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琪
摘要:
信號山歷史街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是德國殖民者最早進行城市規劃的邊緣地段,本次主要研究范圍,由大學路、江蘇路和黃縣路三個社區的部分歷史街區組成。
關鍵詞:信號山;歷史街區;街道;歷史
青島是位于中國北方海岸線的中部的海濱旅游城市。這座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以它依山傍海的獨特自然風光和殖民入侵的特殊歷史,被列為10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僅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風貌,還保留了那些刻有時代烙印的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
初次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是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學會在雅典通過的《雅典憲章》:“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街區,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我國正式提“歷史街區”的概念,是在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
青島市于 1994 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市人民政府制訂了《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 年)》,并確定了名城保護的總體原則。在此基礎上,市人民政府又于 2002 年 6 月批準實施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確定了十條重點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信號山歷史街區就是其中之一。
青島是一座海濱城市,在彎曲的海岸線上盤延著許多條美麗的街道,如貴州路、太平路、萊陽路和東海路等。青島又是一座山城,市區內有近20座大小不一的山頭,有的道路環山而建,成“O”型;有的環山半周,成“U”型;有的為了減小道路的坡度,被修成“S”型。但無論是依山還是傍海,青島的街道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基本上沒有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路。
信號山歷史街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屬于江蘇路管轄范圍,南臨青島灣,北鄰觀象山、東鄰八關山風貌保護區,西鄰觀海山風貌保護區。規劃劃定的信號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為:以信號山為中心,沿江蘇路、齊東路、萊蕪二路、大學路至海邊的地段。
信號山歷史街區是德國殖民者最早進行城市規劃的邊緣地段,信號山南部建有德國總督私邸,江蘇路則是高級庭院住宅集中地。本次主要研究范圍,由大學路、江蘇路和黃縣路三個社區的部分歷史街區組成。
大學路算是青島最早的路了,古代青島山的泉水、溪流匯聚于現在青島第三十九中學一帶,沿今天的掖縣路、龍口路、大學路,蜿蜒流入黃海,這就是青島河。海水漲潮時,海船可以進入青島河,但隨著城市飛速發展,青島已經從小漁村變成了城市,以前的原始景象是現在的人們無法想象的。那時青島河入海口有個漁村叫“青島村”,明代萬歷年間開放為港口,清代后期日漸繁榮,形成一座市鎮,形成了青島鎮,青島鎮沒有城墻,百姓就把青島河上的木橋這一區域叫東關,沿河一帶叫東關街,這就是青島最早的街道了。
德國占領青島以后,沿著青島河鋪設了一條現代馬路,并在今黃縣路口建了一座石橋,使馬路向北延伸,叫奧斯帕斯街,并建立俾斯麥兵營。之后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于1924年利用這座兵營的房舍開辦了私立青島大學,學校前的這條馬路就叫大學路。
大學路上一直有大學,與大學路并行的青島河,一部分填平,一部分用石板覆蓋,路面變得寬敞了,但是大學路東部屬于緩坡山路,彎道較多,行駛車輛都要減速慢行。大學路從8號到50號,雙號一側的20座花園小樓,均已列入青島市第二批歷史優秀建筑名單。步行于大學路,濃郁的文化氛圍、周圍學校操場打球的學生,讓此安靜又不失青春活力。
江蘇路自1899年動工興建,最初很短,后來擴建至熱河路與膠州路路口,是一條坡度較大的道路。初建的時候以德國首相的名字命名叫俾斯麥大街,1922年已改名江蘇路。自南向北先后與廣西路、湖南路、沂水路、龍山路、伏龍山路、萊蕪一路、蘇州路、觀象一路相交會。30年代青島城市建設評比中,江蘇路以馬路整潔、建筑美觀、市民文明而被評為青島模范路。
德國占領期間,由于信奉宗教的原因,上世紀初就分別在曲阜路與江蘇路建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基督教堂除去禮拜天,平時很少有人來,環境較為僻靜。教堂東面曾經有一所德國僑民子弟學校,南面曾是總督府小學,專收歐洲在青島僑民的子女,不準中國人入學。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改稱江蘇路小學,現在叫實驗小學,校史已百年有余。
江蘇路、平原路交會處有一座青島規模最大的醫院,原來是總督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后是山東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也就是現在青島人俗稱的“山大醫院”。由此向北是青島有名的六路口,除去江蘇路南北通行外,還有龍山路、齊東路、伏龍山路、萊蕪一路、蘇州路、觀象一路在這里交會,錯落有致,成為一道景觀。
德國占領青島以后,在信號山山麓建了總督官邸,并在官邸四周劃出大片土地,而且作為私人領地,禁止他人入內。日本占領青島后,這里作為日本守備軍司令官邸,仍是禁區,周圍既沒有建筑,也沒有街道。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沿著原德總督官邸圈的土地邊緣修了一條馬路叫黃縣路,東起大學路,西至龍口路。
黃縣路有許多名人舊居,著名作家老舍于1934年到青島,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但在1936年辭去大學教授的職務改做一名專業作家,并遷到了黃縣路4號居住,當時這里全是樹林,只有這一座小樓房。今天的黃縣路是T字型,老舍故居是在通往大學路的一條支路上,這里的路面很窄,剛好能通過一輛汽車。目前能看到的青島河橋僅有黃縣路上的一座,2009年進行維修,并建有木棧道,目前是一處小景觀供周圍居民休閑娛樂。
黃縣路是青島最美的街道之一,兩側都是有花園的單體小樓,并且這中間沒有插建其他建筑,因為這條街道對舊貌保護得很好,好多電影拍攝會選擇在這里拍外景。
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遺留了時代印記的老街道,還有各界名人留在這座城市中的往事,這一切都見證著青島百年歷史的脈絡。青島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她的秀美,更在于她的歷久彌新和器宇不凡。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