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群
【摘 要】我國在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軟件教育體制調整的速度滯后于軟件產業發展的速度,軟件技術專業在我校開設以來,不斷總結高職院校軟件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依托信息行業,對接軟件產業,探索互利雙贏的工學結合途徑,構建校企循環互動的軟件工作室,形成科學的高職教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工作室 軟件人才 校企循環
我國從2004年至今,一直將軟件技術人才列為緊缺型人才。據預測,當前我國軟件人才的需求量為100萬人左右,且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軟件人才供給量方面,我國普通高等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為軟件人才市場輸送的部分畢業生人才通常被認為實際操作能力不足。而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任務,恰恰能夠提供創新實踐、溝通協作等綜合能力均衡的軟件人才,并且能夠有效降低人才培養成本和使用成本,縮短人才的培養周期。
但目前我國在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軟件教育體制調整的速度滯后于軟件產業發展的速度,培養模式單一且沒有持續性,校企合作措施不完善,專業建設沒有深度融入軟件產業鏈,課程設置和課程評價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銜接不夠緊密,創新能力與再學習能力弱,使得所培養的軟件人才在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方面均不能達到社會所需軟件技術人才的要求,同時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因此,我們要依托信息行業,對接軟件產業,探索互利雙贏的工學結合途徑,構建校企循環互動的軟件工作室,形成科學的高職教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素質;進一步改善校內和校外的實訓環境,引進和豐富各種實訓環節的選題項目,優化實訓與實習方案,提高實訓質量;將工程實例引入課堂教學,使教、學、做融為一體。
校企循環互動的工作室的建設,要求學校與企業方在專業定位、課程設計與實施、雙方教師教研科研、工作室應用建設、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的相互交流與協作,根據市場對人才技能的實時變化,而不斷進行循環互動,其目的就是提升學生技能,為企業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為使構建的工作室能有效地進行校企循環互動,我們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相關建設:
1. 專業定位動態化:跟蹤行業先進技術,形成跟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定位的機制,將走訪行業協會、調查企業、回訪畢業生及召開專家研討會等作為進行專業定位動態調整的手段。
2. 辦學模式合作化:深度融入軟件產業鏈,校企合作模式規范化建設,與企業實行合作培養、合作建設、合作就業。與企業共同商討教學計劃、課程改革與實施,共同進行工作室建設與項目實訓方案制定,共同進行學生技能考核與崗位推薦。
3. 核心課程精品化:優質專業的建設是以優質課程建設為基礎的。課程建設與實施充分結合當前主流技能項目,以職業崗位為課程目標,以職業能力為課程內容;以知識模塊為課程結構,以最新技術為課程視野;以主流技術為課程核心,以雙師教師為課程主導。
4. 教師隊伍優質化:構建校企循環互動的工作室的同時,要把學校的教師隊伍培養起來,教師隊伍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專業建設的成效。我們要求專職教師主攻一個專業方向、主講一門核心課程;主編一本特色教材、主持一項重點課題;承接一個工程項目、落腳一個實訓基地。要求企業教師教好一門專業技能課,參編一本實訓教材,提供一項技術支持服務。
5. 教學環節一體化:構建知識技能體系,通過校園工作室的建立,融“教、學、做”為一體,通過真實的工作任務情境,提升學生實際能力。
6. 課程評價標準化:建立學校與企業聯合管理和考核機制。實行“教學管理連續化”和“考核方式過程化”,更注重項目各環節的實施評價。完善教學質量標準、課程考核標準和課程管理標準。
高校教育在培養學生項目經驗、工程經驗方面的欠缺拉大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距離,如何解決技能實戰型人才培養是擺在企業與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按照專業定位與崗位需求,從以上六個方面進行專業建設,構建科學的知識技能教學體系,強化教學環節一體化建設。通過校企循環互動的工作室的設立,方便我校軟件技術專業近兩百學生體驗真實工作情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代鈺,張斌,楊雷,等. 多元化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9(22).
[2]趙繼會. 工業軟件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報告[J]. 經濟研究導刊.
[3]倪顯良,加慶波. 淺析“社會學導制”培養模式及其展望——基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2).
[4]吳衛平. 職業院校如何推進校企合作[J]. 兵團工運,2011(07).
[5]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6]15號.
[6]李尤舉. 突破難點,加快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J]. 職業,2011(20).
[7]蔡麗萍.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科技創新導報,2011(16).
[8]汪燕. 校企合作穩定的長效機制研究[A]. 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秀論文集[C]. 2009.
[9]佟光進,高俠. 校企文化有機融合,人才培養無縫對接——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與澳洋集團校企合作工業文化對接案例[A]. 全國職教德育教學研究會2012年職業素養內涵與訓練研究專輯[C]. 2012.endprint