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一系列扶貧、監管、財稅政策引導下,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政策杠桿
為了讓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致富,并保障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呼吁多年的金融扶貧問題已經在近些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通常情況下,中國的農村是最具差異化色彩的經濟體,一項政策的落地效果往往取決于最基層執行者的積極性與智慧。而準入的放開、門檻的降低及財稅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又是改變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孱弱局面的制度支點。
按照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大幅減少扶貧對象的目標要求,全面做好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到2020年使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全方位覆蓋貧困地區各階層和弱勢群體的普惠金融體系,能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4年1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王國良在國新辦介紹,貧困戶得到貸款是金融扶貧要重點突破的難題,現在已從扶貧貼息貸款、貧困村互助資金以及小額信貸三方面改善著金融扶貧工作。
2014年3月,人民銀行、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扶貧辦和共青團中央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的重點工作包括:優化金融機構網點布局,鼓勵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加大金融機構在空白鄉鎮規劃設置物理網點的工作力度;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貧困地區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企業通過IPO上市;發展農村保險市場,鼓勵發展特色農業保險、扶貧小額保險等。《意見》還明確金融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的四大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創業促就業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2014年4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大金融扶貧力度,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補優勢,切實改進對農民工、農村婦女、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全面做好支持農村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金融服務工作。
相關政策對貧困地區的不斷傾斜與支持,表明了國家對“發展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貧”工作的重視,到2020年,使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是可以預見的目標,但這無疑是一場攻堅戰。
盡管艱難,但目前在貧困地區進行的金融扶貧改革與試點,已呈星火燎原趨勢,擴展至全國多個省市,其中不乏成功的模式和經驗。
風生水起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可越是貧困的地區,往往越容易成為金融的盲區。農村金融服務不足,一直是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所面臨的一道“坎”,堪稱制約當地扶貧開發的突出瓶頸。應該說,農村普惠金融問題不只是金融問題,更是與民生緊密相關,農民如何更好地分享金融發展的成果,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多方聯合,提供全方位、多系統的支持。
眼下,借著相關政策指導與金融改革的春風,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紛紛以新的實力和姿態向農村市場邁進。金融扶貧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內容,不同的貧困地區針對自身特點走出了不同的金融扶貧新路,為圓貧困地區人民的“富裕夢”作出了有益嘗試。
2010年6月,廣東省扶貧基金會利用恒大地產集團捐贈的1.17億元建立恒大金融扶貧項目。經廣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批準,選定在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的13個縣組織實施小額貸款金融扶貧。2010年和2011年省扶貧基金會已將5680萬元金融扶貧資金劃撥到試點縣市的農信社,全面鋪開廣東省扶貧基金會金融扶貧小額貸款的試點工作。其中郁南縣的經驗和做法尤為顯著。自2011年以來,郁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向全縣貧困農民發放的恒大金融扶貧小額貸款全部投向農林牧漁及服務業,截至2012年12月底,已劃出扶貧貸款999.65萬元,解決了406戶貧困農戶發展生產缺少啟動資金的困難。截至目前,借貸貧困戶生產經營正常、未出現不良貸款。
2012年4月,貴州銅仁市經市縣共同努力,由省扶貧辦、國開行貴州分行聯合推出的開發性金融支持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項目率先在石阡縣啟動,開啟了全市以建立“政府選擇產業入口,金融資金跟蹤孵化,企業引領市場出口,政銀企農四方聯動”為核心內容的扶貧開發新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各區縣結合各自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選準2-3個主導產業報國開行貴州分行審批,再由各區縣政府組織實施,保證了項目的可行性,實現了金融部門“資扶”與政府部門“智扶”相結合。在產業實施過程中,采取“公司+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將農戶、合作社、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推進產業的發展。在此情況下,開發式金融貸款顯而易見地成為主導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為促進銅仁市整體脫貧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11月份,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對全國15個省(區、市)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分四個檔次進行了獎勵,寧夏獲得一等獎。