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芬芬
【摘要】河南擁有眾多非遺文化,通過多種方式存在于非遺影視劇、非遺紀錄片、非遺活動和表演影像等媒介影像,傳播廣泛,使后輩對河南非遺文化及其蘊含的科學、技藝、道德興趣盎然并接納、學習和模仿,從而達到有效的教育傳承。
【關鍵詞】河南;非物質文化;影像;傳播;教育傳承
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文化燦若繁星,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四批、含擴展名錄)104項[1]、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三批)500余項[2],這是中原大地生產生活、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的集中體現。找到有效地保護河南非物質文化多樣性并讓子孫后代了解并傳承的方法是當務之急。“從影像制作本身來看……攝像機更注重材料所代言的當代現實的真實,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對影像所表現的當代文化與社會開放姿態的真實展示。”[3]因此,以影像為載體記錄并傳播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提供可留存翻閱的生動影像文本,更有效地達到傳播的目的。
一、河南非遺影像類別
(一)河南非遺影視劇
因受影視劇商業、市場和票房的影響,非遺文化目前并沒有成為眾多電影創作的主題,創作量少,成功者更是鳳毛麟角,其中關于河南少林功夫的電影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少林功夫是河南省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十年來關于少林功夫的影視劇版本眾多,相關題材熱度不減,最出名的就是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掀起了國內外爭相練習中華功夫、強身健體的熱潮。影片中覺遠大師匡扶正義、抗暴助義的情節更使無數青少年受到一次精神洗禮,影響了國內外幾代人。少林功夫現今更是河南對外文化輸出的重要品牌。由此可見,非遺題材影視劇一旦成功,則是非遺文化最好的傳播使者,受之者廣且影響深遠。河南非遺題材影視劇有以下幾種:
(1)非遺文化是故事發展主因,以專題電影或專題電視劇的方式存在,如曲藝類太康道情戲。太康縣道情戲是河南曲藝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稀有珍貴,歷史悠久,2014年電視劇《天下道情》開拍。這是中國首部專題描述太康道情歷史文化脈絡的影視作品,它向觀眾傳遞了老一輩藝人經歷困苦依然潛心打磨技藝、德藝雙馨的道德理念。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中太極拳、陰陽八卦拳都是影視劇投資制作的常選題材。陰陽八卦拳是河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專題電影《陰陽八卦拳》啟動。河南焦作溫縣的陳氏太極拳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拍攝的電影《太極之從零開始》就是以陳氏太極拳為原型。這些電影中的主角都具備堅毅、果敢、豁達的性格特征,秉承中華武術文化中強身健體、尚武崇德、防身御侮、振我中華的理念。搭載影視劇這趟快車,使河南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承。
(2)非遺文化元素在影視劇中擔當起文化底蘊重任。豫劇被列入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桑派是河南豫劇藝術的重要分支,體現豫劇桑派藝術的戲曲電影《桃花庵》已在2010年首映。
(3)非遺文化擔任影視劇中特定地域、朝代、風土民俗的表征,如傳統民俗、民間信仰、消費習俗。影視劇場景中經常出現的“重陽節”民俗(河南上蔡),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熒屏中為觀眾熟悉的還有河南洛陽關公信俗,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非遺文化作為單一場景文化元素、劇情發展引線、場景背景、造型特點等,如傳統美術作品、技藝、舞蹈等。在熒屏中經常出現的很多體現中華文化特點的情節或者人物造型都來自或起源于河南非物質文化,例如:金鑲玉制作技藝(郟縣李氏金鑲玉工藝)、河南省西平縣寶劍鑄造技藝(棠溪寶劍鑄造工藝)、清豐縣龍舞(獅龍斗蛛舞)、郟縣毛筆制作技藝(郭氏毛筆制作工藝)、滑縣傳統糖塑(吹糖人)、玉雕(鎮平玉雕)、刺繡(靈寶刺繡)、汴繡(開封)。
(5)非遺文化是影視劇中敘事語言的構成要素,如傳統文學、民間傳說、民間知識、傳統醫藥等。位列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經常在影視劇場景語言中涉及的有:針灸銅人、貴氏針灸、黃氏膏藥、安陽燈謎、河南八卦符號文化、周易文化等。
(6)非遺文化作為劇中背景音樂的主要構成,如傳統音樂、民歌、曲藝、戲劇等。黃河號子位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治理黃河類題材影視劇中烘托黃土高原鄉土氣息的必備配樂;佛教音樂中大相國寺梵樂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影視劇中涉及中原佛寺場景時常用的音樂;在諸多熱播劇中也可窺探聆聽到豫劇等種類繁多的河南戲劇。
