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頤
【摘 要】新媒介技術的發展給宗教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各種媒體技術之間能量互補、互動帶給傳播者和受眾的是時空壓縮、折疊的靈活和隨意性,為宗教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為宗教的大范圍傳播提供了高效平臺,使宗教傳播者和接受者有了全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感官體驗。
【關鍵詞】媒介技術 宗教傳播 新媒介
世紀之交,尤其是21世紀以來,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體驗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時空經驗,在宗教傳播領域也有了新發展,因為,新媒體和新舊媒體的能量互動、互補帶給宗教傳播嶄新的發展態勢。
一、作為載體的媒介對宗教傳播有重要影響
不同的傳播技術產生不同的傳播載體,而載體是承負宗教教義的物質媒介和文化媒介,是宗教得以傳播的依附形式,不同的載體對宗教教義的表達、保存、接受有不同影響。①針對媒介對宗教傳播的影響問題,美國傳播學者保羅·利文森以例子說明:一位埃及異教徒法老(Ikhnaton)在3000多年前就創造了某種“一神論”的宗教,并窮其一生在埃及推廣但卻未獲成功。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僅一個世紀以后,摩西的“一神論”宗教卻永久扎根。其間的差異是否就在于摩西使用了字母文字—— 一種行之有效的數字媒介。②由于摩西使用的傳播媒介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從而導致同樣是“一神論”宗教的不同命運。使用不同媒介,同一種宗教的傳播效果卻截然不同,媒介對宗教傳播效果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
不同媒介會對宗教傳播產生不同影響,同樣可以在宗教傳播歷史上得以印證。人類歷史上的早期宗教傳播過程中,以各種實體物質制作的媒介可以具體承載宗教教義,如石頭、紙張、羊皮、竹簡等。從物質載體角度來說,紙張比石頭要輕便,所以,后來有了造紙發明后,佛教使用紙張來承負教義,紙張輕巧便于攜帶,也就更有利于空間傳播,使得教義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可以說,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助推了佛教的傳播,因為這樣下層人民就有了獲得經書的渠道和條件,通過印刷術還可以為下層階級生產符錄等佛教用品。如用玄學釋經,據《開元錄》記載,僅從南朝宋永福元年(公元420年)到陳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經南北8個朝代169年,譯經750部,譯經傳播廣泛。使得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以紙張等為傳播載體,以譯經為傳播手段,擴大了佛教的社會影響,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基督教早期傳播主要用羊皮紙和抄本,成本高,因而數量受到限制,傳播范圍有限。在后期產生了報紙和機器印刷,成本降低,有利于大范圍傳播。③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媒介技術發展和宗教傳播間的著名故事,即古登堡和印刷術和圣經的故事。15世紀末古登堡時代的歐洲,印刷術通過使路德所說的“人們為他們自己而讀”的《圣經》可以輕易的獲得,而直接導致了新教改革的出現。④
縱觀宗教傳播史,宗教傳播數千年來,從最開始的面對面傳播,到靠書寫媒介或者印刷媒介傳播,以媒介技術的力量,突破時間限制,實現了時間上的可延續性。佛經的手抄或者印刷媒介傳播實現了對時間的壓縮。但是,無論是石頭、紙張、羊皮還是竹簡,這些傳播宗教的技術只能壓縮時間,使宗教教義雖歷經歲月的滄桑仍能得以流傳。但卻無法實現對空間的壓縮和折疊,即在不同空間的人可以同時感受宗教的傳播。
隨著技術的發展,廣播和電視的出現,使得宗教傳播實現了對空間的壓縮和折疊,也就是不同空間的人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宗教傳播活動。但這種對空間的壓縮、折疊仍然是有限的,因為這種傳播是單向的傳播,即使有互動,互動也是受到時間空間限制的。宗教的傳播從來沒有實現對時間和空間的全方位、自由、互動的隨意折疊和壓縮。而隨著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媒體融合追求信息傳播的理想境界成為可能,從而突破了以往所有時空的限制,實現了對時空的隨意折疊和壓縮,給宗教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方式,給宗教傳播者帶來了新的體驗。
二、新媒介技術帶來了宗教傳播的新局面
媒介技術的發展給宗教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是社會轉型期媒介發展史上的重大變化,帶給傳播者和受眾的是時空壓縮、折疊的靈活和隨意性,給宗教傳播帶來了新局面。
