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山 李曉峰


摘要:教學與科研已經成為大學的兩項基本職能。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在民辦高校中尤為重要。針對民辦高校的特殊性,以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為例,從教學與科研相互矛盾和相互促進兩個方面探討民辦高校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闡述教學與科研的正確定位,提出一種教學與科研相互協調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學;科研;協調
1、背景
1978年恢復高考后,由于教育資源短缺,招生名額很少,社會上各種以“高考補習”“自學考試輔導”“職業培訓”為主要途徑的民辦大學應運而生。經過30多年的自力更生,以及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截止到2011年,我國民辦高校有698所(含獨立學院309所),在校生505.07萬人,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21.87%。
民辦高校規模的快速擴張,嚴重影響了民辦高校內涵的可持續發展。2006年11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7年2月頒布《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定》,引導民辦高校轉變發展模式,加強內涵建設。
2、民辦高校科研工作面臨的困境
科研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能夠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實現內涵式發展。和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相對較低,科研水平相對落后,社會認知度也有待提高,所以,民辦高校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準時,會受到各種各樣不利條件的制約。
2.1 民辦高校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對科研熱情不高
民辦高校的專任教師以年輕教師居多,缺乏學科帶頭人,難以形成學術梯隊;青年教師缺乏科研經驗,缺少學術積累。由于歸屬感不高,師資流動性較大,這就使得民辦高校自身很難擁有一批相對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不僅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強勢學科的培育,而且很難建設自己的科研創新隊伍。與此同時民辦高校教師在課題申請、成果評定方面存在著諸多障礙,這也會淡化教師的科研熱情。
2.2 科研經費嚴重不足
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是目前民辦高校在科研方面普遍面臨的嚴重問題。科研經費投入不足使科研獎勵太少甚至沒有,極大影響了青年教師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限制了民辦高校專職教師的對外學術交流。
2.3 忽視學生的科研創新
民辦高校生源基礎較差,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忽視了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教育和引導;而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教育和指導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身也是學校科研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
3、教研融合,探索民辦院校的新型教研模式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是2002年5月經黑龍江省政府批準成立,2004年2月在教育部正式備案的民辦獨立學院。2011年原黑龍江科技學院利民校區全部教育教學資源整體并人成棟學院。學院重新審視和確立新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調整學院工作思路,理清主要工作任務,為成為普通民辦本科高校扎實地推進各項工作。
3.1 正確定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成棟學院在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基礎上,逐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高層次人才建設、質量工程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現已取得了較為可觀的階段性成果。在教育教學改革上,要轉變課堂教學質量觀,推進教學內容改革,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院開展教師技能競賽、師德師風建設等活動,力促一線教師練好內功。2012年,成棟學院邵雪航等5名教師喜獲黑龍江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稱號;藝術與傳媒系獲得省教學管理質量獎;在第五屆黑龍江省高校“多媒體教學軟件”“現代教育技術論文”評比活動中,成棟學院榮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7項、優秀獎2項。
在科研建設上,啟動校內科研、教改、精品課等質量工程建設,以此來激勵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產出,為進一步申報省級科研立項奠定基礎;學校對優秀科研成果予以表彰獎勵,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2012年編寫教材13部,獲省教育廳批準教改項目16項,獲中國教師基金項目2項,發表科研論文85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
3.2 培育科研團隊。提升師資水平
由于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薄弱,如何培養和提升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育科研團隊,對于民辦高校的科研發展尤為重要。成棟學院在培育科研團隊提升師資水平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以靈活的思路建設教師隊伍。
成棟學院從名校聘請老教授,充分發揮老教授科研作用,聘請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周洪玉教授到計算機系,組織編寫教材,指導申請課題,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科研熱情。北京理工大學博士李曉峰副教授到學院以來,作為青年教學科研領軍人才,帶領學院教師發表EI檢索論文20篇,核心期刊論文5篇。這種聘請老教授與青年高層次人才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院的科研工作整體水平。
