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菊+黃慧民
湖北孝感市是集山區、庫區、湖區于一體的貧困地區,現有大悟、孝昌兩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別山片區縣)、29個省定重點老區鄉鎮和17個插花貧困鄉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34.11萬,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10%,兩個重點縣貧困人口28.14萬人,占兩縣農村人口的25.6%,占全市貧困人口的69.1%。
2013年,孝感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關于扶貧開發的系列戰略部署,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和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大扶貧格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全市共解決5.26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超計劃75.3%;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023元,同比增長13%,大悟、孝昌兩縣主要經濟指標也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健全三大體系 落實扶貧責任
在扶貧開發中,孝感市把健全相關工作體系放在了首要位置。
首先,健全扶貧開發組織領導體系。市、縣兩級都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并對扶貧部門在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工作經費上實行傾斜,重點貧困鄉鎮、老區鄉鎮都明確了分管扶貧的領導和扶貧專干。
同時,孝感市廣泛開展城鄉三類新社區、三個“1+X”服務體系建設和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強化“兩項職能”、爭當“五個書記”(即強化抓好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協助抓好城鄉規劃建設管理職能;爭當致富書記、貼心書記、平安書記、廉潔書記、領航書記),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村級領導班子建設明顯加強。
其次,健全扶貧開發目標責任體系。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召開扶貧開發工作專題會議,以“兩辦”名義印發全市扶貧開發工作要點,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年度目標綜合考核指標,把支持服務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工作納入對市直單位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層層簽訂責任書,完善考核辦法,年底組織考核驗收。市委辦、市政府辦會同扶貧部門對各縣(市)區開展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于重點扶貧項目,實行一個月一督辦,一季度一通報,年底組織驗收。
第三,健全市、縣領導掛點幫扶體系。市、縣黨政領導廣泛建立了聯縣幫鄉駐村扶貧聯系點,在規劃指導、籌措資金、項目建設、工作督查等方面充分發揮領導示范點的帶頭作用,促進了貧困村的脫貧。大力實施“1331”工程,市“四大家”主職領導幫助所聯系的大悟縣宣化店鎮杏沖村等4個貧困村共落實幫扶資金2641.47萬元,有力助推了駐點村新農村建設。
整合三大資源 放大扶貧效益
第一,整合片區扶貧攻堅資源。孝感市將推進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與大別山試驗區建設、大悟脫貧奔小康試點三項工作有機融合,整合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14.63億元,財政轉移支付資金12億元,有力推動了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大悟段、孝昌縣107國道城區段外遷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
第二,整合專項扶貧資源。市級財政配套投入兩個重點縣專項資金1175萬元,占中央、省下達孝感市財政扶貧資金的10%。以上兩縣以縣為單位,以整村推進為平臺,把重點貧困村扶持計劃納入行業發展規劃,從源頭上完善資金整合機制,實現了重點貧困村村平均投入493.6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35.5萬元,整合部門及其他資金358.1萬元。
第三,整合行業部門資源。孝感市堅持以扶貧規劃為依據,從項目規劃開始,以財政扶貧資金為支點,撬動和整合農業、林業、電力、水利、社會發展等涉農資金向老區、貧困地區傾斜。市直行業部門累計投入大悟、孝昌兩縣項目資金12.93億元,同比增長26.28%,促進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六張網”和公共服務“六張網”建設均衡化、均等化。
實施三大工程 推進精細管理
第一,實施片區扶貧攻堅工程。孝感市成立了孝感大別山片區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片區工作要點,明確推進機制和成員單位職責,編制完成大悟、孝昌兩縣《片區實施規劃》和《產業扶貧規劃》,兩次召開市委常委會議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召開全市現場會進行推進,形成了高位推進,合力攻堅的強大氣場。同時,探索創新項目推進、資源整合、社會幫扶、責任考核、跨區協作等機制,有力推動了片區規劃和政策落實。
