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君宇
摘要:
近日,新華網上公布了一組名為河南伊川“褲腰帶”大門的組圖,作為一座地標性大型公共景觀雕塑,其怪異的造型激起了強烈的輿論風波,一度引來眾多網民的調侃與抨擊。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標志性雕塑做為公共藝術對城市品牌戰略意義的重要性。而在褒貶不一的聲音下,伊川這座被戲稱為“褲腰帶”的景觀雕塑是否完成了做為城市標志的使命?通過對這一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剖析,并且透過這件個案對中國城市公共雕塑仍然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褲腰帶”大門;公共藝術;景觀雕塑
隨著新華網5月13日在網絡上對這座外形酷似一條長褲帶的公共雕塑照片的曝光,各種網民的吐槽,批評和質疑蜂擁而至。有說其像紅色“褲腰帶”,又有說仿佛像一個大圈套, 以及年度十大丑陋雕塑的有力競爭者等等,言語之中充滿諷刺挖苦。但也有個別人認為此門造型簡潔優美,恢宏大氣。雙方各持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雖然說美丑與否,俗雅高低這類爭論在藝術領域見仁見智,再平常不過,而在大多數民眾都覺得其“不美”的情況下,類似“褲腰帶”大門這樣公共財政出資建設的項目是怎么通過審核立項動工的?也許其背后機制的運作方式一時還不能被民眾所悉知,我們卻是可以針對這一公共雕塑究竟“不美”在哪里,及其在民意缺失的建立過程中所彰顯出來的典型中國城市公共雕塑問題,進行一番反省與思索。
一、“褲腰帶”大門的造型概況
據悉,這座大型公共雕塑實為河南省伊川縣洛伊快速通道伊川界的伊川北大門,北大門是位于新近通車的洛陽洛伊快速通道,伊川和洛陽交界的地方。該大門外形是巨大的U形鋼架結構,前后兩面覆以金屬鍛造的浮雕,上下面貫通。通體被漆為紅色。從整體造型上不難看出其使用了拱門元素,同時結合了現代派雕塑中未來主義的抽象造形形式,或許還借鑒了美國1947年于密西西比河畔所建的圣路易大門(右圖)。只不過設計者將拱門的傾斜角度放低到了非常靠近地面的位置,同時橫貫公路,并整體向北部傾倒,在視覺上仿佛一個捕獵夾子合閉的瞬間,或者即將踏向地面的馬蹄鐵,明顯給人心理上一種岌岌可危,壓抑與不快的感受,難以令人親近。其表面鍛銅的浮雕仿古紋飾以二方連續的方式并置,談不上有何新意,也無任何地域特點。且從周邊環境上來看,由于其地屬交通要道,過于繁復的淺浮雕紋飾并不能吸引人的目光停留。反而在視覺上有一種拖泥帶水的混沌之感。在空間環境的規劃上,整個造型并沒有較好的涉入空間,而是在原本開拓的視野前上方形成了一道視覺阻隔,將原本空曠的視野感受進行了分割與圈限。唯一的做為門牌的標識功能,即雕塑中央上方碩大的“伊川”二字,其醒目突出的位置與高高在上的姿態,使得在整體感覺上雕塑部分已然淪為了字牌的陪襯基座。在投入如此之巨的公共藝術項目中,在地方標志作用上,其品質和一般的地名標志牌并未拉開本質距離,那些伊川相關部門負責人自稱的造型簡潔、氣勢恢宏、曲線優美等特點實屬牽強,也難讓普通人感受到“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作用”。更不必提及實現其做為城市文脈的延續與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命。在注意力經濟大行其道的年代,“褲腰帶”大門確實起到了宣傳的作用,讓伊川“一夜成名”。然而這樣的名聲,想必不是當地政府與百姓希望建立的。
二、“褲腰帶”大門背后存在的機制問題
在網絡上,許多網友并未止于吐槽這座大門的外形。而是進一步行使公民的權利,提出質疑,如是否有必要花費巨額錢財在這種“形象工程”上面,以及為何從早期設計投標到施工到竣工都排斥民意參與等等的問題。在我看來,門面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與氣質形象,有著自身特殊的重要性,可知當地政府的目的很明確,希望藉由地標性的公共藝術造景來打造城市形象,樹立個性城市文化品牌,此舉本無可厚非。然而,據媒體報導,北大門設計方案出來以后,并沒有向社會公布,也沒有公開征求過群眾的意見。大門剛開工建設就引起了不少爭議。在公眾普遍不叫好的情況下,納稅人出資的項目為何悖逆民意?如今公共藝術界已達成共識:“公共空間不僅屬于藝術家也不僅屬于政府決策者,更屬于全體國民。這一點是所有藝術家必須充分認識到的對待公共藝術的原則。”[1] 顯然,伊川政府并沒有很好的履行這一原則。在民意缺席的情況下,公共項目堂皇啟動,在民眾不滿的情況下,公共項目如期進行。