(7)非遺文化是題材中角色的創作原型,如民間傳說、民間文學。為大家所熟知的文學或傳說中的形象被改編拍攝成影視劇的有董永傳說(武陟縣),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翻拍成電影黃梅戲《天仙配》;花木蘭傳說(虞城)是已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港臺、大陸的多位導演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動畫影像等版本;趙氏孤兒傳說(溫縣)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戲劇、電視劇版本外,2010年由陳凱歌執導翻拍成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汝南縣)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影視劇中常用配樂《梁祝》、電影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各種梁祝文化作品傳承于世;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被大家熟知的影視劇常選題材還有牛郎織女傳說(魯山縣)、白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帝舜傳說(濮陽縣)、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姜太公的傳說(衛輝)、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范蠡傳說(淅川縣)、杞人憂天傳說(杞縣)等。
當然,非遺文化元素以多種形式存在于影視劇中,不是單一呈現,以傳統技藝中的吹糖人為例,或作為場景布置一細節,或成為情節發展導火索,或者是場景語言的內容等。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亦是如此,某一傳統文學或在影視語言中有所涉及,但文學中的原型也會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靈感來源,被藝術家們開發編制成專題影視劇。
(二)河南非遺紀錄片
河南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不應該僅僅被陳列在博物館,變成“文化化石”,應該被人民群眾近身了解、學習,使群眾受到熏陶教育,把河南厚重非遺文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非遺紀錄片可以很好地引起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人體70%的感受器聚集在眼睛里,視覺是占支配地位的一種感覺,視覺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研究和應用也最為詳盡;聲音是一種強大的感情和行為暗示,利用聽覺刺激來拉近與目標群眾的距離,加強與目標群眾的聯系,即使如民間文學一類的靜止文化形態通過紀錄片跌宕起伏的解說、輔以優雅的音樂烘托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因此非遺紀錄片通過生動流暢的音畫效果讓非遺傳承避免了流于形式,做到有效傳播。當前非遺紀錄片大體有三類:非遺民族志紀錄片、非遺民族學紀錄片、非遺商業模式紀錄片。[4]此處所論非遺紀錄片泛指一切以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體進行的、包括人類學意義上或者增加商業元素的、旨在留存珍貴文化并起到教育傳承作用的記錄拍攝成果。
長期以來,河南省各級政府、組織、個人制作了眾多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紀錄片,這些作品以文化紀錄片的表現手法,每一個片長10-15分鐘,以紀錄片的嚴謹性、客觀性和學術性,使河南非遺文化教育得到立體多樣的傳播,自成一種承前啟后的文化教育體系。如:四平調(河南濮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3年河南省紀委編排四平調傳統劇目《小包公》制作出大型電視紀錄片《興衰之道》,主張為官者應具備耿直正派、為官清廉、秉公執法、不畏強權整頓腐敗風氣的高潔品格。
2015年國家級非遺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被拍攝成紀錄片。青少年通過朱仙鎮木版年畫紀錄片中的“神主”“家堂畫”等的影像,體會到中華文化里宗族、祖先、民族團結的意義,通過觀看木版年畫選材、刻版、印制工序等寶貴的原始影像,受到老一輩技藝傳人虔誠、嚴謹工作態度的感染,進而鞭策自我、嚴于律己、提高自我。
(三)河南非遺活動或表演影像
非遺紀錄片以能成梯次、全方位、深度描述非遺文化的專業性存世,非遺活動和表演影像則以現場錄制、氣氛熱烈、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觀眾為優點。長期以來,河南非遺文化和其他地區的寶貴文化遺產一樣,大都通過傳承人口耳相傳得以流傳下來。河南省是勞務輸出大省,很多年輕人不再能靜下心來熱衷于工序繁瑣、枯燥的非遺技藝,使得對非遺真正感興趣的傳承人難以尋覓。非遺活動和表演影像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解決非物質文化無人問津的難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和表演影像錄制從實踐和現場制作技藝入手,讓后繼者充滿好奇和興趣,既提升了后輩對非遺的感性認知度,也擴大了非遺傳播的手段和領域。
