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娟娟++邢啟艷
摘要:
通過對場地預留物在景觀設計中的再利用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探討了預留物在園林景觀中的利用價值及其預留物的再利用對于當代景觀設計的意義,并思考了將來在國內景觀設計中應用預留物的困難和對策。
關鍵詞:預留物;景觀設計;再利用
古希臘的哲學家曾說過:“沒有什么會消失,也沒有什么會憑空產生,所有物質彼此轉化”。場地預留物在景觀設計中的再利用,正是將無用轉化為有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變廢為寶。設計師們將自己的智慧灌注在原本將要失去生命的這些物體上,使之獲得新生,這樣的設計過程是充滿挑戰和意義的。
一、什么是預留物
“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生態環境的最大保護創造出人類宜居環境,基于對廢棄物再利用的想法,景觀設計師越來越重視原場地中預留物的景觀化利用?!痹O計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發現源于場地本身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對和諧環保的夢想,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日益清晰,對原場地預留物進行理性地有組織地進行開發將使之重新成為一道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風景線。
(一)預留物的定義與分類
預留物即我們常說的原來場地中被遺留下來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棄置不用或基本上已失去其使用價值的物體。預留物的分類方式有許多種:按來源可分為原來場地上留下廢棄物和場地上建造建筑物時留下構筑物等;按其形態可分為大型預留物、中型預留物和小型預留物;按其利用性質可分為可移動預留物和不可移動預留物;按其處理方式可分為整體保留預留物和部分保留預留物;按其化學組成可分為有機預留物和無機預留物。
(二)預留物在景觀設計中的利用價值
預留物在缺失了其原始功能之后,同樣可以發揮其不同的使用價值。將預留物再次利用于景觀設計之中,不僅可以發揮其廉價的經濟優勢,而且通過對其獨特的解讀方式,還可挖掘其中的藝術、生態及文化價值。其實在景觀設計中,預留物的應用形式更加靈活,預留物應該得到廣泛的利用與開發,既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又是一個新的設計理念。
(三)預留物處理不當帶來的危害
預留物在景觀設計中通常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因為預留物處理不當既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又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一方面,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現在的景觀設計經常是在廢棄或者荒蕪的土地上進行,在這些地方多半堆積著生活垃圾、舊的建筑、枯死或者隨意生長的植物等,那些舊的建筑物拆除不僅要浪費很多的人力財力,而且會產生很多的建筑垃圾污染環境,原來的老樹移植到別的地方不僅要填土,浪費財力,而且很容易導致當地生物鏈的破壞。另一方面,現在建筑都將空間延伸到地下,而地面上便會留有出風口等構筑物,無法移走或者掩埋,給景觀設計帶來很多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地下的空氣流通。
二、預留物的處理與應用
眾所周知,景觀要素包括建筑、地形、植物、山水等,其在景觀的營造中占著主導性的位置。作為景觀營造的新材料,預留物能夠不做任何的修飾,直接參與造景,節省加工時間;也可以間接參與造景,節省資源。
(一)預留物的保留和更新
在景觀設計中,原場地上經常會有許多預留物,像原有荒廢建筑、或者是生產設備、原有古樹、以及一些廢棄物等等。傳統的做法是將其作為垃圾全部清除移走。隨著美學觀念的轉變以及世界性歷史遺產保護觀念的拓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些看似丑陋的事物同樣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見證。所以,在景觀設計中,對原場地預留物的保留并賦予其新的功能,已經成為現在景觀設計的普遍做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東校區初始的設計中就保留了原來陜鋼廠的特色,原來的廠房改造成教學樓或者個性商鋪,而且在整個校園的景觀設計中保留了原來陜鋼廠的主道路兩旁的法桐樹,還將原來陜鋼廠的生產設備作為小品置于景觀中,讓人在校園中能充分的感覺到這個地方原來的濃濃的時代氣息感。
(二)預留物轉化為景觀藝術品
隨著時間的發展,景觀設計中預留物也是各式各樣。在充分掌握這些預留物的固有特性的基礎上,設計者能夠發揮創意,將其塑造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觀藝術品。中山岐江公園是在一片廢棄的、污染的、殘破的造船廠舊址上修建的,場地上散布著就得船塢、鋼架、鐵軌、水塔、舊機器等。這個案例充分體現出景觀設計師如何將預留物改造成富有吸引力的、生動的藝術作品,并賦予其新的功能,促進城市更新。其中島上的水塔被設計成琥珀水塔,新的科技玻璃外殼在白天吸收太陽能,晚上釋放光芒,照亮岐江和城市。其內的水塔宛如古世紀的的昆蟲,不經意間被凝固在絢麗的琥珀中。另一個水塔的設計理念是去除了其水泥外衣,留下其鋼構骨架。還有生銹的鐵軌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伴以茂盛的鄉土野草,構成公園的中央通道。白卵石取代了原有臟亂的石灰巖石礫,創造出景觀的視覺沖擊。鋼軌鋪設和場地工業材料的在利用,創造工業社會的歷史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預留物的再利用對于我國景觀設計是極有意義的,它意味著以一種更加科學的方式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對話關系,以一種更節約、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方式建造城市景觀。當然,將預留物用于景觀設計,目前在觀念、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決策者、設計者和施工中的共同協作來解決。如果預留物能廣泛用于景觀建設之中,將會為緩解預留物帶來的環境壓力開辟一條新的途徑,同時對于推動“節約型”城市環境建設、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創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環境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威廉·S·桑德斯.設計生態學——俞孔堅的景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02)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