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啟艷++史娟娟
摘要:
城市、社會和人以及他們之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城市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場文化可以展現一個城市市民的整治經濟狀況和風俗習慣。通過實地探究,對咸陽統一廣場的細部裝修以及周邊環境進行調查,了解廣場的功能。從咸陽統一廣場中秦文化元素的運用、空間營造、種植設計、雕塑和燈光設計等方面了解廣場的規劃和設計,分析廣場景觀設計與秦文化的聯系,對廣場設計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城市廣場;文化;歷史文脈;地域特性;空間營造
一、城市廣場的概念
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建筑、道路、地形、植物等圍合,以步行交通為主,具有一定思想主題和規模的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城市廣場是城市中人流密度較高,聚集性較強的開放空間,是集中展示城市風貌、文化內涵和城市環境景觀等各個方面的場地。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中心,周圍分布著行政、文化、娛樂、商業及其它公共建筑。廣場上布置綠地和設施,能集中體現城市空間的環境面貌,是城市空間環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開放空間,有著城市“起居室”和“客廳”的美譽。
二、秦文化
秦文化早期是處于西部戎狄文化和東方中原文化交叉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區域性部族文化,伴隨秦王朝的統一而躍為曇花一現的時代文化。這種國家形態的確立成就了大秦帝國豐富燦爛的文化,青銅器技術的進步,漢民族著裝的豐富多樣,文字制度小篆、隸書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發行等等。高度發達的秦文化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來重要貢獻,秦在咸陽統一六國,因此在咸陽廣場設計中著重體現秦的大一統思想。
三、咸陽城市廣場應賦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今天的城市開發建設中,越來越重視地方文化特色的保護,歷史文脈的繼承。現代城市廣場的設計中,經常運用歷史建筑符號來表現城市歷史的延續,以廣場空間要素和主題思想來反映地方文化特征和文脈,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廣場往往被市民和來訪者視為象征和標志,產生歸屬感。
城市、社會和人以及他們之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城市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場文化的形成在于它為各種社會生活活動提供場所,可以展現一個城市市民的整治經濟狀況和風俗習慣。文化活動必須在公共空間的適宜環境中得到實現,廣場文化的建設應成為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上的重要內容。廣場設計應考慮一下三方面:
1.文脈性:指從縱向角度反映廣場歷史、文化傳承和廣場特色。
2.環境性:指內容側重于廣場地理位置與特點、廣場的地形地貌以及局部的地勢或自然環境等。
3.地域性:主要指廣場所在地的文化、氣候、風情風俗等的特色。
四、咸陽湖景區調研實例分析
(一)統一廣場——咸陽湖景區的點睛之筆
入口廣場是對外宜傳廣場形象的重要區域,是展示廣場特色的重要空間,也是體現廣場文化特點的重要場所。統一廣場,取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之意,既有千年第一都的歷史自豪感,又有盼望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現實意義。這樣一個名稱用在咸陽很貼切,能很好的提升城市的行象。
統一廣場是咸陽湖景觀規劃區內“盛秦園”的主景區和主入口,從北往南按照景觀序列分三部分,河堤以北為“帝都龍韻”,主要由8根12米高的龍柱、14米高的秦始皇雕塑等組成,反映咸陽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都地,用“九”來寓意圓滿、統一和盛秦時的豐功偉績;河堤以南至灘面平臺,主要由秦朝時統一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的版圖來構成“版圖廣場”;灘面平臺至親水平臺主要采用秦瓦當夔紋半圓形圖案來構成,整個廣場以秦文化為主線,反映秦橫掃六國統一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
咸陽統一廣場集休閑、文化、娛樂于一體,采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融進了傳統的建筑部件、細部造景等,并通過水井、石刻和碑廊等歷史人文景觀來加強廣場的傳統文化氣氛。
(二)咸陽古渡——字體文化元素的運用
“咸陽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陽城西遷到渭水驛,據咸陽地方志記載,“咸陽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
在咸陽湖濱水景觀設計中,設置了咸陽古渡景點,平面形式采用了秦文字小篆,秦統一文字,將造型獨特,筆跡優美的篆體作為通用文字,設計中以秦代小篆優美字體形式為起點,以秦代戰船為設計原型,通過對元素的抽象處理,元素的加減法,最終設計出咸陽古渡景觀節點,展示了古咸陽風韻。
(三)尋仙島——“一池三山”的景觀格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根據這個傳說,在咸陽湖景觀設計中便設計了“尋仙島”景觀節點,景點由三個小島組成,再現了秦尋仙求長生的歷史場景,使人們在游園的同時感受古代傳說的文化魅力。
統一廣場,咸陽湖,咸陽樓作為一個整體境區,應更多的增加歷史文化因素,咸陽城內地上文物古跡匱乏,三千年古城的風采,僅存于書中。但建筑泯滅,文化長存!要想展現古城的魅力,必須從書中挖掘素材,商鞅變法,指鹿為馬,約法三章,鴻門宴,蘇武牧羊----多少典故可以作為雕塑題材;漢賦唐詩,多少涉及咸陽的名篇佳作可以書法美的形式展現,使人于碧波綠海之中,有所賞,有所思,有所學,有所悟,既怡情又增智,既彰顯古城厚重的歷史質感,又給咸陽湖增魂添魄,達到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