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豪
【摘 要】地市報的發展雖然船小好調頭,但由于固有思維模式、運作機制及市場的限制,在面對快速擴張的新興傳媒時,有些力不從心。本文對當前地市報的發展困境進行了剖析,指出發展的關鍵在于轉型,利用好網絡平臺,打好信息化之牌,實現報網一體,提升報業知名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關鍵詞】地市報 紙媒 新媒體 轉型
當前,隨著網絡媒介的逐漸成熟,網絡媒體和建立在網絡之上的新興媒體的快速開拓,給傳統的紙質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消息傳播的滯后、信息容量的單薄、版面組織的限制,以及閱讀的便利性等,成了紙媒發展的“絆腳石”。
于是在業界,有人預言:紙媒已死。而為了面對當前所遇到的尷尬,地市報業單位也都開始著手建立屬于自己的網媒,來應對這一挑戰。但從實際運營效果來看,報業單位即便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網媒,但由于機制問題,大多還是各自為戰,紙媒并沒有好好地將網絡利用起來,報業單位也僅僅是多建了一家網站而已,而網站也因采編人員新聞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部分網站也就成了自家人的自娛自樂而已。自然,報網之間的互動,報業發展的轉型,還隔著一層未捅破的“窗戶紙”,并沒有實現一體化,反而加重了報業單位采編、運營的負擔。
媒體的發展,其核心和貫穿始終的實質是記者的存在性。雖然基于時代的進步,媒體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外延大范圍拓展,但其內涵卻始終如一,就是記者的在位。記者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地市報業傳媒的優質資源是其所擁有的采編資源,這也是新建網絡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因而,對于所謂紙媒沒有未來的言論,給媒體從業者帶來的憂慮,筆者認為其關鍵還在于轉型,要開闊眼界,突破現有單位部門條塊的束縛,轉變發展方式,做到與時俱進,不因媒介形式的變化而影響從業者的發展。
那么作為地市報業單位,如何實現自身轉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這就需要真正意義上做到報網一體,要利用好網絡這一平臺和優質的采編資源,延續報紙權威性的路子,打好報道信息化的牌。
以筆者的工作經歷和觀察,目前一些地市報,在保證報紙這一主流媒介采編正常化的前提下,設立了屬于報業單位的網媒,配備一定的采編、技術人員和采編設備。當有重大新聞時,一般與紙媒采編人員一起,構成所謂的“全媒體”報道。從報道上來看,網絡的報道,主要是采取簡單化,以圖片報道為主的方式,確實達到了信息的快速傳遞效果。但從整體運作來看,這種“全媒體”方式存在諸多不科學的地方,一是造成了采編人員的浪費;二是新建采編人員在新聞能力和經驗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準確性難以保障;三是網絡在新聞的主體方面,仍然以報紙記者的報道為依賴,也就是說,多數信息依然是滯后的。綜合來看,這種報網互動,或是所謂的“全媒體”,是低水平的,其本質是資源的耗費,非但不能帶動紙媒的轉型,反而在資金等方面拖累紙媒的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紙媒和網媒更好的一體化呢?
筆者覺得,首先應整合采編資源,以網媒平臺為信息報道的第一終端。在現有采編人員基礎上,進行網絡傳輸和網媒編輯的培訓,尤其是網媒編輯,其工作不再是簡單的粘貼,而是需要擁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導向把握能力。記者在采寫到新聞后,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傳輸給網媒,網媒編輯進行把關和編發。這樣既保證了媒體信息的及時性和獨家性,又保證了報道的準確性,打破了報紙版面的限制,同時還有利于了解信息報道在社會中的影響,既能及時發現不足,改正和完善新聞報道,又能感受讀者對新聞資源的需求,以及該新聞報道可能存在的延展性。
其次,以報紙為第二終端,精選并保證新聞報道尤其是黨政、經濟類報道的權威性。新聞報道經過報屬網媒報道后,紙質媒體(含黨報和都市報)編輯,根據各自選稿需求,選取稿件。此時記者的稿件已比較完善,紙媒編輯在此基礎上進行精選和精編,增強可讀性、權威性和版面的可觀賞性。而且根據影響力度,如有需要,編輯還可以與記者聯系,諸如約稿進行連續報道以及深度報道等,做好重大主題的策劃,拓展報道的空間。
再次,網媒與報紙相互推銷,提升報業知名度。網媒不僅需要設有報紙的電子版,而且在采用記者稿件時,最好標明報紙的名稱,以有利于提高報紙的知名度。而報紙不能詳盡處,可以提示讀者更詳細閱讀或相關報道可以瀏覽報屬網媒。以此,報紙與網媒在新聞報道和專題制作方面實現互動和相互推銷,既滿足了大眾信息消費需求,又把報業媒體的產品推向市場,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
紙媒作為一種媒介形式,就當前來看,以其特有的權威性和深度閱讀的便利性等優勢,仍然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即便紙媒發展難以為繼,相信媒體的核心力量—采編人員,也會以他們獨特的智慧去適應和創新媒體的發展形式。因而當前所要所做的就是,如何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機制的突破,擺脫舊有老路的束縛,實現報業單位的真正發展、繁榮,而不是在老圈子里打轉和哀嘆紙媒的衰落。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