如2015年《農民春晚》節目中蘇奇燈籠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制作燈籠畫(河南安陽)。蘇奇燈籠畫是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技藝,制作流程中包含了雕刻、拓印、彩繪等復雜程序,每一項程序都可成獨立學科,需要青少年動手動腦刻苦練習很久才能技藝嫻熟。畫中色彩古樸生香,內容包括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七仙女下凡為人妻、花木蘭替父從軍等,范圍廣泛,或古典神話,或蟲鳥花草,或英雄故事。觀眾通過節目對這個工藝產品產生興趣并買回,在元宵佳節夜里,邊把玩七彩燈籠邊給青少年講述畫中故事,這種教育效果是比教科書教學立體又深刻的。2015年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市南召縣《云彩燈》演出隊伍參加《星光大道》;2013年《舞之河南》專題拍攝國家級非遺項目《蘭考麒麟舞》。這些節目觀眾年齡層次全面,讓河南非遺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涵蓋了豫劇等8種傳統戲劇。2015年,河南衛視《梨園春》開辟了《非遺心體驗》欄目,極好地弘揚了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淮調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西門豹治鄴》講述了西門豹懲除邪惡、帶領轄下百姓修水渠、治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2015年在河南安陽演出后受到廣泛好評,更成為當地開展廉政教育的內容之一[5],促使當地黨員干部以史為鑒、為百姓做實事,問民之疾苦、急民之所需。
二、河南非遺影像現狀及原因
(一)河南非遺影像的不足之處
對于祖宗留下的豐富非遺文化資源,以影像的方式記載、傳播并教育傳承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河南省非物質文化資源數量豐富、地理位置分布廣泛、影響深遠,且無論在民俗、考古、收藏等方面價值都很高,目前河南非遺影像發展不足之處有:
(1)非遺影像數量不多,現存的主要非遺影像種類其他各省也大都存在,影像傳播方式故步自封、守舊、沒有自己的鮮明創新特色。
(2)非遺管理和保護部門已意識到以非遺影像為傳播方式的顯著效果,錄制非遺紀錄片和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電視欄目也日漸增多,大眾保護關注非遺文化的意識在覺醒,河南非遺影像的數量近幾年也突飛猛進,但是與互聯網接軌程度低。河南省較大的非遺影像下載網站只有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原河南文化網和各地市非遺網站,且網站上傳的非遺影像數量、類別有限,百姓缺少一個全省統一的以河南非遺文化為主題的、有專人搜集和管理整理、內容涵蓋各種非遺紀錄片、與河南非遺相關的影視片段、非遺節目回放、表演影像等的平臺。
(3)河南非遺影像目前以非遺文化主題影像居多,如以非遺文化項目命名的電視劇、電影、電視欄目,與經濟生活其他領域融合水平較低,傳播方式單一、無趣、缺少流行載體,不易使大眾駐足留意并耐心關注,因此非遺文化工作人員苦心制作的影像受眾范圍很窄,大都限于年齡層次較高的非遺愛好者或者與非遺文化有關的從業、研究人員,傳播沒有達到預期教育傳承效果。
(二)不足之處原因剖析
(1)非遺管理部門對于非遺項目影像還不夠重視,只是拘泥于非遺文化日常的管理工作;關于非遺影像的開發政策不夠靈活,對國內外已出現的新的非遺影像傳播方式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如靜止非遺影像、動畫非遺影像等。
(2)省級文化管理部門對非遺影像開發促進的統籌協調和行政指導還不足,各地市的非遺文化傳播大都獨自作戰,各自發展、規劃。非遺影像的開發缺乏各地文化部門統一和持之以恒的引導、牽線搭橋和政策推進,非遺影像開發和其他經濟領域的融合力度達不到,造成非遺影像的類別和數量、對大眾的吸引力、傳播的力度不盡如人意。
(3)受河南省相對不夠發達的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各種影像新媒介引入水平較低,大眾對于非遺影像的視野有待擴展,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吸引當前主流影像媒介制作單位關注的場館、影視劇基地、優惠政策等還有待完善。
三、河南非遺影像的發展措施探究
大眾傳媒(包含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出版等媒體……)也成為記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權威、最有效的實現途徑。[6]如河南電視臺時政新聞類節目《播報河南》“非遺之光”板塊,以媒體視角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辟蹊徑地展現給觀眾。河南可以因地制宜開發、鼓勵多種非遺影像種類共存,百花爭鳴、各顯神通地傳播河南深厚的非遺文化。
