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縣位于四川盆地北緣,秦巴山脈南麓,幅員面積2330平方公里,轄39個鄉鎮789個村(居),總人口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6萬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典型的貧困山區。近年來,蒼溪結合省市扶貧工作精神,立足于本地實際,以精準扶貧為手段,以城市和鄉村的互動為切入點,走出了一條“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扶貧新路子。
思路與做法
白驛鎮岫云村地處偏遠,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全村僅剩186位留守老人。村民們迫切希望致富,更想自強自立活得有尊嚴,但單家獨戶闖市場,往往被“糧賤傷農”、“肉多嫌肥”的市場法則擋在門外,所以他們急盼村上統一組織,實行訂單生產。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放棄了成都某公司高薪職位,回到家鄉,先后動員社會愛心人士捐資30多萬元,修通了通組水泥硬化路。去年,又組織全村289戶土雞養殖戶成立了土雞合作社,用傳統方法飼養土雞,產品在成都市場上十分搶手,單個雞蛋賣到了1.5元,戶均年增收1800元。
岫云村“支部+協會”的土雞合作社發展得紅紅火火,解決了村民與市場對接“最后一公里”的難題。而這一做法也引起了蒼溪縣扶貧部門的高度重視,縣扶貧移民局積極協調大唐集團四川分公司、省扶貧移民局共同搭建幫扶平臺,捐贈了一臺農產品冷藏車,并邀請省內外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深入岫云村開展幫扶活動,解決了該村合作社的后顧之憂。
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幫扶畢竟只是一時、一事,要想真正脫貧致富,關鍵還得靠自己。為此,蒼溪縣積極探索社會扶貧新模式,開展了“遠山結親”行動。
“遠山結親”行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城里招募1000個精英家庭,與岫云村及周邊1000家農戶結成對子,由農戶一對一地給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質、原生態的農產品;第二階段,針對發展家庭會員速度慢、訂單不穩定的弊端,積極發展企業會員,升級原來的計劃,提出了全新的“遠山結親,以購代捐 ”行動:每個愛心企業和單個成員依據當地的市場價格,認購不少于1萬元的原生態農產品,由岫云村原生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按產品產出季節直接配送到愛心企業或員工家中。這樣既讓企業員工吃上了原生態的放心農產品,激發了企業的團隊意識,同時也為山區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相對穩定的致富之路,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真正實現了雙贏。
岫云村的成功實踐引來外界一片贊嘆,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14年4月19日,蒼溪縣人民政府、省扶貧移民局共同在岫云村舉行了“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活動啟動儀式。來自成都、樂山等地的10余家愛心企業和40余名愛心人士與全村186位留守老人結對認親,一次性認購了55.6萬元原生態農產品,包括大米、豆類、雞蛋、豬肉、菜油、土雞等20多個品種。
同時,縣扶貧移民局組織動員合作社以岫云村為中心,聯合周邊近10個村組建了原生態產業扶貧發展聯盟,按訂單要求規范化組織生產。合作社在成都成立了營銷中心,建立了1000人的營銷團隊,暢通了信息渠道,拓展了認購群體。
要推動“遠山結親,以購代捐”行動的可持續發展,重要的一條是誠實經營。為此,岫云村為每個參與家庭建立了誠信道德檔案,家庭基本情況、種植規模、產品流入愛心企業情況全部記錄在案。同時,積極開展五好家庭戶評選活動,建立“遠山結親”網站,實現了企業、城市家庭與農戶的互動交流。
探索與啟示
近年來,蒼溪堅持以貧困農戶為對象,以整村推進、秦巴山連片扶貧開發等項目為載體,全域全程推進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縣脫貧5.34萬人,貧困面縮小到15%以下。“遠山結親,以購代捐” 作為“結對認親,愛心幫扶”的創新實踐,正是蒼溪扶貧不斷探索攻堅新模式的生動體現。
通過調研,蒼溪縣總結認為,“遠山結親,以購代捐” 行動有四點主要啟示。
首先,這是準確摸清貧困癥結,把扶貧攻堅目標與“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高度鍥合,變輸血為造血,最大限度地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創新實踐。
其次,這是充分了解城里人希望吃上新鮮可口的原生態農產品,山里人希望將自己的原生態產品賣出去的需求,采取互動共贏,建立長效機制的全新嘗試。
再次,這是對社會扶貧機制的創新和拓展,不僅可以動員千千萬萬的愛心企業和人士參與扶貧,而且可以引導城市市民走到農村建立自己的菜藍子工程,推動全民大扶貧格局的縱深發展。
最后,該活動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有利于農村規模生產、產業化經營,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專業合作社架起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橋梁,最終形成“農戶生產,政府搭臺,企業或愛心人士唱戲,專合組織參與運作”的良性互動,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