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
我國經過近40年的市場經濟改革和發展后,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經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不斷發展壯大,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社會財富積累、產品創新、社會就業和市場繁榮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近5000萬家。最近,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指出,中小微企業所創造的產值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60%,創造社會就業占全社會的80%,繳納稅金占40%。可見,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當前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妥善解決,從而確保我國經濟在當前世界經濟錯綜復雜及下行的不利環境中,化危為機,穩中求進,保持持續生機和活力。
一、當前制約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的突出矛盾
(一)企業渴求發展的愿望和現實資金短缺的矛盾
中小微企業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其成長歷程可概括為:由原國有或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由原國有或集體企業中的精英分子運用原始資本投資入股成立股份公司形成;由原市場經濟初期的弄潮兒經大浪淘沙、千錘百煉、逐步發展而成;還有員工為維持生計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形成特色,慢慢發展,逐步形成作坊式微小門店。企業要發展,在現有的生產要素中資金問題是最大的制約瓶頸。主要表現在:
一是銀行貸款難。首先,銀行體制問題造成資金供求失衡。經過多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銀行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等級制。國有政策性銀行,如進出口行、國開行、農發行;國有控股銀行,如工、農、中、建、交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信及村鎮銀行,形成了多層級的金融運行體系。按理說,這一體制的形成,通過競爭是能夠滿足不同層級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但從整個資金擁有量來看,大的國有銀行最多。在原計劃經濟時期,它們擁有絕對的壟斷權,設置眾多網點,占有了國家經濟和大型企業的絕大多數經濟資源,擁有社會資金總量的80%。而村鎮銀行、信用社、城商行則資金占有量最少。如果用“金字塔理論”形容,塔底是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塔尖是村鎮銀行。而在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以數量多少比喻,小微企業處在塔底,上市公司、實力雄厚的國企則在塔尖。從資金供應對象的角度說,底部的大銀行供應的是企業金字塔的頂部企業,而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則設置了很高的門檻,造成了當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困局。其次,是監管部門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問題。在銀行監管的要求中,好的商業銀行的標準是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例、不良貸款率等諸多指標必須保持充沛的流動性,維持銀行自身的正常支付能力。這樣,商業銀行為達到好銀行標準,堅持審慎經營原則,惜貸、慎貸現象的產生就不足為奇了。再次,企業自身經營指標不符合商業銀行貸款投放要求。原因如下:企業自身的經營指標不真實;企業財務賬務基礎差;企業各種檔案不健全;企業證照不齊全,影響了企業貸款的正常申報。最后,貸款擔保難,這是共性問題之一。特別是在經濟下行時期,由于擔保企業承擔的是連帶保證責任,一旦被擔保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問題就會引起債務連鎖反應。所以,許多中小企業在選擇互保企業中慎之又慎,加劇了擔保難問題的產生。
二是企業直接融資更難。企業上市融資、募集和發行企業債,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只是夢想。到目前為止,作為一個工業較為發達的地級市,新鄉市僅有不到10家左右的企業在銀行間市場得到了發行企業債的許可,兩家大型企業在一板市場上發行了股票。而直接到社會進行民間融資,很可能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且由于中小微企業自身管理和盈利能力不透明等問題的存在,社會公眾認可度低,加之近幾年來社會上民間融資詐騙案的出現,使得中小微企業民間融資十分困難,且成本相當高。
三是三角債難解,使中小微企業資金緊上加緊。三角債是困繞我國企業經營的長期問題。經濟危機發生后,許多企業經營下行,特別是冶金、電力、采掘、鋼鐵等國民經濟基礎行業不景氣,造成許多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大幅增加,企業流動資金長期被大型企業占用,形成了環環相扣的三角債甚至多角債,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資金鏈斷裂,中小微企業經營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二) 市場需求不足和產業過剩的矛盾
由于世界經濟危機沒有根本轉變,近十幾年來,我國以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紡織、機電設備、玩具制造、服裝、鞋帽類加工企業深受影響;采掘業、電力能源業、鋼鐵業的產能過剩越加明顯。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宏觀經濟運行中問題重大,其主要表現在產能過剩。中小微企業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急于尋找訂單,買方強于賣方,貨款滯付,商品流轉不暢,流動資金更加緊張。這些企業為了生存,“創造”條件,進行票據融資,申請簽發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個別商業銀行存貸掛鉤,搭售理財產品,變相提高貸款利率,辦理足額承兌匯票和存款定單質押貸款,大力擴張信用額度,取代央行的貨幣創造功能,造成社會上貨幣流動性泛濫,推動了貨幣增發,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和正常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力成本的增加。