(1)專門針對青少年、幼兒制作非遺教育影像。近年來非遺+教育的熱潮正愈演愈烈,河南非遺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可開發青少年和幼兒手眼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音樂領悟、美術啟蒙的資源,針對他們非遺文化基礎薄弱、接受能力強、好奇心重又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專門制作以慢節奏、生動、簡易為主要特點的非遺教育影像。如:淮陽的泥塑泥泥狗,孩子們在相關非遺影像的指導下搓泥團,比尋常泥塑美術課程增加了許多民俗藝術沉淀,既鍛煉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想象能力,又更多地了解了河南民俗文化和美術形態;與之有相似作用的還有鄭州香包制作、糖塑、洛陽畫塑、剪紙等。洛陽兒歌、古箏藝術教育影像的廣泛推廣是對中華古老音樂的弘揚。安陽燈謎取材廣博、涵養身心,制作其影像廣泛應用于課堂語文教學、家庭啟蒙,對青少年有智力啟迪、語言文字鍛煉、豐富知識的作用。河南眾多的民間文學如杞人憂天傳說、大禹神話傳說等,與單調的課堂講述相比,通過相關非遺影像多媒體教學,青少年對相關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學習也會更加主動。河南非遺拳法武術項目眾多,如少林功夫、查拳、和氏太極拳、萇家拳、太乙拳、子路八卦掌、回族七式拳、通背拳、南無拳、岳家拳、八極拳、心意六合拳、楊家槍等,這些武術教育影像的推廣寓教于樂,使非遺、教育相互扶持、互惠共贏。
(2)建造可吸引影視制作部門取景的平臺。如有償或免費開放河南非遺文化發源地、非遺古跡建筑、非遺文化展覽館、非遺保護研究基地,或建設非遺文化影視拍攝基地等。如黃帝傳說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此被制作出許多影視版本,最宏大的莫過于電影《軒轅大帝》。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新鄭軒轅湖水庫和具茨山古聚落遺址被改建為文化園區,供旅游、影視拍攝等長久使用。
(3)文化管理部門統一協調,搭建交流平臺,最大化地促進非遺影視與各經濟生活領域的融合,推動非遺影像+教育、城市宣傳、旅游推介、特色商品設計營銷等項目發展。以開封為例,開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等非遺影像等既作為旅游景區宣傳片吸引游客到現場體驗開封非遺文化的原生態,又作為城市的文化名片對外推廣。由政府主導舉辦的洛陽牡丹花會是一項大型綜合經濟文化活動,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項目,其影像的傳播收到了提升城市形象、招商引資、營銷牡丹系列商品、繁榮當地旅游產業等多種深遠效果。用非遺技術提高商品的文化內涵,用特色商品來表現非遺,如木版年畫在祭灶節印“灶畫”、寒食節印“秋千”、端午節印“荷包”、中秋節印“月餅”,文化產品的設計影像是當前流行的營銷主題,這種廣告營銷影像深入人心。
(4)推動遍布城市角落的多樣化靜止、動態非遺影像建設。如公交車上、地鐵上的多媒體播放,街頭的顯示屏傳播,商場中的非遺文化特色商品宣傳,建筑物和公交車外部、街頭宣傳欄、路燈燈桿上的廣告位等都可作為靜止非遺影像的存在方式。
(5)開發非遺動畫影像。非遺動畫影像因內容生動易被青少年接受,利于非遺文化在后輩中的傳播傳承,如依據虞城縣花木蘭傳說、少林功夫改編的動畫版《花木蘭》《少林傳奇》。
(6)推動微信等主流社交媒體和電子報刊、網絡電視上的非遺影像傳播。正在崛起的網絡電視、電子報刊等媒介的作用不可小覷,以微信朋友圈為代表的主流社交媒體的傳播一旦形成流行點,則可成就病毒營銷,打造河南非遺微信公眾號,在此平臺上制作更多接地氣的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非遺影像,成為傳播河南非遺文化的又一個突破口。
總之,河南各地可以積極鼓勵現存的非遺文化與多種大眾媒介接軌,制定靈活優惠政策接納各影像單位進駐取景,讓燦爛的河南非遺項目以專題影像或者個別文化元素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各影像媒介中,得到出鏡宣傳,打造河南非遺文化品牌,把城市宣傳、旅游景區和非遺文化捆綁出鏡。通過非遺紀錄片或影視劇思想滲透、非遺活動或表演影像引導,讓后輩受到多方位立體的深邃文化、藝術、哲理、思想品德、科學、技藝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被教育傳承,從而使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Z].國發〔2006〕18號;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Z].國發〔2008〕19號;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Z].國發〔2011〕14號;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Z].國發〔2014〕59號.
[2]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Z].豫政〔2007〕11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Z].豫政〔2009〕45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Z].豫政〔2011〕88號.
[3]肖平.紀錄片歷史影像的制作基礎及實踐理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3-4.
[4]王家乾,蘇大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非遺”紀錄片的建構[J].電視研究,2013(4):71.
[5]《西門豹治鄴》唱響安陽[EB/OL].新華網,2015-02-26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2/26/c_127518165.htm.
[6]惠恭健.世博影像傳播的種類與實現途徑初探——傳播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河南社會科學,2010(5):64.
(作者單位:信陽農林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