這些年來,全國上下,大小城村,無論富裕還是貧窮,不管有無必要,都爭先恐后地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規模之大,花錢之巨,建造之豪華,令人瞠目。此座公共雕塑也可以說是步其后塵。不難看出,其并未逃出“碑”性城雕的本質。所謂“碑”性城雕,即“一任領導期望在任內的業績有直接的形象體現,因此大力改造城市風貌,特別期望能以‘紀念碑的方式永久地讓人們追憶,結果,城雕變成了極少數決策者的認識雕塑和了解雕塑的實驗田和公共審美的練習稿。留之礙眼,去之可惜。”[2]
三、從伊川“褲腰帶”大門看中國城市公共雕塑問題
“褲腰帶”大門的輿論風波不僅僅是藝術之爭,也反映出民眾對公共財政資金使用缺少知情權和發言權的現象之抱怨。近年來,隨著百姓對城市生活中公共藝術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仍然有不少奇葩公共雕塑橫空出世讓人驚詫,如河南的大背頭彌勒佛,新疆的飛天女媧,諸如此類雷人作品的屢禁不止,正應了那句老話:“言知之易,行之難。”指責容易,而真正克服弊端卻難也。機制的缺陷仍然普遍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百姓在公共財政資金支配上缺少話語權,還會有更多的奇葩公共藝術以及建筑讓我們瞠目。百姓的調侃就是對相應機制的不滿,在審美的討論之外,民眾的期待更應當被關注。
另外,公共藝術呼吁立法已有十余年頭,如今形勢愈發迫切。 今年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雕委藝術委員會主任吳為山就城市雕塑立法提交了提案。他認為目前大多數超大型的城市雕塑內容空泛、形式簡單,水平一般,歸根結底是沒有文化價值體系的支撐。對此,他提出了應對城市雕塑立法的呼吁。為了確定城市雕塑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建設美麗中國,合理地制定城市雕塑規劃和進行城市建設,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急需制訂城市雕塑行業全國性的法規和行業標準。從根本上抵制那些奔著名利而去的平庸藝術作品極創作者。
還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如今全民參與公共藝術空間營造的意愿已較過往大有提高。每年網絡上最丑雕塑評比的熱鬧非凡就是最好的證明。與其全民參與吐槽,不如全民參與設計以及投稿評選。只要運作機制能夠通過立法公開透明化,少了暗箱操作和利益共同體的遮遮掩掩,在如此發達的網絡時代,實現這一全民選舉過程并無難度。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大家的共同努力,未來在我們的城市公共環境中,百姓群眾能夠有更多的決定權來選擇自己生活的環境要怎樣規劃布置,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的公共雕塑藝術作品誕生,漸漸取代如今魚龍混雜的城市公共藝術現狀。
【注釋】
[1]馬欽忠,雕塑、空間、公共藝術[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34
[2]馬欽忠,雕塑、空間、公共藝術[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21
【參考文獻】
[1]馬欽忠,雕塑、空間、公共藝術[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2]溫洋,公共雕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永輝、鴻年,公共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