謠言的重要平臺,是辟謠方陣強大的后備力量。目前微信新聞發布的賬號僅占公眾賬號總量的1%,99%的公眾賬號來源于意見領袖或民間組織。在龐大的公眾賬號中,經過認證的媒體人、明星、各領域專家等聚攏了大量的微信粉絲,意見領袖發布的謠言澄清信息能迅速擊退謠言。
微信用戶是微信辟謠的生力軍。2014年上半年,騰訊安全中心收到了超過3500萬用戶的主動舉報,收到約6000萬條舉報信息,經審核凍結了約365萬個惡意賬號。騰訊公司應建立用戶的誠信等級,提升用戶對于信息傳播者的鑒別力。此外,鑒于微信用戶在謠言舉報中的重要作用,騰訊公司應給予舉報者獎勵,以提升舉報積極性。用戶對于無法求證的信息不要隨意轉發,有意識的維護微信生態的和諧。
在政府機構、運營商、媒體、意見領袖和用戶“五位一體”的合力下,將有力的澄清謠言,形成辟謠方陣,最大程度的防治微信謠言傳播。
3、樹立“雙微互動”的治理思路
微信和微博是當下網絡世界并存的兩種社交工具,許多網絡用戶既使用微信也使用微博,謠言傳播者也同時借助這兩個平臺進行傳謠,因此微信與微博謠言傳播存在重疊和交叉。一方面,雙微傳謠使得謠言的擴散范圍更廣、危害更大;另一方面,雙微互動也克服了微信封閉性和隱蔽性傳播的弱點,發揮了“謠言對沖”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有利于雙微環境的自我凈化。這是順應互聯網信息傳播規律的謠言治理方式。
微博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共網絡空間,既是謠言的集散地同時也是謠言的粉碎機。在微博謠言傳播中,一旦出現謠言,隨即可以看到各組織機構和意見領袖進行辟謠。“互聯網在給人民新工具表達、傳播的同時,本身帶有自凈的平臺設計。謠言,只有在信息自由流通的語境中,才會具有不攻自破的特性。”④然而微信傳播環境的封閉性和隱蔽性卻使得謠言的自凈功能弱化,只有進行微信和微博的雙微互動,在兩個傳播環境的相互印證中形成謠言對沖,才能對微信謠言進行有力防治。
首先,騰訊公司已經實現騰訊微信與各大微博平臺的認證信息互通,這是促進雙微互動的表現,可以提升用戶對信息傳播者的辨別力。其次,受眾也需要樹立雙微互動的思路,對于微信中無法求證的信息可發布至微博進行質疑。第三,各辟謠主體在雙微平臺上必須統一口徑進行雙渠道信息發布。雙微互動的模式仍在探索中,二者的良性互動是未來微信謠言治理的重要思路。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研究》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4SJD323】
參考文獻
①羅永雄,《輿論學視角下的微博與微信謠言傳播比較研究》[J].《新聞知識》,2014(4)
②聶磊、傅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J].《新聞記者》,2013(5)
③王燦發、駱雅心,《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微博辟謠并謠言控制機制研究》[J].《中國記者》,2012(5)
④喻國明,《微博影響力的形成機制與社會價值》[J].《人民論壇》,2011(12)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