首先,新媒介技術為宗教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為宗教的大范圍傳播提供了高效平臺。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寺廟、宗教團體與時俱進,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站。1996年,很多人還不知道因特網為何物時,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便主持少林寺建起了國內第一個寺院網站,而后又把千百年密不外傳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少林秘籍大大方方擺到網上。⑤使得不同時空的人都可以即時共享佛教相關信息。釋永信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佛教都是運用最先進、最‘現代的傳播方式。佛教在中國最早用紙,抄經抄得‘洛陽紙貴;佛教界也是在中國最早運用鉛字印刷的。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就是因為它與時代同步。”⑥印刷文本融合在新媒體之中,得以借著傳播技術的東風,突破數千年來無法超越的限制,超越時空、大范圍、高效地傳播。
其次,新媒介技術允許各種媒體技術之間能量互補、互動。現在,和尚、道士在廟里、道觀里通過電腦上網已經不是新鮮事。一些宗教界人士還自己開辦博客,傳播宗教思想,并和網友互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的博客在2010年3月4日發表博文,討論從網絡博客上摘取文章編輯成書的問題:“編輯室中間桌子上的博客書,總是會讓來參觀的客人驚奇,一本本清新精美,摘取現代網絡博客文章,匯編而成的書籍,記載的卻是一個古老傳統的寺院故事。”⑦由此可見,現代傳播技術不僅被宗教屆人士所使用,并且從中選取文字結集出版省印刷媒介來傳播宗教思想。
新舊媒體的互動使得宗教傳播實現了虛擬時空和真實時空的交融,新舊媒體互為議程設置,相互支持、呼應。比如菩提社區網站http://bbs.heshang.net,宗教屆人士還可以利用網絡論壇發表帖子,設置議題,組織活動,然后再和寺廟或宗教組織內部刊物等互動,進行討論和交流。
第三,新媒介技術使得宗教傳播者和接受者有了全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感官體驗。由于媒介技術的發展,居士或者網友都可以進行多媒體、多感官的視聽體驗和交流:居士或者網友可以在線閱讀《大藏經》等佛經,可以聽法師講授佛法的錄音,可以在線交流佛教音樂和佛教視頻資源,在線請教法師問題或者和法師進行互動。從中可見,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整合傳播,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動畫等各種宗教信息已經日益和諧地集成于一個傳播平臺。有了微信之后,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更可以組成一個個的傳播群體,從而更快捷、高效地交流相關信息。當多媒體信息集成在一個傳播平臺的時候,傳播者和接受者以全新的方式、多感官渠道地傳播和接受信息,提高了信息傳播效率,信息傳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都在隨之加強。媒介融合實現了在同一網絡媒體平臺上傳播多媒體信息,已經是今天宗教為擴大傳播效應而追求的信息合成模式,也是宗教傳播取得最佳效果的應用模式。
總之,歲月如梭,宗教傳播的發展始終與媒介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今天,媒介技術仍在飛速發展中,使用新媒介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中。瑞典愛立信公司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全球有19億人使用智能手機,預計到2015年,全球72億人口中將有34.7%的人使用智能手機,即25億人。⑧這其中,自然會有部分宗教界人士,未來,宗教傳播無疑也會繼續借力于新媒介。
參考文獻
①哈羅德·伊尼斯 著,何道寬 譯:《帝國與傳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38
②④保羅.利文森著,熊澄宇譯:《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4
③肖云忠,《剛與柔:基督宗教與佛教傳播策略的差異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6(1)
⑤于冰,《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少林品牌》[J].《時代人物》,2009(2)
⑥石破,《少林寺的現代化生存》[J].《南風窗》,2005(8)
⑦http://blog.sina.com.cn/s/bl-
og_489e98b90100h99y.html
⑧《三聯生活周刊》,2014(32):35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