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駿
摘 要:近幾年銀行同業業務發展十分迅速,并且逐漸呈現出對公業務、對私業務和同業業務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在發展過程當中,也不可避免的對我國貨幣政策造成了一定影響。以下主要針對當前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現狀以及銀行同業業務發展對貨幣供給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貨幣供給;影響
一、業務發展現狀
1.業務形式
銀行同業業務最初僅限于商業銀行之間的拆借,以解決短期流動性為主,而同業的概念也來源于此。從2010年至今,我國的同業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在業務類型之上也有諸多的創新。銀行同業業務泛指商業銀行之間及其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業務,具體包括了租賃、基金、信托等機構。如下表所示是銀行同業業務科目。
表 業務科目
2.發展特征
第一,規模擴大迅速,占比快速增加。從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發展趨勢來看,其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規模正在快速的擴展,如圖1和圖2可以看出,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總體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盡管在2012年曾經速度有所減緩,但總體趨勢卻未曾改變,依舊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尤其是從2009年末到2013年6月,銀行同業資產規模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同比增長超過30%,對比總資產的增長速度更是快上幾倍。同業負債上升迅速,同比增加超過24%。
第二,就業務結構而言,同業資產大部分偏重于買入返售,而負債業務則側重于同業存放。如圖3所示,在這16家上市銀行當中,其中在買入返售之上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下降了12.1%;存放同業呈現上升趨勢,上升了4%;拆出資金所占比例呈現上升趨勢,上升了7.9%。在同業資產當中,買入返售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如圖4所示,除了同業存放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各項均呈現上漲趨勢。從總的變化趨勢來看,資產結構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負債結構則變化不明顯。
第三,比之于大型商業銀行,中小型商業銀行資金流入增加,正逐步取代大型商業銀行。同時,在同業往來當中的資金凈流入額之上,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之間的差距還在持續擴大。
二、銀行同業業務對貨幣供給造成的影響
1.優化資金配置
就單個銀行而言,在其運行過程當中,如果短期缺乏資金則可以通過同業業務的方式,暫時獲取所需資金,同時對于讓渡資金使用權的銀行而言,也將獲得一定的收益,有效的優化了資金配置。并且對于貸款需求較多,但是在頭寸之上又較為短缺的銀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擴展規模。就整個銀行體系而言,這種方式表面似乎僅僅存于銀行之間,似乎對貨幣供給并沒有多大的影響,但事實上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資金的優化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率,進一步提升了整個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能力。
2.創造“額外”貨幣供給
目前我國對于貨幣創造管制主要分為兩種方式,即直接和間接管制。尤其是面對近幾年以來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投資需求卻一直處于較為旺盛的狀態,使之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在這種情況之下,銀行主要通過回購業務、同業代付等,一方面規避了管制,對信貸供需之上的缺口進行彌補,另一方面也獲取了“額外”貨幣供給。
3.創造虛擬貨幣供給
銀行之間開展同業業務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資金的融通,而一旦其悖離了實體經濟需求,就容易導致資金和實體經濟之間相互割離,游離于其外,通過自我派生、膨脹等方式流動,從而使得金融泡沫化發展,導致經濟虛擬化。比如某個企業現將5000萬保證金存入某銀行當中,銀行則開出承兌匯票1億。然后該企業利用這張匯票在另一家銀行貼現1億,獲得融資之后再繼續存入保證金,得到新匯票,再貼現……如此循環,由于目前并沒有實現百分百的保證金制度、不承擔兌付風險等,因此在這種方式之下合同雙方都將受益。就整個銀行體系而言,更是獲得了高達2億的凈增款項。然而這僅僅是表面現象,這部分資金由于悖離了實體經濟,因此并不會進入其中進行流通,反而只能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派生等,這種方式提供的貨幣供給就可以看作是虛擬的供給。
三、結語
目前銀行同業業務主要有存放同業、買入返售等類型,且發展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大。而同業業務也將對貨幣供給造成虛假供給、優化資金配置等影響。這就要求要進一步規范同業業務的發展,使其符合實體經濟需求,并不斷擴大其有利影響,從而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紫珺.中國貨幣供給形成路徑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3.
[2]蔣少華.電子支付發展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3]姚昶.信貸資產證券化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影響分析[D].山東大學,2013.
[4]肖睿.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及其對貨幣政策沖擊[D].西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