寧夏“千村信貸·互助資金”金融創新扶貧工程的做法在全國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對西部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工程的深入實施具有一定的借鑒與推動作用。2012年,甘肅省委提出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目的也是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與寧夏不同的是,甘肅的扶貧行動中有了大型商業銀行的參與。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小規模的金融扶貧做法似乎越來越難以紓解貧困地區“資金之渴”。“當務之急在于打消金融機構的重重顧慮,增強金融機構的責任擔當,強化小額信貸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協同效應,建立商業可持續的金融扶貧長效機制。” 針對如何解決貧困地區發展中的資金困難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如此說。
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地區為例,各種類型的扶貧小額信貸做得風生水起。巴林右旗農(牧)戶自立服務社是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的下屬分支機構,片區農牧民所需要的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餐飲等服務業貸款以及修房蓋屋等家庭生活貸款,只要有能力償還,都可以向服務社借貸。
中和農信前身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部,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扶貧小額信貸機構。2009年5月,中和農信首次在內蒙古試水,進駐通遼市庫倫旗,當年為庫倫旗1046戶貧困家庭發放貸款609.7萬元。此后,中和農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地區的貧困旗縣逐步扎根開花,截至2014年6月底,其業務已覆蓋27個旗縣,涉及7個盟市,累計發放貸款3.6萬筆,貸款金額3.2億元,有效客戶19146戶,35%為少數民族。
實踐證明,公益性小額信貸扶貧機構在赤峰當地開展的服務,有力推進了當地基層的扶貧工作。這些機構的身份各不相同,也有著多樣化的發展方式,使得當地的公益性小額信貸側重點各不相同,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為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打牢了根基。
創新產品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在服務農村、服務貧困人口的過程中,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包括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增收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采取多變的貸款方式,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幫助解決農村及貧困地區貸款難問題。對于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如果一項產品只能停留在形式意義上的創新,就無法將其真正推廣,也很難給需要資金的村民提供實質性的支持。
而眼下,記者調查發現,參與扶貧的金融機構還相對較少,關鍵環節存在弱勢,致使金融扶貧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公益性小額信貸因其面對鄉村貧困人群金融扶貧的成效和貼近底層的特點得到了普遍認同,但是身份不明、籌資困難等因素也越來越考驗著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事實上,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金融機構近年來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扶貧政策,在定點幫扶、金融扶貧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扶貧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部門也在充分考慮扶貧開發特殊性的同時,積極探討建立免擔保、免抵押的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制度,積極探索雨露計劃、易地扶貧搬遷實施信用貸款的方式和途徑,打造貸款到村到戶的新平臺,同時規范完善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按理說,這種制度上的突破,似乎可以更好地推動金融扶貧產品的創新。
2012年,甘肅省創新推出了“雙聯惠農貸款”專屬產品,由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連續5年每年安排60億元專項信貸資金,共投入300億元,支持甘肅58個貧困縣的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這款產品兼具“輸血”和“造血”兩方面功能,即5年投放300億元貸款,是幫助農民“造血”;貸款執行基準利率,財政全額全程貼息,則是為三農“輸血”。甘肅省財政按基準利率6%全額貼息,每年60億元貸款,5年就要貼息18億元,兩筆加起來,相當于給農民讓利近30億元。截至2013年11月底,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已發放“雙聯惠農貸款”67億元,惠及10萬戶農戶。
與此同時,甘肅還實施了金穗惠農通工程,零距離服務三農。據統計,近兩年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已在省內建成惠農金融服務點1.1萬個,布放ATM、POS機、轉賬電話等自助機具2.39萬臺,建立了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惠農金融服務網絡體系,能夠為全省70%的行政村、90%的農戶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銀行賬戶查詢、轉賬、小額取現、自助循環貸款等基礎性金融服務。彌補了農村網點少、服務能力弱的問題,基本消滅了甘肅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不難看出,甘肅為扶貧對象量身打造的創新型金融產品,符合當地農村的實際,而讓人更加感動的是像農業銀行這樣一個龐大的金融機構,愿意為了貧困農民做出迎合式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或許正是貧困地區金融發展的精妙所在。
在金融扶貧領域,甘肅為全國做出了典范,產品創新的量變積累最終會引發質的變化,相信在金融扶貧深入推進后,深度發酵所帶來的效應將會愈加顯現,金融機構也將會由貧困地區資金的“抽水機”變為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動機”,讓脫貧致富階段急需金融支持的農戶在發展路上“不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