2)大力提倡、鼓勵對外學術交流。
學院定期組織學術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與教師交流探討學術研究。在項目申報過程中,學院組織專家對申報書進行評審,提出修改意見,提高課題立項率,使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學院支持鼓勵教師對外學術交流。2012年先后有4人次,參加在太原和北京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并進行了專題演講。計算機系協辦2013年計算機科學、電子技術和智能系統(CSETIS)國際會議,李曉峰副教授被邀請為會議論文審稿人。學院承辦了2013年系統控制、仿真與建模國際會議(ICSCSM),李曉峰副教授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通過這樣的技術交流平臺,加強了學院教師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提高了在計算機、數據建模、信息與控制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3)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學院從2009年初,在民辦高校中率先開展“3+1”校企合作模式,派所有專職教師到合作企業學習,如北大青鳥、大連華信、東軟等合作企業,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如CIW培訓與取證、華為認證講師培訓、網絡工程監理師、Oracle認證講師培訓等,促進師資隊伍實踐水平的提高。endprint
4)為青年教師打造學術研究的平臺。
隨著學院教育事業發展,為起到“搭建交流平臺,當好學校科研助手,建好學校學術窗口”作用,同時展示學院科研和教學最新成果的平臺,我們創辦了《教育教學期刊》。期刊立足于民辦高校教育教學特色,結合學院“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緊緊圍繞學院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改革最新成果,在服務師生、服務民辦教育教學科研上辦出自己的特色。
5)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學院非常注重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各系成立專門的小組,督導學生工作,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設施。
計算機系仲叢旭、陶樹強同學在“第三屆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全國決賽中,分獲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和三等獎。藝術與傳媒系學生邢聰與俄羅斯、烏克蘭等地藝術家共同編創還原了滿族傳統曲目《敬酒歌》。商管系“成之棟”代表隊在第五屆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黑龍江賽區中喜獲一等獎;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用友杯”沙盤模擬經營大賽黑龍江省總決賽中獲本科組三等獎;在第六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團體優勝獎。
3.3 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2009年初,學院計算機系在民辦高校中率先開展“3+1”校企合作模式。所謂“3+1”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學生在校內按照教學計劃完成3年專業理論為主、專業實踐為輔的課程學習后,第4學年在“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集中進行以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為主、專業理論為輔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1年專門性、針對性的實踐訓練,學生將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解決學生就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1 調整課程設置
按照“3+1”校企合作模式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專業特色和專業水平,按照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創新培養模式。將所學課程劃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崗位群課程,各課程分配的學時數如圖1所示。
3.3.2 加強專業英語教學
學習計算機技術需要熟練掌握和應用計算機專業英語。由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而且計算機英語教材理論知識偏難,實踐內容嚴重缺乏,不適合民辦應用型高校學生的使用。為了提高學生專業外語能力,以就業為導向,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中開展“三個一”的專業英語教學活動。“三個一”即每節課一個單詞、每周一個句子、每學期一篇短文。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每堂課學習1~2個英語單詞不會感到有很大的壓力。使英語學習貫穿于每一堂專業課,實現英語學習長流水不斷線。形成專業課堂堂學英語,時時用英語的學習氛圍。
3.3.3 校企合作,提高就業率
通過校企合作促進學生就業,每年都有一批計算機系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因此被選中,直接從實習生晉升為員工。堅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使計算機系就業率連年達到95%以上,如圖2所示。
3.4 提升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
高校的任務除了培養人才、科學研究,還得服務社會。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體現于多方面。作為利民開發區大學城的成員之一,學院參加京、津、滬、粵、哈大學城法治論壇,對利民開發區大學城的建設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建言獻策。
4、結語
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科研,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和辦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科研管理工作者和科研骨干教師的出色工作。民辦高校應該重視科研,探索有效的科研工作途徑,探索通過科研體制和政策的創新,激發科研工作新的活力,提升學院師資水平,提升學院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學院的整體辦學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