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伴隨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可增強文化認同、加快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推動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崛起,并能有效抵御強權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在世界上樹立一面中華大旗。我們要站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上,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使它成為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要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助推文化資源的保護;要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拓展中華文化的世界空間。
關鍵詞:文化產業;中華文化;文化復興;傳播
一、高度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優勢及對中華文化復興的作用
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我國發展文化產業具備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如濃郁厚重的文化傳統、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獨特的人文景觀、物華天寶的自然環境等;二是已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2000年我國已步入小康社會,當今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根據需求結構變動的經濟發展規律,隨著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費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旅游、體育等文化消費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三是我國人均占有自然資源相對較少,而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是符合國情、揚長避短的一種戰略選擇。
文化產業對中華文化復興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可增強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長期延續發展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在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背景下,通過文化的內聚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需要堅實的載體。文化產業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新用。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使中華文化以更多形式和途徑融入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它可成為凝聚人心,提升國力的重要因素。同時,能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其次,可加快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是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時代需要。文化通常通過產品對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市場運作的文化產業所提供的中華文化產品能適應發展的需求。文化產業能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增強文化意識的普世性和開放性,并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精華,提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增強其自我更新和改良能力。再次,可推動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崛起。眾所周知,由于國際體系慣性及語言、社會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中華文化的崛起,在世界范圍內面臨諸多不利,存在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西方強勢文化的霸權行徑更使中華文化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文化產業可激發中華文化歷史性、資源性的優勢,并可通過產業方面的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優勢助推文化復興,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此外,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能有效抵御強權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在世界上樹立一面中華大旗,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極為有益。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在不斷幫助極少數發達國家達到許多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標。對于崛起中的中國而言,在當今變幻莫測的國際環境下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尤其是文化層面的利益,并將文化作為中國邁向世界中心的橋梁,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從國內來看,目前,在我國城鄉,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相對于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言,已經形成“戰略性短缺”, 這既關系到建設良好城市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等環境,也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
二、使文化產業成為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文化產業是現代經濟利潤的增長點已形成共識。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它也是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世界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許多國家也都具備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但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場上,并非所有的文化資源都能轉化為文化生產力,也只有少數文化能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從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可以看出,擁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的國家,都在充分利用其文化傳播的優勢影響世界,并使自身文化呈現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奠定了基礎。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發展健康快速,而文化傳播亟待加強。中華文化要成為強勢文化,必須借勢發展,與經濟發展形成合力。
