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劍峰
新聞采訪和編輯是一門技術,“技術”這個詞不是調侃更不是貶低。此文所稱的“技術”或“技術呈現”,是指在采編工作中的采寫技能、編輯處理能力,這些完全可以稱之為“技術”。當然,技術并不代表非主觀非能動,采編技術還是以智力支持為根本的。
在此強調“技術”對于采編工作的重要性,是讓采編工作首先回到技術層面,從而更能清晰地把握采編工作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一切采訪和編輯工作,最后都是通過技術呈現來傳遞給受眾,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技術和處理水平以及意識的差別,不同媒體對同源稿件的最終呈現有天壤之別。
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后、去往新聞現場的路上和在新聞現場的采訪及其后的寫稿,都要有技術呈現的意識,此新聞事件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展示這個核心,內容不夠豐富怎么辦,新聞的外延在哪,這是記者要考慮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為后期的編輯工作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技術呈現資源。編輯拿到稿件后,除了正常的刪改字句、安排版面位置等常規工作,處理稿件的大部分精力都應該放在技術呈現上來,哪些內容需要放大處理,哪些需要配圖表,哪些內容要進行鏈接豐富。
只有對技術呈現的思維貫徹到位,整個采編流程均具備技術呈現的意識和行動,最后的傳播效果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一、技術呈現可展示新聞的核心
新聞是一個過去時的概念,發生了的事實不可再現(預發新聞不在討論之列)。如何向受眾更生動全面地再現新聞事實和現場以及還原新聞事件的過程,這要求采編雙方共同努力,充分地利用技術呈現的多種手段,把新聞稿件最核心的內容展示出來。
記者去往新聞現場和最初在新聞現場看到的,絕大多數都不是新聞的核心內容,但許多記者把筆墨浪費在這里。新聞核心內容一定是你用心觀察到的和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是新聞事實的關鍵所在。把握住這個關鍵,應該把全部的技術呈現手段運用在這里,一處著力其他略過。一個新聞有一個或者多個核心,但最最核心的一定只有一個。
沈陽本地媒體對于海鮮市場宰秤有過多次報道,商販宰秤的方式是用厚重的膠圈捆綁螃蟹來增加重量,從而達到多收錢的目的。這個新聞的核心是揭露膠圈增重的秘密,那么,技術呈現也要運用在這里。
一個記者買了1.5斤螃蟹,把膠圈解下來稱重顯示膠圈重8兩,把這兩次稱重均用圖片來呈現,并且在下面進行了文字說明。這樣的技術呈現對于閱讀來說非常便利,一看即明了。所以說技術呈現并不難,也并非是高精尖的手段。
如果不利用技術呈現的手段,而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去敘述第一次稱重多少、第二次稱重多少,既浪費版面又不利于閱讀。對于新聞核心的展示和還原更無益處。
二、技術呈現可豐富新聞的內容
在采編實踐中,有許多新聞內容是冷門的,不容易被受眾快速理解和讀懂。在科技類、工程類等領域,因其內容冷僻,供采編可用的內容不多,給采編者帶來的困難相當大。如果對這樣的新聞不進行技術呈現,不輔以多樣化的呈現手段,不但采編者看著費勁不懂,讀者更是一掃而過,這樣的報道是沒有傳播意義的。
有些科技類的報道,只是對科技成果進行簡單復制,除了科技工作者沒人能懂。一些工程類的報道,只是把工程進展用工程化的語言進行描述,除了施工人員沒有人能明白。如果在這些題材上運用技術呈現的手段,采編多下功夫,豐富其內容,解讀其玄機,給受眾一個易讀能懂的報道,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對于日凌這種天文現象,這樣的冷門題材如何豐富其內容,對采編部門的技術呈現能力是一個考量。除了一個并無太多內容的消息之外,通過技術呈現可以做5個方面的內容以彌補其匱乏:1.單設小欄目解釋什么是日凌;2.日凌發生的時間用表格展示;3.日凌曾困擾“嫦娥”探月的新聞鏈接;4.太陽惹的禍還不少的新聞回顧;5.做圖來說明日凌發生對衛星信號的影響。
采編人員用這樣的技術呈現把一個簡短的稿件豐富起來,使這成為版面的一個重點內容,把一個不易理解的內容,通過技術呈現,變得一看便知一讀就懂,閱讀沒障礙,版面生動不死板。這是采編工作中追求的理想效果。
三、技術呈現可拓展新聞的外延
在新聞稿件本身之外,還有與此新聞相關的新聞內容,統稱為新聞外延,也稱新聞鏈接、新聞縱深等等。這是媒體給受眾提供更廣泛的閱讀而進行的努力。當然,新聞外延不能喧賓奪主,但是能夠恰當地運用技術呈現的手段,新聞外延就是錦上添花。
如果一個新聞稿件本身的內容不夠豐富,可寫之處少之又少,更需要通過技術呈現來更多地豐富和拓展新聞外延。這也說明采寫者掌握技術呈現是非常重要的。
網絡時代搜索相關資訊非常容易,與一個新聞事實相關的外延內容也非常多。但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復制和羅列,堆砌在新聞稿件后面當成一個后綴,這和本文倡導的技術呈現就相差甚遠了。
如何更好地把這些內容服務和附屬于新聞稿件主體,這需要真正地掌握和運用技術呈現的手段。
沈陽一家媒體報道地下停車場的坡道,結論是角度太陡對于駕駛者的技術要求很高。此報道調查了6家停車場,也較詳細地敘述了這幾家停車場坡道的情況,但是終歸是大同小異。
采編者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技術呈現的手段對新聞內容進行了拓展,一是彌補新聞的單一性,二是提供更多的資訊。在此稿件的右上位置用圖示的方式,列舉了6種車輛爬坡的能力。這樣的技術呈現,就使整個稿件活躍起來,極大地拓展了新聞的外延,并且和新聞主體結合得很完美。
技術呈現是一個簡單卻不容易掌握的采編能力,在采編實踐加以運用更是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堅持。在此只是略作總結,以期見到更多更好的技術呈現來提升整體采編能力。
(作者單位:遼沈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