第二,實施專項扶貧進村入戶工程。超額完成大悟、孝昌兩縣21個重點貧困村整村推進和29個插花貧困村、17個重點老區村規劃目標任務。投入扶貧貼息貸款658萬元,小額貼息貸款70萬元,僅大悟、孝昌縣就新開發茶葉、藥材、林果等特色基地8萬多畝。目前,兩縣已初步形成區域性的茶葉、花生、板栗、藥材、畜禽等支柱產業體系布局,特色產業基地覆蓋80%以上的貧困村和農戶。完成搬遷617戶、2452人,完成雨露計劃培訓4402人,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7505人次,有序推進一系列國家和省級扶貧試點工作,切實加強扶貧優惠政策“靶向管理”,增強扶貧開發活力,提升扶貧開發效果。
第三,實施規范管理工程。大悟縣以扶貧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了《整村推進項目后續管理辦法》及《扶貧項目建設資金管理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嚴格按備案批復項目落實財政扶貧資金,建立了資金項目臺賬。
安陸市建立了項目驗收過程中“一到一有、一張一立、二供二建”的工作制度,“一到”就是施工的工頭或項目施工負責人到驗收現場;“一有”就是有施工合同;“一張”就是在村級公開牌對項目的全部情況進行張榜公示;“一立”就是項目完成要立標識牌;“二供”為提供發票、提供賬號,便于國庫集中支付;“二建”就是財務建賬,項目建檔。同時,大力開展基礎規范年活動,按照“脫貧即出、返貧即入”的原則,完成年度貧困人口動態情況的入戶調查和信息更新。endprint
完善三大機制 動員社會參與
首先,完善對口幫扶機制。孝感市實行“領導干部結對幫扶、部門定點幫扶、縣(市)區對口幫扶”機制,將“1331”幫扶工程與 “一線一點”新農村建設結合,市“四大家”領導帶領80個部門對20個老區、貧困鄉鎮(村)開展對口幫扶,籌措“一線一點”新農村建設資金5834.88萬元。
全市組派了1000多個“三萬”工作隊,進駐到2885個行政村開展“三萬”活動(其中市直110家單位深入130個行政村),實現了全市所有機關和所有行政村“兩個全覆蓋”,投入幫扶村莊環境整治資金1億多元;繼續推行南部縣(市)區對口幫建大悟、孝昌4個鄉鎮,確定包保項目10個,到位資金250萬元。
其次,完善村企共建機制。以開展“千企幫千村”工程為契機,以扶貧龍頭企業為依托,孝感市大力推廣大悟柏園、孝昌鴻翔“企業+基地+村+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企業與村組、農戶利益聯動機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全市共有53家企業與62個村結成幫扶對子,輻射貧困村279個,直接投入、捐助資金2802萬元,新建發展特色產業基地3.9萬余畝,帶動貧困農戶37773人,吸吶低收入人口就業11750人。
最后,完善民間扶貧機制。孝感市老促會積極推動“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扶持、社會參與、老促會辦”扶持老區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入老區調研,確定分期分批實施項目對接,爭取市委、市政府對大悟縣芳畈鎮等4個鄉鎮10個綜合項目予以扶持。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在孝昌建立扶貧基地以來,以橋灣村等3個貧困村為重點,開展示范試點村建設,已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完成扶貧項目100多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孝昌連續5年開展“孝行日”愛心飛揚慈善活動,動員全社會為老區、貧困地區共募集資金4700多萬元,其中2013年活動募集1634.8萬元。民建孝感市委會號召會員企業積極參與“同心·助學”活動,聯合省扶貧協會、市扶貧辦連續三年舉辦巴黎印象扶貧資金捐資助學活動,來自大悟縣、孝昌縣和孝南區的近300名貧困大學生每人獲得3000元的愛心助學金。
創新三大模式 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來,孝感市積極探索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化扶貧、村企共建、資金到戶等扶貧模式,并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品牌。
第一,鴻翔產業扶貧模式。孝昌縣的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農戶投資自營+企業合同收購”、“企業投資+農戶承包經營”、“村集體投資+企業租賃+貧困戶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建立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和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近20個村脫貧,近600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吸納2000余名貧困戶就業。
第二,柏園村企共建模式。大悟縣三里鎮柏園村實行了“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土地流轉二次租賃引資開發模式,即村委會集中租賃,農戶土地再統一租賃給企業,貧困戶獲得土地租賃收入,又可獲勞務收入,村集體也在土地二次租賃中獲得收益。
第三,孝昌“六到戶”模式。孝昌縣在深入分析全縣“兩類”人口貧困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了產業覆蓋、互助幫扶、培訓補貼、住房改善、助學扶持、醫保代繳“六到戶”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直接受益貧困人口達6.75萬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