(三)產品同質化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十分突出
中小微企業以民營經濟為主,而企業的發展中良性企業的示范效應十分明顯。新鄉市的工業結構中,這一問題十分突出。由于新鄉市是全國的老紡織企業基地,又有新鄉化纖公司的存在,紡織業比較發達,中小微紡織企業眾多。天豐鋼構公司的發展和鋼構設備的制造,催生了大批鋼構企業。新鄉起重設備廠的存在,帶動了該市整個起重行業興起。太行電源公司及環宇公司的發展,推動了該市電池材料產業的生長等。這些企業的生存壯大和發展,推動了地方經濟產業的聚積、拉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同質同類企業的大量存在,造成了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價格相互拼殺,技術人才大量流動,企業管理難度增大,人力成本被迫增加,企業利潤下降,關鍵產品的創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
一是人才隊伍不穩定。有一定管理能力、技術研發能力、銷售能力的企業精英們和一線高級技工們,或者另立門戶成立公司單打獨斗,或者被其他企業高薪聘請,企業間互挖墻腳,竊取技術或專利,隊伍穩定性差,造成企業創新能力基礎不牢。endprint
二是企業主的短期行為所致。部分企業主由于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隨意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攤薄成本,不為職工購買“三金”和保險,不能解決員工長期利益問題,也是造成人員流動、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是資金匱乏影響創新能力。由于資金不足,高端科研設備、科研經費不足,留不住人才;也聘請不到高端人才,無法與大學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長期持久的技術合作;新的專利產品無法引進,新的技術設備無法購置,落后產能無法及時淘汰,生產效率難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更加不足。
(四)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與地方政策棚架之間的矛盾
為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大量新的扶植中小微企業政策,如金融服務、財稅減免、行政審批等。但由于基層落實不到位,加之政府部門分工不同、條線監督問題、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矛盾,造成政策棚架,政令不暢問題長期存在。
二、政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財稅杠桿作用,減輕中小微企業負擔
一是進一步清理稅費征收,擴大中小微企業稅費減免范圍,放水養魚,涵養財源是首要問題。特別是要充分運用土地使用稅和固定資產方向調節稅這一杠桿,調動企業技改資金投入的積極性,加大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中小微企業因產品創新和結構升級增加固定資產,應允許其部分抵免經營虧損,以鼓勵技術升級。當前國家減免中小微企業33項稅費的政策出臺后,深得人心。但是,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小微企業所承擔的各項稅費還有200余種,減輕中小微企業稅費負擔任重道遠。
二是建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補貼機制。國家要根據企業實際支付貸款利息及時給予專項財政補貼,使企業和銀行及保險機構自覺自愿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三是建立中小微企業技改扶持專項基金。這些基金可以從中小微企業增值稅中提留,用以支持中小微企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創新。
(二)強化行業監督與制約
由專業機構落實財稅政策扶植中小微企業專項基金的到位情況;由銀監會監督大型銀行真正服務中小微企業、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措施及其他銀行的政策落實情況;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加對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并進行政策指導;證監部門應進一步研究和出臺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措施;加強和規范現有擔保公司的擔保行為,使在響應國家政策中應運而生的社會擔保機構,真正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實質性擔保服務,而非高利貸公司,來套取國家財稅補貼收入;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行政性收費行為,切實減輕中小微企業財務負擔;加強對企業的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監督,使企業必須為職工繳納“三金”,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同時約束勞動者務工行為,穩定企業用工制度,減少人員流動。
(三)加強行業指導
建立政府牽頭的企業信息交流平臺,調整中小微企業結構,減少生產盲目性,合理配置社會資源,遏止浪費,增加中小微企業信息獲得渠道。
(四)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
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產品研發和創新,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穩中求進,促進整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五)遏制商業銀行貨幣創造功能的非正常運用
限定商業銀行承兌規模,減少企業貼現利息支出,從而減輕企業經濟負擔,保持貨幣供給的大體平衡和穩定,減少流動性泛濫,遏制貨幣貶值,促進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價格的穩定。
(六)放寬民營銀行準入標準的限制
加強對民營銀行的監管,促進和調動其對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
(七)放寬中小微企業民間融資的限制
合理界定正常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行為的界限,盤活巨額的民間資本存量,推進中小微企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我國廣大中小微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推動我國社會財富的進一步增長。
(作者單位:新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