西方文化產業的興起早于我國,西方文化產業對其文化傳播也有著巨大貢獻,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對其本國文化擴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國內文化產業研究和成果轉化日益增多。但現有數據表明,中國的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大,缺乏自主品牌與民族品牌,文化影響力與文化產業的產值極不相稱。我們要研究解決好如何在文化產業中倡導、融入中華文化,并借此提升文化產品民族品牌、增加國際競爭力。如何在文化產業中剔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改造其劣根性,使文化產業健康的發展,造福當代,影響后世。
從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資源分布情況看,產業鏈不完整,尚未形成充分細化的縱向分工,難以確保文化創意和文化產品的規模效應。迫切需要有序地豐富和完善其文化產業鏈。如,文化風尚的形成往往有這樣的市場操作方式:先在技術平臺上培養和形成特定的文化消費偏好,然后才催生大規模的內容產品市場。我國一些文化娛樂企業可以走先構筑最新技術平臺,再強化內容創新的發展路徑。文化企業根據文化產業自身的價值規律,在技術領先情況下,確立盈利模式,把吸收創造的資本反哺到內容創意和內容生產領域,使企業的持續發展促進文化的持續發展。
要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與中國文化產業的互動。從時間緯度上看,互動的變化對文化影響力的增長有著良好的邊際效應;從地區緯度上看,使不同地區間、國際間互動的差異對文化產業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保有良好的邊際效應。可以說,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是能夠循序漸進、持續增長的市場化的力量,在延續文化企業的生命周期的同時,也豐富、創新了文化傳播的內容。文化產業可成為推進中華文化強勢傳播的主力軍。我們要借助產業之路,延伸文化之路。要科學分析外圍環境,利用文化產業化解所謂“崛起困境”,通過文化“軟實力”實現和平崛起,使中華文化持續發展。
三、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助推文化資源的保護
全球化時代,失去文化的主導性,就只能處于文化弱勢,進而影響和制約本國文化經濟發展。中華文化資源中有著中國人永遠需要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認同,中國人也永遠需要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文化產業領域,每個國家應選擇自身強項來發展。文化資源豐富即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提高文化資源的主導性意識可增強文化資源保護意識,提高保護力度。我們尊重文化的共生性,多樣化,并且中華文化本身也是數千年來多種文化聚合而成。雖然文化有共生性特點,但缺少主導性,勢必造成文化板塊中資源的缺失,并喪失國際舞臺上共生資源甚至固有資源的話語權。中國文化資源豐富,由于過去一段時期主導性意識不足,現代保護手段落后,存在著被一些國家“掠奪”、“歪曲利用”的嚴重現象。我國政府自1990年以來,連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2003年,我國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與此同時,制定了《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在新的形勢下,政府也在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貿易規則制定,最大限度爭取我國的國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同時,政府對文化產業因勢利導,強化內功,使文化產業的各個子類在文化資源的保護方面做足文章。這些,無疑都為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但是,浩大紛繁的文化資源保護工作不僅需要來自政府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借助產業運作的力量,運用現代產業手段和市場化操作,利用市場這個巨大的空間。
在目前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需要在市場條件中尋找和建立資源保護和市場狀大的方式。我國許多地方在對待文化資源方面盈利性強,保護性、建設性不足。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因而要將搶救與保護放在首位。如,各地要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或展示中心;分級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要抓住歷史機遇,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化遺產作為載體,嚴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要求,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在將文化遺產當做珍稀物品加以保留的同時,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將其轉化為服務于人類現代和未來生活的文化財富。其中,文化產業起到了一個引擎作用。在現階段的中國文化產業資源體系中:文化遺產的國有比率過高。應通過文化產業來主動地發揮文化資源的多方面綜合作用,使文化資源多渠道地進一步融入經濟發展、融入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同時,積極探索和建立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互動、互補的機制,使文化產業反哺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將能夠納入產業范疇進行保護和搶救的民族民間文化產品與服務,科學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傳播,將具有含金量并能盤活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做大做強,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如,將一些瀕危的民間傳統藝術品和藝術表演形式,經過科學的論證和搶救、整理,通過文化產業的廣泛傳播而推向市場;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富有歷史內涵的文化生態區以及民間禮儀和習俗,通過市場服務的形式進行挖掘、搶救和整理。這些運用產業手段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的合理、科學的開發,將會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與補充。
四、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中華文化的世界空間
中國文化在從古至今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封閉性、保守性較為嚴重。長期的封建社會超長的穩定性文化局面,使得中國文化有著令人窒息的一面。當然,中國的文化體系多數時間處于開放狀態,也汲取并改造世界精華文化。但所受到的沖擊也使中華文化處于被動的地位。“有容乃大”是中國文化的理念,但在歷史進程中,對外來文化常常是被動或無奈地接受,缺乏主動性、選擇性。而對外傳播也缺乏進取精神和出擊意識。“十五”規劃提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2005年7月14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走出去”戰略在文化領域已經基本成型。從現狀看,不僅文化產業的對外實務還未與為中華文化拓展天地緊密相連,文化產業的研究與產業政策也與傳播中華文化聯系不夠緊密,普遍缺少通過文化產業對中華文化傳播并上升到推動中華文化成為世界強勢文化高度的認識與舉措。
今后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為文明共存的理念,那么,文化資源豐厚、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自然具有更強的軟實力。全球化時代,文化理念與方針應當與時俱進。雖然中國的實力在短期內仍不足以和世界主要強國抗衡,但在軟實力部分中國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如,在文化產業輸出方面僅次于英國和美國。在未來,有關“聲望的競賽”(popularity competition)勢必將越來越激烈。文化興則中國興,文化強則中國強。我們應將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與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緊密聯系在一起。興盛文化可以文化產業為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