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萍??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255.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77-02
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腦循環障礙而導致腦功能缺損的一組疾病的總稱。美國每年約有近百萬人患上腦卒中,是美國第三致死疾病、第一致殘因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加,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由于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雖然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其極高的致殘率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及時有效的康復護理能夠預防腦卒中患者功能下降和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現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復。筆者對58例腦卒中患者從早期康復護理的時機、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體位、運動功能的康復治療,并應用中醫特色療法等幾方面進行康復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選擇在本科住院的首發腦卒中患者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1歲,平均 55 歲;其中腦出血23例,腦梗死35例,均經CT或MRI確診。
2 護理
2.1 早期康復護理的時機 腦卒中發生3個月內的康復即為早期康復。在腦卒中發病后3個月內腦功能恢復最快,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只要其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病情不再發展,48 h后即可進行康復護理。腦出血患者一般宜在10 d~14d后進行康復護理。值得注意的是,康復護理應該貫穿疾病的始終,且盡可能在允許的范圍內第一時間進行康復護理。
2.2 心理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時間內從健康變成疾病狀態,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癱在床,行動不便,需要別人照顧,特別是擔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給家人帶來許多麻煩而出現心理障礙。大多表現出失望、焦慮不安、有的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極情緒,故心理護理是早期康復護理成功的保證。護理人員應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病情后,及時與患者溝通,取的其信任。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了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消除對疾病的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焦慮等心理,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家屬能配合護理工作,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3 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
從康復護理的角度可將腦卒中后肢體康復過程分為臥床期、坐位期、離床期、步行期和恢復期。
3.1 臥床期 即從發病到病情相對穩定,一般為發病后1~3 d。目的是防止壓瘡、肢體變形、關節攣縮,促進心肺功能及預防并發癥。康復護理內容包括保持抗痙攣體位、定時變換體位、關節被動運動、早期床上活動、做好基礎護理。
3.1.1 保持抗痙攣體位 又稱“良肢位”,其主要目的是預防或減輕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痙攣體位。(1)仰臥位:頭枕枕頭不要有過伸、過屈和側屈。患側肩胛下用薄枕墊高,防止肩后縮;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髖墊起以防后縮,患股外側墊枕頭以防大腿外旋。肘、腕關節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開,置于枕頭上,膝關節稍屈曲20°~30°,足底墊軟枕,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內翻。(2)健側臥位:患者頭部墊枕,避免向后扭轉,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胸前放枕頭,肩關節屈曲90°~130°,肘腕指關節伸展放至枕上(勿腕垂),軀干大致垂直,患側下肢髖、膝關節自然屈曲向前置于前面另一枕上,足不要懸空,踝關節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內外翻,健側肢體自然放置。(3)患側臥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將患肩拉出,屈曲90°~130°,以避免受壓和后縮,軀干稍向后仰,后背墊枕頭,患腿髖關節略后伸,膝關節略屈曲,放置舒適。健側上肢置于體上或稍向后方,健側屈曲,置于前面枕頭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撐物,手指張開,掌心向上。
3.1.2 關節被動運動 其主要目的是保持關節活動度完整,預防關節粘連和攣縮的產生。活動順序,先健側再患側,先肢體近端再遠端(即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動作要輕柔緩慢;活動范圍,幅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重點進行肩關節屈、伸、外展、外旋、內收,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屈伸,膝關節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每次每個關節活動5~10遍,每個動作需要3~5 s完成。切記粗暴與急于求成。
3.1.3 定時變換體位 其主要目的是使肢體的伸肌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一般每1~2 h變換體位1次,每次翻身時應自上而下扣拍背部,以預防壓瘡和肺部感染。
3.1.4 做好基礎護理 急性期做好基礎護理工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2 坐位期 通常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進行坐位期訓練,內容包括康復基礎訓練、床邊坐位、坐位平衡訓練、床上移動訓練、ADL訓練等。
3.2.1 床上翻身訓練 患者雙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練習前方上舉,并練習伸向前方。在翻身時交叉的雙手伸向翻身側,頭和軀干翻轉至側臥位,然后返向側臥位,再向另一側身。
3.2.2 橋式運動 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維持一段時間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較容易的完成雙橋式運動后,讓患者懸空健腿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3.2.3 坐位訓練 首次取坐位時,不宜馬上取直立(90°)坐位,因老年人和較長時間臥床者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可用起立平臺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至能保持90°坐位,能堅持30 min且無明顯體位性低血壓表現,可過渡到下一階段的訓練。
3.3 離床期 又稱起立期。通常在發病后5~15 d。離床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站立訓練、ADL訓練等。對一般情況較差、早期進行此訓練有困難者,可先站起立平臺,軀干功能較好、下肢功能較差者可用下肢支具。也可利用部分減重支持裝置進行站立平衡訓練。起立訓練要求患者雙足分開約一腳寬,雙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雙腿均勻持重,慢慢站起。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幫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進食、穿脫衣服、洗臉、刷牙和進行自主排泄等訓練。
3.4 步行期 一般在發病后的8~21 d,在獨立站立達30 min并有移動能力即可進入步行期。內容包括平衡杠內步行訓練、扶拐步行訓練、獨立步行訓練等。步行應先進行患腿前后擺動、踏步、屈膝、踝背屈練習。訓練時給予必要的保護和幫助。
3.5 恢復期 一般在發病后1個月左右,患者在獨立行走50m的基礎上進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樓梯訓練、斜坡行走訓練等實用性步行訓練,并配合繼續肌力訓練及ADL訓練。
4 應用中醫特色療法,深化中醫護理服務。
原則上腦卒中患者一旦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 h即可介入針灸治療,早期不失時機地進行針灸、艾灸等中醫治療,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臟腑,濡養筋脈,使瘀阻的經絡暢通發揮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
穴位護理 針灸取穴以選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陽主動,肢體功能障礙,其病在陽,故取手足三陽經的腧穴,初病可單刺患側,久病則刺雙側,上肢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溪、合谷,下肢取患側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可加電針,能刺激周圍神經,興奮中樞神經,有效的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配以艾灸,取穴:肩髃、手三里、足三里、三陰交。每日肢體局部按摩、中藥熏洗,中藥組方:桃仁15 g,羌活15 g,獨活15 g,伸筋草30 g,當歸30 g,川芎15 g,防風15 g,透骨草30 g,以達到行氣活血、舒筋絡,緩解患者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
5 討論
腦卒中患者多因突然發病,多有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因此護理人員首先應做好心理護理,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可杜絕或減輕廢用綜合征的發生。能顯著提高患肢的功能恢復,防止關節攣縮和變形,降底殘疾程度,加速機體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由于長期臥床造成的生理機能減退和并發癥,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家庭、社會3方面的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